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向陽
摘 要:2011年,溫州發生一場借貸風波,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溫州中型、小型、微型企業多,“融資難”成為企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溫州民間資本比較豐厚,“投資難”成為制約資本增值和企業做強做大的重要因素。如何解決溫州的“兩多兩難”問題,成為溫州金融改革的直接動因。國務院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批準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提出12項改革試驗的工作任務。文章分析了溫州借貸風險波的成因,論述了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直接動因和內容意義。
關鍵詞:溫州借貸風波 成因分析 金融改革 內涵舉措
中圖分類號:F8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8-171-02
一、溫州中小企業出現經營困難和發生“借貸風波”的成因分析
溫州目前有30多萬家中小企業,生產了占全國10%的服裝、20%的鞋、65%的鎖具、80%的眼鏡、90%的金屬外殼打火機和90%的水彩筆,溫州低壓電器、五金制品、汽車摩托車配件、陶瓷制品在國內也都占有重要地位。
去年以來溫州中小企業關閉、停產約占8%。溫州關掉的鞋革企業有1000來家,大多是產值500萬以下的小規模企業,300多家規模企業大部分生產經營穩定。溫州服裝商會會長鄭晨愛說,金融危機導致外銷訂單少了40%。整個服裝行業2000多家企業,40萬就業人員,現在其中經營好的企業只有10%多,50%有困難,30%是差的。
溫州市打火機生產廠原來1000多家,現在只有兩百家了,多數屬于正常淘汰。
去年下半年以來,少數企業由于資金鏈斷裂,發生企業負責人“跑路”,至今有150多家左右,授信余額40億元左右。據市法院披露,2011年審結金融借款和民間借貸案件11861件,涉案金額133.35億元。
溫州中小企業出現經營困難和借貸風波的主要原因有四個方面。
1.從國內來講:一是銀根收緊,中小企業從正規銀行取得貸款很困難,只得轉向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陷入困境。二是原材料上漲,制造業成本不斷提高;三是《勞動合同法》實施,勞務成本增加約30%;四是人民幣升值、匯率調整、利潤空間大幅縮水;五是“節能減排”,環境成本上升。
2.從區域經濟條件來講:溫州要素資源緊缺,土地、能源(水,電)緊缺,土地價格(工業用地)已達到每畝200萬元以上,所以制造業成本居高不下;溫州長期實行“低成本、低價格”競爭戰略,經濟增長方式落后,靠“量”的擴張而非“質”的提升來競爭;溫州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的輕工產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輕工產品平均利潤只有5%左右,外部環境一變化,利潤空間即被侵吞。
3.從國際環境來講:國際金融危機、經濟低迷,造成外貿訂單直線下降,平均外貿訂單約減少30%;外商違約現象嚴重,爽約率10%左右;外商“逃賬”、“賴賬”現象嚴重,很多企業貨款無法收回,約200億元貨款被拖欠;國際貿易爭端增加,外商轉嫁危機。像俄羅斯以“灰色清關”為名,扣押了溫州10多億美元的溫州貨,造成約70多億元人民幣損失。
4.從企業內部來講:部分企業沒有核心產品;部分企業盲目多種經營,盲目擴大規模;部分企業經營不善;部分企業融資套現進入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造成資金鏈斷裂,企業主出走,形成借貸風波。
二、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直接動因與改革試驗的內容意義
從金融與經濟的關系來看,金融是經濟的血液,是經濟的核心。較長時間來,我國不同所有制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同銀行信貸嚴重不對稱:國有企業30多年來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不足40%,卻獲得占全國貸款總量70%以上的貸款資源;而占國民經濟發展貢獻率62%的民營經濟,拿不到20%的貸款資源,相當數量的民營企業的發展資金來自民間借貸。
民間借貸自古就有,這是最傳統的借貸方式,高利貸的存在是因為有資金需求的土壤。債權人在利用債務人資金的匱乏,獲取暴利的同時也滿足了債務人的資金需要。長期以來民間借貸都是暗箱操作,得不到法律保護,容易產生借貸風波,影響社會安定。實踐表明,把民間借貸從“地下”引到“地上”來,實施“陽光化”、“規范化”操作管理,有利于對民間借貸的引導,有利于民營企業破解“融資難”的問題,有利于民營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溫州市民營經濟發達,民間資本豐厚,民間金融活躍。2011年10月,溫家寶總理來溫州調研,浙江省委、省政府,溫州市委、市政府向國務院提出在溫州設立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要求,準備把民間金融引入監管軌道,降低風險,引導幾千億民間資本扶持實體經濟,實現民間金融“陽光化”、“規范化”。2012年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批準了“試驗區總體方案”,提出溫州金融綜合改革12項主要任務。
1.規范發展民間融資。制定規范民間融資的管理辦法,建立民間融資備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間融資監測體系。
2.加快發展新型金融組織。鼓勵和支持民間資金參與地方金融機構改革,依法發起設立或參股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制為村鎮銀行。
3.發展專業資產管理機構。引導民間資金依法設立創業投資企業、股權投資企業及相關投資管理機構。
4.研究開展個人境外投資試點,探索建立規范便捷的直接投資渠道。
5.深化地方金融機構改革。鼓勵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在符合條件的前提下設立小企業信貸專營機構。支持金融租賃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展業務。推進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股份制改造。
6.創新發展面向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租賃企業。建立小微企業融資綜合服務中心。
7.培育發展地方資本市場。依法合規開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轉讓及技術、文化等產權交易。
8.積極發展各類債券產品。推動更多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通過債券市場融資。建立健全小微企業再擔保體系。
9.拓寬保險服務領域。創新發展服務于專業市場和產業集群的保險產品,鼓勵和支持商業保險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10.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推動小微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強信用市場監管。
11.完善地方金融管理體制,防止出現監管真空,防范系統性風險和區域性風險。建立金融業綜合統計制度,加強監測預警。
12.建立金融綜合改革風險防范機制。清晰界定地方金融管理的職責邊界,強化和落實地方政府處置金融風險和維護地方金融穩定的責任。
三、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工作正在起步運行
1.金融界、理論界領導和專家為試驗區工作“導航”“打脈”。試驗區獲批1個多月來,金融界、理論界領導和專家先后來到溫州,為試驗區工作“導航”、“打脈”。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上海交大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等專家學者先后蒞臨溫州,專家、學者的主要觀點是:
(1)這次金融改革具有全局性意義,并不限于溫州,將是下一步中國在金融方面改革的基點。主要探索建立多元化金融體系,提供多層次金融服務。
(2)體現這次金融改革的成敗標準是:能否通過金融改革促進溫州實體經濟的發展壯大;能否調動民間金融力量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能否擴大民間資本對外直接投資渠道。金融只有依托實體經濟才能互相推動,實現經濟與金融的共同發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是12條改革中最大的突破,拓寬了民間資本的投資渠道,給中小企業發展帶來希望。
(3)防范風險對資本市場至關重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創新與監管的關系,完善市場規則,明確監管職責,打擊違法,糾正違規,嚴防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發生。
(4)鼓勵勇于改革創新,敢于先行先試,包容必要的失敗,而不求全責備。
2.溫州市委、市政府全力組織試驗區實施工作。為加強試驗區的工作領導,省、市兩級對應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以及民間融資、金融服務、金融創新、資本市場、保險創新、政策保障6個實施推進工作組,溫州市設立金融組織創新、資本市場培育、民間融資規范3個重點項目辦公室,溫州市面向全國競爭選聘108名金融人才,為試驗區工作提供組織和人才保障。
副省長、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說:要把金融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來培育,給實體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溫州市近期推進五大領域金融改革創新。一是建立健全服務小微企業的金融組織體系。堅持國有金融組織與民間金融組織、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內資與外資金融機構、本地與外地金融機構共同發展,逐步形成多層次、廣覆蓋,互為補充,良性競爭的金融組織體系。二是大力促進民間金融的陽光化和規范化。積極引導規范民間資金有序進入實體經濟,轉化為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產業資本。三是加強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圍繞建立適合小微企業和“三農”需求的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積極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工作。四是培育和發展地方資本市場。積極開展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試點,發展各類債券產品,推進企業多渠道上市。五是強化地方金融監管體系建設和風險防范。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地方金融管理體制。
2012年4月26日,溫州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以公司化形式正式開張營業,其營業執照顯示,公司注冊資本600萬元,由14家法人、8個自然人投資設立,經營范圍涉及信息登記、信息咨詢、信息發布、融資對接服務等。溫州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為全省首家,首筆民間登記借款5萬元,利率控制在銀行利率4倍以內,月息為1.8%,借貸雙方在服務中心簽訂借貸標準合同。業內人士認為,溫州這個登記中心的成立,可以進一步規范民間借貸行為,有效遏制高利貸投機行為。通過借貸登記,雙方的信息都更加透明,選擇的余地也大了,這種市場競爭可有效降低借款利息。總體而言,有助于推動民間借貸的“陽光化”和“規范化”,為小企業和個體經營戶帶來福音。同日,奧康國際鳴鑼上市,作為中國“男鞋第一股”的浙江奧康鞋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市場,成為溫州本土第11家上市企業,分享著金改的陽光。據溫州金融辦數據公布,溫州市第四批擬上市企業共計14家。目前,相關部門上報的“金融改革實施細則(草案)”里提到,要推動企業多渠道上市融資,2012年要爭取上市3家以上,另外還要大力培育上市后備資源。這表明,溫州的部分優質企業將從資本市場爭取更多的資金助推發展。
股權轉讓開始取得好成績。溫州市在試驗區批準設立之前就已建立股權轉讓機構,去年市本級有4項國有產權轉讓,成交增值率達122.25%,改變了過去把資產評估價作為交易價,確保國有資產流動而不流失。
溫州市已在高新區科技城核心區落實3萬平方米場地,計劃將產權交易市場、地方金融監管實時監控服務中心和部分小額貸款公司、民間資本管理公司、非銀行金融機構等要素統一納入其中。重點推進金融集聚區“一街一區”建設,擬將目前溫州市金融機構相對集中的車站大道更名為金融大道(街),對既有業態進行整合提升,統一規劃建設,完善配套設施,提升零售金融服務街區的形象和財富效應,并加快推進市區黃金地塊濱江商務區金融集聚區總部大樓建設。依托溫州本地高等院校成立金融學院和金融研究院,加強金融改革的理論研究和培養、提升本土金融人才水平。
參考文獻:
1.程未.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中的風險與防控措施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1(4)
2.李卓林.民營銀行的風險防范對策[J].經濟參考,2005(31)
(作者單位:溫州銀行 浙江溫州 325000)
(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