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忠
盡管北京的天橋已經開始將藍圖轉為實際行動,可是否會像人們預期中的那樣,成為世界文藝薈萃的舞臺呢
復興“天橋”,從夢想向現實又邁進了一大步。
6月20日,北京市西城區政府分別與國家大劇院、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及19家在京演藝團體簽署北京天橋演藝區戰略合作協議,就進一步推進天橋演藝區建設達成戰略合作意向。
天橋,作為民間藝人的發祥地和北京民間藝術的搖籃,不少曲藝和雜技中的曲種、絕技,如相聲、雙簧、快板,武術中的硬氣功、杠子和車技、空竹等,從民間娛樂上升為大眾藝術,都源自天橋的孕育發展。
對于這個承載著首都特有文化內涵和使命的區域,2009年是一個新的開端,這一年市政府出臺城南行動計劃,建設天橋演藝區的構想被正式提出。
3年之后,天橋演藝區一個集演藝總部、文藝演出、文化展示、休閑體驗、文化商務等功能于一體,具有中國特色、國際水準的首都演藝核心區已初步規劃成形,建設即將全面啟動。然而,形勢卻較當初大不相同。
新形勢的最大不同在于,3年之內,2010年7月原西城區與原宣武區進行了合并,文化和金融成為了新西城的特點和優勢,西城區正有意將兩者融合發展,打造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新模式,這為天橋演藝區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建設條件;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了全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動員令,致力于打造先進文化之都的北京適時出臺《北京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并決定在中心城區建設與世界城市相適應的首都核心演藝區,天橋演藝區成為了重中之重。
雖然機遇難得,但此時反觀北京的演藝區建設卻已經不再是天橋一枝獨秀,作為首都核心演藝區的一部分,東城區攜手港中旅擬投資330億元打造天壇演藝區;此外,國際機構高度集聚的朝陽區也規劃在崔各莊一帶建設國際演藝區。不僅如此,更多的北京區縣都在試圖躋身這一行列。
顯然,大多區縣還都處于對各自演藝區“畫圖”規劃的起步階段,但盡管北京的天橋已經開始將藍圖轉為實際行動,可是否會像人們預期中的那樣,成為世界文藝薈萃的舞臺呢?
“四有”支撐領跑
西城區政府組建天橋演藝區建設指揮部,并由金融街集團成立了天橋盛世文化公司,全力負責天橋演藝區的規劃建設和運營,標志著天橋演藝區的建設正式由規劃轉入建設階段。
底蘊深厚又率先建設的天橋演藝區正在領跑,但能否領跑?
“相比其他區域,天橋演藝區建設有項目,有內容,有想法,有基礎。”天橋演藝區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對記者稱,實際上天橋演藝區正在形成領跑的支撐條件。
據介紹,自2009年提出天橋演藝區建設構想以來,西城區政府已相繼收購了天橋盛金商廈和天橋南里危改小區等,規劃建設天橋藝術大廈和天橋藝術中心。
如今,天橋藝術大廈于已完成對原有裝修、結構、機電等設備的拆除工作,目前正在進行結構加固、內部隔墻砌筑、預埋管線工作,而項目的招商工作也已啟動,正在與多家演藝總部、經紀公司等機構洽商入駐事項,預計年底前將完成80%可租面積的招商工作;天橋藝術中心地下結構的施工已經開展,將建成擁有3000多個座位的4個劇場,目前正在與國內頂級的文化場館運營主體進行接洽。此外,現有的一些演藝載體如德云社等場館的改造方案也在制定之中。
在加快場館建設和改造的同時,今年西城區將實施南中軸路疏堵工程,啟動演藝區城市景觀設計、夜景照明、綠化布置及天橋地表標志建設工作,開展核心區環境綜合整治,營造天橋演藝區傳承與創新并重的文化氛圍,打造南中軸路特色鮮明、體現文化氣息的樣板街。
牽手國家大劇院、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則是天橋演藝區載體建設的標志性事件,這等于為未來演藝區的文化演出活動、影視作品制作、全球重要演出項目引進和國內外推廣合作打通了渠道,必將促進更多的演出產業向天橋集聚,提升演藝區品牌和影響。
但演藝產業畢竟是內容產業,沒有內容即便有再多的場館也無濟于事,“天橋”之所以歷經數百年而長盛不衰,就是因為這里至今仍有天橋劇場、湖廣會館、張一元茶社、中華電影院、德云社等十幾個劇場天天在演繹著首都不同風格的文化內容,而此次西城區與19家在京演出團體的正式簽約,也再次顯示了“天橋”這塊金字招牌對文化內容的巨大吸引力。
上述負責人指出,19家演出院團除了在京的中國國家京劇院、中國國家話劇院、中央芭蕾舞團、中國廣播藝術團等13家中央部委直屬院團外,還有北京人藝、北京京劇院、北京演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6家北京市屬演藝機構,這些演藝機構普遍具有較強的原創制作能力,擁有眾多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和演藝人才以及常演不衰的經典劇目,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具有廣大的觀眾基礎,未來都將參與天橋演藝區的內容建設。
說天橋演藝區的建設有想法,則主要是依據專業機構所做的規劃布局而言。根據規劃,天橋演藝區核心區東起南中軸路,西至虎坊路、太平街一線,南臨永定門護城河,北至珠市口西大街。其中,北起永安路、南到南緯路南側、東到天橋南大街、西到福長街地段是天橋演藝業的起步區,包含天橋藝術大廈和天橋藝術中心兩大項目,以及目前天橋劇場、德云社、萬勝劇場、天橋雜技劇場、中華電影院等14個劇場。
未來的天橋演藝區將建成30個左右的演出劇場、打造7條特色街區,同時推出多條特色旅游線路,從而提升整個區域的活力和影響力。其中,七條特色街區為一條演藝文化街、兩條老北京民俗文化街、一條民國新市區風情街、兩條天橋斜街。最終形成的規劃結構為“兩軸、雙區”,兩軸即橫縱兩條演藝核心軸,雙區即演藝產業擴展區和城市文化活力區。
西城區對天橋演藝區建設展現的如此雄心,源于數百年來的文化資源積淀,如今西城轄區內聚集了大量的國家級和北京市級的現代文化設施和資源。轄區藝術演出業發達,區內的演出劇場數量近30個,占全市劇場數量的比重超過40%,文化部所屬9個國家級院團,4個在西城,5個部委屬院團3個在西城。民營的演出機構如德云社、繁星戲劇村、開心麻花劇場等紛紛落戶西城,曲藝、雜技、評書、相聲、很多傳統藝術的傳人也依舊活躍在天橋地區。
而演藝文化產業恰恰與其他產業不同,并非短平快的項目,美國的百老匯、英國的倫敦西區都有著200多年的歷史積累,天橋的藝術發展至今也有600多年的歷史傳承,這說明要形成一個具有影響的演藝區需要時間和聲譽的長期積累。
從這一點上來講,有故事的天橋要實現復興大計,更多的是如何利用并重新演繹好原有的故事,雖然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漫長,但總比憑空去編故事要強的多。
特色的傳承
據歷史記載,歷史上的天橋集吃喝玩樂、游覽購物于一身,不僅有大量的戲園子、游藝園,商業、服務業、手工業也極其興旺,民間藝人在此賣藝設場的高峰時期曾達五六萬人,從天橋走出的各類藝術家亦是多如牛毛。
歷經了數百年,天橋的傳奇仍在延續,最為各界所稱道的是,一個小小的“天橋樂茶園”,出了一個紅遍全國的平民藝術家郭德綱,演出場場爆滿,京城一票難求,“天橋”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魅力?
對此,不少研究者曾在不同場合表示,天橋的魅力在于,天橋對于藝術有著廣泛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只要有才華就可以在此得到展示,這里是一個真正展示個人創造力的舞臺。
“正是緣于開放性和包容性,歷史上的天橋有著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藝術不分貴賤、劇場不分大少都能在天橋找到展示的舞臺。”天橋演藝區建設指揮部負責人稱,老天橋的魅力在于能夠滿足老百姓的多樣化文化需要,這一特色將在天橋演藝區的建設中得以延續,新天橋將是一個包含多種藝術形式的區域,不僅僅有優秀的中華傳統技藝,也會吸收音樂劇、話劇等西方藝術形式,讓不同的受眾在這里得到不同的滿足。
實際上,天橋演藝區舉起的是一個弘揚傳統歷史文化的旗幟,里面的藝術內容則是兼容并包,旨在滿足高中低端各色人群的不同文化需求。
“新‘天橋不擔心藝術形式龐雜,就擔心不雜。”上述負責人稱,藝術形式雜說明新“天橋”的受眾人群更廣,既能兼顧到旅游的消費,也能兼顧本地的需求。
當然,哪些藝術形式在新“天橋”具有生命力,將會是一個市場選擇的結果,該負責人表示,在天橋演藝區的建設過程中,將依據“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政府只是提供演出的載體,吸引不同的運營主體,并研究進入的藝術形式,但到底哪些藝術內容能夠在這里得到發展,形成品牌,這不能取決于政府意志,而是產業趨勢和市場所為。
有鑒于此,政府現階段的主要精力更多放在了演藝設施的規劃布局上,根據設想,演藝區未來將從內向外依次建設3個1200-2000座的大型旗艦劇場、3個800-1200座中型特色劇場、10個400座多功能小劇場、10個100-500座曲藝雜技小劇場和6個少于100座實驗性小劇場以及露天演藝場所。
值得注意的是,這其實也是美國百老匯的建設發展模式。
據資料顯示,美國的百老匯匯聚著數量眾多的演藝劇場,但卻是有著不同層次的分布結構,最核心的百老匯區域有大約40余家頂級演藝場所,外層為外百老匯,匯聚著近百家的演藝劇場,再向外則被稱為外外百老匯,有著數以百家的大大小小劇場群,而百老匯之所以能夠誕生“貓”、“媽媽咪呀”等響譽全球的經典劇目,也是因為每年都會有數以千計的試驗性演出在外外百老匯上演,在得到市場初步認可后再進入到外百老匯,而后在經過市場的長期檢驗后,最終一些經典的劇目才能進入到百老匯劇場。
“我相信,天橋演藝區也會誕生一些世界名劇。”上述負責人稱,尊重市場規律,時間會證明一切。
難題“不難”
盡管在演藝場所、在演藝市場上,演藝機構開始重估天橋的價值,天橋保有的數百年藝術魅力也讓不同的消費者群情涌動,但更為迫切的是,天橋必須在配套環境上證明自己,奪回被進出便利、空間廣闊的遠郊區縣吞噬的光環。
一則具有競爭意義的信號是,已經有遠郊區縣準備要拿出大量的土地,規劃建設全新的演藝區。
不過,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這種舉動將可能成為各地人造旅游景區挫敗的翻版。為開發某一區域的旅游資源,政府引入投資者投入巨資大造人文景觀,卻因為沒有文化底蘊引來旅游者的一片抱怨;相反,一些原來具有深厚人文積淀的未開發區域,大量旅游者紛紛涌入,卻鮮有人抱怨其原生態的狀況,這正是文化產業不同于其他產業的最大差異。
當然,在中心城區大興土木,確實有土地、空間、規劃、限高等方面的條件限制,但多年的經驗表明,這些都會通過資源整合和置換得到很好的解決,只不過,時間可能會稍長一些。
而中心城區最不具競爭優勢的問題在于,人員的疏散與停車的難題。
天橋演藝區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其實綜觀世界著名的演藝區,像美國的百老匯、英國的倫敦西區等地,幾乎都位于城市中心地區,這主要緣于文化區域形成的歷史原因,這些區域為應對上述難題,主要的方式是采用公共交通,像百老匯的地下就貫穿著百老匯線、第七大道線等多條地鐵線路,而天橋演藝區的地下也有7號線、8號線兩條地鐵在建,核心區與2號線、5號線也相距不遠,將來出地鐵100米基本上就能進入到不同劇場,基本能夠滿足人員的疏散。
不僅如此,西城區對于這一區域的新建樓宇,也都規劃了大量的地下停車位,如天橋藝術中心下面就規劃有500多個停車位,停車難在不久的將來也有望得到很大改觀。
其實,記者對一些市民的隨機采訪中,人們似乎對于天橋演藝區可能存在的這些問題并不十分在意,大家相信這些問題都會隨著發展得到解決,而人們最為熱衷的是:“天橋”真的要復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