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東合
摘要:廣播與微博是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近親。微博是廣播節目與聽眾互動的優良平臺,是廣播從業人員發揮聰明才智的絕佳舞臺,所以它從一產生便受到廣播人的追捧。微博給廣播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挑戰。微博運行得好,會給傳統廣播增彩,一旦失控,影響會非常惡劣。如何做好微博、管好微博,這對每一個廣播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廣播微博管理新興媒體
中國之聲官方微博開設兩年,微博粉絲突破200萬,成為新浪微博首家突破200萬粉絲的廣播微博。本文采用微博體說說廣播,每一小條都控制在140字以內,說說中國之聲和微博那些不得不說的事,姑且將它稱為“微思考”吧。
一、近親
不少廣播頻率、廣播人都將微博玩得得心應手。2010年出現的微博,講究及時、迅速、互動、現場、親歷,這與廣播的特性非常相近,所以廣播與微博一見如故,迅速融合。而且在這一融合中,中國廣播與世界廣播以及其他媒體類型保持同步,一步也沒有落下,甚至還有所領先。
二、有用
微博與寫信、電話、短信等信息不對稱的傳統互動形式相比,更具開放性、共享性。通過微博,電臺能準確知道聽眾是誰,他在哪里,他在想什么,從而第一時間與聽眾交流并根據聽眾的反饋優化節目。聽眾也能通過微博最直觀地了解節目、編輯、記者、主持人。借助微博,廣播不能精準定位受眾的日子已成過去。
三、好用
過去所有通過門戶網站發布的內容,現在同樣可以通過微博得到二次傳播。與門戶網站發布的內容相比,微博技術更簡單、操作更容易,編輯記者不需要專業人員協助就能自己“搞定”。如果說,使用互聯網發布新聞像使用笨重的專業相機的話,那么使用微博則像使用傻瓜相機,操作簡易。
四、技法
廣播與微博結合,技法無非是兩種:“物理反應”和“化學反應”。“物理反應”主要包括微博在受眾互動、提供新聞線索、嵌入微博內容、對外推廣節目等方面。“化學反應”沒有任何參照系,評判標準是看誰的產品形態更容易被受眾接受,目前主要的實現形式是微電臺。未來如何進行“化學反應”,還需探索。
五、虎狼
中國之聲新浪微博的200萬粉絲只是表象,有人將中國之聲微博群稱為“虎狼之師”,官方微博是“虎”,后面還跟著一大群“狼”——那就是100多名采編播人員以“中國之聲XXX”打頭的百萬級、十萬級、萬級粉絲的個人微博以及節目微博,它們的粉絲數量加起來已超過千萬(未去除重合因素)。
六、影響
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發射,18點46分,中國之聲微博發了一條直播預告,邀請網友對中國航天事業撰寫寄語或向專家提問。3個多小時的直播,這條微博被轉發452次,評論達到1200多條。新浪測算,這條微博影響到了300多萬人,中國之聲的直播節目實現了有效的二次傳播。
七、管理
中國之聲管理微博的做法:管理從嚴,內容從新,微博發布與績效掛鉤。官方和個人微博的發布視同于廣播節目的播出,把關有同樣的標準。鼓勵節目和個人微博有個性,在遵守播出要求前提下,說什么、做什么、如何說、如何做,盡可以創新,體現個人風格。
八、挑戰
微博給廣播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挑戰。過去車載人群接受信息的主要媒體是廣播,現在開車的人可能還在聽廣播,坐車的人可能在看微博了;過去大家早上起來,很多人習慣打開收音機,現在打開的卻是手機微博;過去很多消息廣播第一時間發布,現在很可能是微博首發。所以廣播必須與微博有機融合。
九、專業
微博時代要求廣播人一專多能,采寫的內容首先要堅持新聞專業主義,比一般微博發布者更權威更專業,又要適合廣播和微博兩種媒體類型的傳播。只要堅持發布內容權威專業,專業媒體人永遠會是專職司機、專職廚師,而普通微博發布者只能是私家車司機和家里的掌勺人。
十、未來
微博只是廣播與新媒體融合的一個驛站,一定會有更新穎的形態來取代它。我們必須重視新媒體的最新應用,第一時間將它與廣播融合,比如說聲音微博——微信。我們必須重視技術進步和新產品研發,保持與世界同步的眼光,擁有持續開放的胸懷,這是廣播人海納百川的根本力量。
廣播已經有百年歷史,后代廣播人,惟有不斷與時俱進,才能為她插上不斷飛翔的翅膀。微博只是我們在一個時期的一項選擇,前方會有更廣闊的天空等待我們翱翔。廣播人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