摘要:趙元任的藝術歌曲中,呈現出強烈的民族性因素,他立足于民族音樂的基礎,從中國民歌和戲曲中汲取素材,用自己擅長的語言學對歌曲進行了全新的審視和創作,并積極的用西洋技法對中國的民歌進行改造,呈現出特有的詩情和畫意。本文從上述幾個方面,對趙元任藝術歌曲中的民族性因素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趙元任;藝術歌曲;民族性因素
一、趙元任藝術歌曲中的民族性因素探究
(一)充分吸收民族音樂和戲曲曲藝
前文中提到,受到家庭的影響,趙元任自幼就十分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其中就包含民歌和戲曲,他并非是來者不拒地全部接收,而是從當中選擇適合自己風格、適合某個作品的因素加入。在他后來的創作中,這兩者體現的尤為明顯,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征。
首先是對民歌的借鑒,趙元任是最早重視到民族民間音樂的藝術家之一,最初留學美國時期的,他曾經把《花八板與湘江浪》配上了風琴曲,開始了最初的對民間音樂的吸收和改造,后來他不斷的進行采風,收集和整理民歌,并用現代作曲技法和配器形式予以全新的演繹。在美國留學時期,先后編配了《望郎歸》、《春朝秋朝》。1925年返回國內,繼續從事著民歌的再創造,先后記譜和編配了《帶響的風箏》、《江山撐船歌》、《鳳陽花鼓》等作品,這些對于民歌的整理、編配和改造,構成了趙元任藝術歌曲中的大部分內容,體現出他對于民族民間音樂真摯的熱愛。
除了民歌,由于自幼受到精通昆曲的母親的影響,趙元任還在藝術歌曲創作中加入了戲曲的因素,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他的著名作品《叫我如何不想她》中,“教我如何不想她”一句的旋律,就是從京劇西皮慢板的過門《尺六工四尺》上轉化而來的。他為五四時期的進步影片《都市風光》創作的主題曲《西洋鏡歌》,是從著名的民間曲藝—拉洋片的唱腔中吸取的音樂素材。而《老天爺你年紀大》則是運用了京韻大鼓的說唱風格創作而成的。
(二)注重音樂創作中與民族語言的結合
作為一名語言學家,趙元任藝術歌曲的創作,與他人不同的是他十分重視歌詞與曲調的結合,讀音和歸韻的結合。首先,在歌詞和曲調上,他認為歌詞和曲調兩者是一個矛盾體,如詩的歌詞,如果配上了曲調,會把歌詞中的語言的自然美破壞掉,歌詞也就失去了本身的韻味,只有創作出與歌詞聲韻完美結合的曲調,兩者才能夠相得益彰。他根據中國語言在聲調和音韻上的特點,對旋律的音域進行限制,力求讓旋律和歌詞在情緒、形象和四聲上的吻合。比如《賣布謠》這首歌曲,歌詞中頻繁出現了“買、賣、落肚、破褲”等詞匯,雖然發音都很相近,但是我們在演唱時卻感覺不用費力就能唱的很清楚,這就得得益于趙元任對于歌詞和曲調配合的重視。其次,在歌詞的節奏和音樂的節奏上,他采取“平寬仄陡”的原則,使節奏處理符合詞義的組合。例如《叫我如何不想她》中的開頭兩句:“天上吹這些微云,地上吹這些微風”他用前短后長的節奏安排對“天上”、“地下”進行了處理,說完了天上再說地上,說完了微云再說微風,這是一個情感的遞進過程,需要用更長的曲調來予以表現,趙元任就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使得歌詞的節奏和曲調的節奏進行取得了一致性。
(三)探索中國式的和聲和通譜式的曲式結構
趙元任在學生西洋音樂技法的基礎上,大膽的進行民族化的探索,在他看來,中國音樂之所以和西洋音樂有所不同,根本就和聲的不同,用五聲音階來做調,不能夠充分展示出音樂之美,所以要打破五聲調式的框框,一個調中全用起十二律來才有意義。首先他在彌補中國和聲的不足時,不是生硬的搬用西洋大小調功能和聲,而是以五聲音階為基礎,尋找和弦或聲音的組合。如小三和弦、小七和弦、大三和弦和他們的轉位,四度五度疊置的組合以及五聲音階中的音的任何臨時組合等等。其次他也很注重終止式,在不回避西洋傳統終止式的同時,也對具有五聲調式特點的終止式進行了探索。最后是他熟練的掌握了西洋大小調功能和聲的基本運用法則,以此來對中國歌曲進行全新的表現,在簡單的曲調下,鋼琴伴奏中運用離調,可以取得全新的和更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在曲式結構方面,趙元任也對傳統的中國音樂進行了改造,他認為中國的民歌小調的曲調太過單一,很多歌曲都是好幾段歌詞,只有一個曲調,好聽固然是好聽,但是聽多了也會覺得厭煩。在這一方面,趙元任尤其推崇李斯特,因為李斯特的通譜作曲,就是從頭至尾按照歌詞的意思給每一首歌曲都分別譜曲。拿《教我如何不想他》來說,這是一首富于詩意的抒情歌曲,歌詞雖然是分節的,但是每一段的曲調卻是大不相同,這種變化不是為了通譜而變化,而是為了配合歌曲的情感發展,為了表現四種不同的境界,四段音樂隨著調性和調式的發展而渲染著感情色彩的變化:第一段是E大調,第二段是E—B大調,第三段是E—G大調,第四段則是e小調—E大調。就連反復出現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一句,也是同一個曲調里面的不同的變體,使得音樂形象更加豐富,音樂的色彩也更加富于變化。
(四)執著于詩意的追求和表達
趙元任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尤其注重在藝術歌曲中對詩意的追求。首先是對歌詞的選擇,每一首入樂的歌詞,都是他深思熟慮和精挑細選的,當時五四時期的白話運動,涌現出一大批新詩,在趙元任的藝術歌曲中,胡適的有五首,劉半農的有四首,從中可以看出趙元任的歌詞審美取向,那就是要有較強的文學性,誦讀時字音響亮,句法整齊劃一,通俗易懂,要合轍押韻,多重復句子。正式因為對歌詞的精心選擇,才使得他的藝術歌曲能夠與文學完美的結合,為他所追求的意境提供了有利的前提和支持。除了其歌詞選擇的講究與貼切外,很大原因還在于他作品中旋律的詩意化,并且其詩意化旋律的意境與歌詞內容的表達緊密地接合在一起,絲絲入扣、娓娓動人。其旋律,往往是采用了中西方音樂形態接合的方法,既包含著中國傳統音樂的神韻,也帶有西方專業音樂的技巧。有某些歌曲,甚至可以說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如著名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一歌,這個作品感情色彩較濃,作曲家在用音樂描繪之余,更注重個人內心的體驗。歌曲的第一句,詞作者只用了“微風”、“微云”、“飄”、“吹”等簡單的字詞,對應到音樂上,趙元任先生也只用了”G、B、”C幾個簡單的音符,并沒有太多花俏的東西,體現了原詞作中樸素的情感,但就是這幾個簡單的音符,在作曲者的精心安排下,結合節奏的變化,即展現出了一段娓娓動聽且溫柔嫻雅的旋律,一副充滿詩意的風景畫就呈現在了我們面前。
綜上所述,趙元任在音樂的領域里,最大的貢獻,莫過于那一系列的藝術歌曲創作了,趙元任先生立足于中國民族音樂的基礎,運用了一系列中國傳統音樂的素材:戲曲音樂的吸收、借鑒民間吟詩調的音調特色等,又融以西方音樂的技術,寫出了一篇篇娓娓動人的篇章。因為趙元任先生同時作為一位舉世矚目的語言學大師,他的聲樂創作在努力追求著民族風格的音樂語言的同時,在譜曲時根據中國的語言特點來安排節奏與旋律,使音樂在保持優美,又與歌詞的發音音調、情緒、音韻等緊密地結合。直到80多年后的今天,仍在廣泛傳唱。他以自己的創作為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做出了可貴的探索與追求,值得我們永遠懷念和敬仰。
參考文獻:
[1]趙元任著.趙元任生活自傳[M].華僑出版社,1989.
[2]趙元任著.趙元任論音樂文集[M].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
[3]王獻彩.談趙元任聲樂作品的藝術特色.中國音樂學,1996(1).
[4]王震亞.趙元任歌曲創作中的寫作技法一一紀念趙元任逝世十周年.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2(2).
(作者簡介:徐可,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09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