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摘 要:太原高新區作為山西省唯一的國家級高新區,創新人才問題已成為園區發展所面臨的新課題。文章通過對園區人才的基本狀況分析,提出了在完善人才服務體系和加強員工培訓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來加強人才建設,實現企業和園區“共贏”的局面。
關鍵詞:創新人才 服務體系 員工培訓
中圖分類號:C9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8-195-02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才已經成為比物質資本、金融資本更為稀缺的資源,成為全球競爭的制高點,人力資源將成為“21世紀第一資源”。國際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高素質人才相對短缺甚至匱乏已成為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存在的普遍現象,創新人才建設已成為獲取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太原高新區作為山西省唯一的國家級高新區,擁有入區企業3000余家。近年來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將人才引進和培養擺在園區發展的戰略位置,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針對高新人才引進和培養的相關配套政策,特別是重點實施“環境·素質工程”、“人才培育工程”、“百名研究生集聚工程”、“博士后集聚工程”、“海外高層次人才工程”等一系列人才集聚工程,充分發揮高新區機制靈活的優勢,以科技領軍人才為重點,引進和培養了一大批熟悉國際規則、具有創新能力、適應高新區發展需求的高層次人才隊伍,為園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十二五”時期,正逢國家大力倡導發展戰略性新型產業之際,太原高新區如何在保持既有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壯大人才實力,在新一輪經濟發展過程中努力實現人才創新發展的新優勢,提升園區企業凝聚力,成為高新區人才服務發展所面臨的新課題。
一、園區人才基本現狀分析
截至目前為止,全區高新技術從業人員46171人,占到全區從業人員總數的45.6%。大專以上學歷人員23055人,占高新技術從業人員數的49.9%;高中級專業技術職稱以上人員10662人,占全區高新技術企業從業人員比重為23.1%;科技人員12021人,占全區高新技術從業人員比重為26%;R&D研發人員8586名,占全區高新技術從業人員比重為18%。但還存在高新技術企業專業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研發人員相對較少的現狀。
存在問題:從人才隊伍結構看,高新技術企業高端人才少;一般性人才相對較多,創新型企業人才較少;應用型技術人才相對較少(如高級技師、技工較少)。
企業在用人過程中普遍存在:重學歷,輕能力;重使用,輕培養;重現實表現,輕潛力開發;重眼前,輕長遠規劃。重所有,輕所用;重引進,輕后續服務等諸多誤區。
園區整體人才供求矛盾凸顯,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高級人才供給不足。由于高新技術企業均屬于中小企業,資金實力不足,資源要素有限,加之缺乏科學的招聘機制和留、用人機制,導致高新技術企業人員整體質量不樂觀,高端人才相對缺乏。
2.人才流動性大。由于高新技術企業中技術的不斷創新和高新技術企業之間的人才爭奪戰,使得高層次人才呈現很大的流動性。具有戰略眼光和市場開拓能力的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職業經理人緊缺,在行業中具有較大影響力、較強研發能力的技術領軍人物缺乏。
3.人才培養針對性不強。機電制造、電子技術、煤化工、動漫科技、物聯網等專業人才供不應求,中高級技能人才嚴重缺乏。
4.人才作用還未充分發揮。人才存量的投入,人才的管理開發,人才評價、使用、激勵和人才流動機制尚未健全。
二、完善人才服務體系成為園區創新人才建設的首要任務
基于高新區現有的人才結構和空間布局,我們要在充分發揮高新區區位優勢和已有的創新基礎上,以“服務發展、人才優先、創新機制、高端引領”的人才發展為指導方針,貫徹到創新人才工作的各個方面。充分發揮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加快推進機電制造、電子裝備信息、煤化工技術研發、IT、新材料新能源、環保節能、創意產業與軟件服務外包等重點產業的人才集聚和人才發展,形成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主要抓好以下三大服務體系建設:
1.建設“凝聚人才”服務體系。充分利用高新區已有的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環境,加大財稅支持創新力度,圍繞煤化工技術研發、IT、新材料新能源、環保節能、物聯網、創意產業與軟件服務外包等產業,聚集各方面創新要素,促進高層次領軍人才及創新團隊重大科技成果在高新區的轉化和產業化。具體措施:(1)圍繞主導產業,面向科技型企業開展招商。利用其好的品牌構建創新資源網絡,吸引高端項目、人才來高新區落戶,形成“磁鐵”效應。(2)創新人才融合機制,利用留學生創業園,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煤化工技術研發、創意、軟件服務外包三大類產業聯盟和物聯網等多個綜合交流平臺,促進建立龍頭企業與行業內其他企業之間的交流互動機制,促進人才資源向高新區集聚。(3)積極吸收專家參與高新技術、支柱產業核心技術、重大工程技術和重點學科項目的研究開發工作,促使專家們在實踐中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吸引高端人才和創業團隊來高新區落戶。
2.完善“培育人才”服務體系。建立高新區、企業和社會中介服務組織共同投入、共同培養、共同使用、共同受益的培養使用模式。培養造就一批具有企業經營管理、懂得國際項目管理、精通技術開發的多層次、多渠道、專業化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具體措施:(1)著力促進產教結合,為進一步提升太原高新區企業發展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滿足山西省數以萬計的人才需求。要緊貼高新區開發開放和全省經濟產業的發展,以人才需求為導向,開展校企結合的教學和實習實訓,實現軟件產業鏈、學科鏈、人才鏈的緊密對接。(2)著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繼續引進知名企業,實行訂單式培養和高校聯合培養,造就大批復合型、實用性、國際化的人才和專業技能人才,提升人才的國際化程度。(3)加強高新區人才隊伍培養,一是邀請國內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學者、經濟學家、企業精英定期舉辦講座和高層教育培訓班,全面提升機關人員的工作能力和職業素質;二是利用高校資源優勢,定期組織企業法人參加科技管理創新、現代經濟知識專題培訓,開展“百名企業管理人才、千名專業技術人才、萬名職業技能人才”的“百千萬”素質提升工程。
3.健全“載體平臺”服務體系。大力培養人才服務業,建立覆蓋全區的派遣服務網絡,健全人才分層分類管理體系。具體措施:(1)不僅要大力發揮人才服務中心的中介服務功能,還要引進國際知名人才中介機構,組織培育區域性的各類專業人才協會,與國家高新區人力資源網建立人才合作聯盟網絡,搭建人才對接平臺,實現網絡互通和網絡招聘。(2)高新區人才交流服務中心要堅持政策支持、服務社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體制創新和服務創新,建立集人才評價、人才推薦、管理培訓、人事代理、人才派遣和網絡信息等服務為一體的專業化服務平臺。(3)圍繞高新區主導產業,構建高新區各部門廣泛參與、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進“項目+人才”快速落地的高新特色產業人才隊伍建設。
三、重視人才培訓,提升園區企業人才綜合素質
在園區,員工培訓被看作一種傳遞知識、傳遞技能、傳遞標準、傳遞信息、傳遞信念的方式;員工培訓教育以一種嶄新的理念和創新的制度來開展,摒除了空洞的形式主義,真正成為了干部員工主動需要的加油站和充電站。
1.上行下效,全員動員。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人才培養會出現外派培訓機會相對欠缺、普通員工對公開培訓接觸機會不多的現狀,應提出“二次培訓”模式,即由高層和中層領導者首先外出接受培訓,再結合企業經營實際與自身領悟,通過每周集中召開學習會議,向普通員工進行宣講,并將培訓課件通過內部辦公系統發布,供有興趣的員工下載學習,由此完成知識在企業內部的傳導,實現培訓學習工作在整個員工層面的全面推行。
2.注重實效,知行合一。一線員工的職業素養與綜合素質是企業得以發展的根本保障,本著“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原則,園區企業應對一線員工工作涉及到的各個關鍵環節進行全面、持續的培訓,使員工具備精深的專業技能、優秀的實戰能力和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
園區企業應對新上崗的工作人員進行基本技能方面的培訓,強化年輕工作人員愛崗敬業、職業奉獻精神,提高工作能力,培養吃苦耐勞和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定期培訓在企業中形成“敬業、樂業、勤業、精業”的好習慣,弘揚了“比業績、比風格、比奉獻”的高昂正氣,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四、結束語
先“識才、引才”,后“育才、造才”,以“用才、聚才”,這是太原高新區企業的人才戰略。堅持用事業聚才育才,使各類人才創業有機會、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要鼓勵創新、愛護創新,使一切創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創新舉措得到支持、一切創新才能得到發揮、一切創新成果得到肯定。要關心人才學習和生活,千方百計為他們排憂解難。要通過大力表彰和廣泛宣傳優秀人才的先進事跡,營造尊重科學、鼓勵創新、甘于奉獻的社會氛圍,在全區形成見賢思齊、奮發努力的良好風尚。
(作者單位:太原高新區貿易促進中心 山西太原 030006)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