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辰
摘要: 本文結合實例《蕉林酌酒圖》,通過對其高古奇駭的古拙美、畫面的裝飾美以及內心世界的寫照三方面的分析來試圖解釋陳洪綬在人物畫創作中的藝術特點和原因。
關鍵詞:《蕉林酌酒圖》;陳洪綬;人物畫;藝術特點
陳洪綬是晚明畫壇的代表人物之一,號老蓮,與崔子忠齊名,時稱“南陳北崔”。陳洪綬在其年少時就顯示出了他有別于常人的藝術天賦,毛奇齡曾在其《陳老蓮別傳》中寫道‘初法傅染,是錢塘藍瑛工寫生,蓮請瑛法傅染,已而輕瑛,瑛亦自以不逮蓮,終其身不寫生,曰:此天授也。
一、陳洪綬人物畫的風格
陳洪綬擅長人物、花鳥、山水等多種繪畫題材。其中最具創意和特色的就要屬他的人物畫了。他的人物畫兼具“古拙美”與“裝飾美”的特點,為當時衰落的人物畫壇帶來了新的‘血液。從題材內容上來說,他的作品往往能表達出他對于仕途、對于人生的看法和領悟。陳洪綬作為明末清初的文人畫家,他經歷了一代政權的變更,再加上他自身家族的衰落,都對他影響巨大。因此時代環境、個人經歷、性格氣質等因素無疑對他的繪畫風格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這些都在他對線條的運用上有所體現,從表現技法上來看,他從早年稍顯拘謹的用線發展到了晚年如行云流水,一筆合成的成熟畫風。
二、《蕉林酌酒圖》
《蕉林酌酒圖》作于1649年,是陳老蓮在繪畫創作晚期最具代表的人物作品之一,此時他的繪畫風格已全面成熟,圖中以高大的假山和芭蕉樹為背景,描繪了一位隱居的高士在蕉林中悠然自飲的景象,高士右手執杯,高高舉起,一腿翹起,目光若有所思的凝視遠方。
1.高古奇駭的古拙美。在《蕉林酌酒圖》中,古拙美幾乎是他整個畫面的主基調。從畫面中的器物上來講,畫者在畫中大量運用博古器皿,像旁邊木雕上的雙耳銅鼎、石桌上帶鸕鶿杓的大酒壇、主人手中的酒杯和侍女手中托起的酒壺等,這些器物被描繪的異常精美,顯然畫者是想以此來加強人物和畫面的高古氛圍, 論其原因所在,我們首先要從他的崇古思想談起,就畫者本身而言,他年少時便開始了正統繪畫的學習,早年他師從藍瑛, 又多次臨摹周昉、李公麟等歷代大師的作品。中年開始學習歷代名畫, 他以自己敏銳的藝術眼光,對傳統繪畫進行有取舍的吸收創新,他曾說“ 如以唐之韻, 運宋之板、宋之理, 得元之格, 則大成矣。”而這個“大成”就體現在他對博古器皿的表現上。再加之歷代畫家對于“古意”的推崇都對他高古畫風的形成有著一定的影響,但我想畫家坎坷的人生道路也是其畫風形成的重要因素。高和古分別強調了時間和空間的無限性,作為宇宙中極小個體的我們是不可能跨越時間和空間而達到一種不可及的高度的,但是精神卻不同,我們可以通過精神意念的提升,達到期望的高度,讓我們釋放出本有的那份真我,畫家作品中的那份愈發濃郁的高古之氣便是因于此,就像朱良志所說的那樣,對于畫家來說,國破家亡、儒者的責任、理想的情懷,以及在國破后友人的以死明志,都使他對生死的詮釋有了新的定義。
他的拙則表現在其人物畫造型的夸張上,是畫者獨特的個性抒發和創造。陳洪綬在人物的塑造上并不追求凡人所認為的普通意義上的外表美,而是通過人物的夸張甚至是那種帶有古拙、奇特的怪誕來詮釋作品, 然而這種怪誕的藝術表現并不是無根可循,相反它早在五代時期貫休的繪畫形象上就有突出的表現。
2.畫面的的裝飾美。從畫面的設色來看,陳洪綬用色非常講究,多以淡雅著色。《蕉林酌酒圖》的設色就十分清淡,有種超脫世俗的高遠境界,裝飾意味極強。當然陳洪綬這種人物畫的裝飾風格的形成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其自身的素養是不容忽視的。雖然他家道中落,但其本身也出身于官僚世家。從小就接受正統的儒家教育,這對他一生的藝術生涯是有很大影響的,加之其敏銳的藝術視角使他很早便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
其次,是他獨特的個性和人生經歷。陳洪綬的藝術個性是建立在他思想個性的基礎之上的。陳洪綬自小就是一個灑灑脫脫、不拘常法的人。后來由于他的家庭變故,對他一生影響較大。當文人畫家們把董其昌“南北宗論”當作追求的最高標準時,他卻主張“以唐之韻運宋之板,宋之理行元之悔”而達到“大成”。
最后,是他善于學習創新。陳洪綬的藝術風格的形成,得益于他廣泛吸取前代的、同代的甚至民間的豐富養料,與他的個人創作糅合,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藝術天地。
3.內心世界的寫照。1645-1652是陳洪綬最后七年的人生時光,這七年他都生活在風雨飄搖中,他的思想也經歷著空前的震撼。因此他想要通過繪畫中這種高古奇駭的藝術手法來達到一種對自身靈魂的救贖。《蕉林酌酒圖》繪制于1646年,此時正值紹興淪陷,陳洪綬拒為清軍作畫,逃至山中,一度皈依佛門,改號“悔遲”,畫面就很好的再現了作者的內心活動,可以稱得上是作者本身的自畫像了。
三、小結
陳洪綬身處在一個動蕩的時代,其仕途上的不通達,壯志的無法實現使得陳洪綬這位繪畫奇才將目光和經歷轉向衰落的文人畫壇,他善于吸收和思考,并將自己對人生的感受都注入到其作品中,因此有了他兼具“古拙美”與“裝飾美”的藝術作品,而《蕉林酌酒圖》正是他真實的自我寫照。
參考文獻:
[1]陳洪綬.陳洪綬作品集[M].杭州:西憐印社,1990.
[2]歐陽云.董其昌與陳洪綬繪畫藝術解讀與鑒賞[M].陜西: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3]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下)[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