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黎明 蔣迎春 王志靜 仝鑄等
1 選育經過
2004年秋季,我們在當陽金水柑基地進行大規模群體選優,初選出具有不同優良經濟性狀的單株6個,其中3個單株表現出少核性狀,命名為金優1號、2號和3號,通過進一步的觀察與比較,發現‘金優3號表現更為優良,屬于椪柑中的少核大果類型,每果種子數4~6粒,明顯低于親本金水柑的種子數(14粒/果),其果實品質優良,保持了金水柑原有的優良特性。確定優系后,進行了高接擴繁,在武漢地區建立了‘金優3號品種比較試驗園0.2公頃,并連續4年(2006—2009年)對其生長結果特性、產量、品質、適應性進行了品種比較試驗,結果表明該優株少核性狀遺傳穩定,品質優良,通過AFLP分子標記進一步確定為金水柑的優良少核芽變。并于2007年開始,在當陽、十堰等柑橘主產區進行了試種,據觀察,‘金水椪柑2號的無性后代表現適應性強、少核、豐產穩產、品質優良、遺傳穩定,已成為適合湖北地區栽培的新品種,于2010年獲得湖北省林木良種審定(良種編號:鄂S-SV-CR-012-2010)。
2 主要特性
2.1 植物學特征
‘金水椪柑2號樹姿直立,樹勢強健,樹冠圓頭形,4年生冠徑為2.49 米×2.28米,樹高2.65米,干周25.3 厘米;主枝著生角度小,枝梢直立,1年生春梢長17.8厘米,粗3.5毫米,節間平均長度為1.5厘米,夏梢長25.5厘米,粗3.7毫米,節間平均長度為1.7厘米,秋梢長16.5厘米,粗2.6毫米,節間平均長度為1.5厘米;葉片卵圓形,綠色,無翼葉,葉尖漸尖,葉基廣楔形,葉緣淺波狀,葉形指數2.17;花較小,單生,白色,花瓣帶狀。
2.2 生長結果習性
‘金水椪柑2號在湖北地區當年抽發春、夏、秋3次梢,春梢占79.2%,秋梢占17.0%,夏梢較少,與當年結果量多少有關。成年結果樹以春、秋梢作為結果母枝,尤其以當年生秋梢為主(65.6%),其次為春梢(34.4%),當年抽發的夏梢基本不作次年的結果母枝。結果枝以有葉花枝為主,占84.0%。成花坐果率為4.3%。‘金水椪柑2號豐產穩產性好,無明顯大小年現象,3年生高接樹平均株產11千克,最高20千克;4年生高接樹平均株產26千克,最高33千克,產量超過30000千克/公頃。
2.3 物候期
‘金水椪柑2號在武漢地區,3月中下旬開始萌芽,4月初現蕾,初花期4月21—24日,盛花期4月25—29日,末花期4月30日至5月4日,第1次生理落果期在5月14—20日,第2次生理落果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果實著色期在11月上旬,成熟期在11月下旬。
2.4 果實經濟性狀
2006—2009年連續4年采樣分析,平均單果質量155.0克(‘金水柑為138.5克),果實橫徑7.01厘米,果實縱徑6.83厘米,果形指數0.98(‘金水柑為0.86)。種子數每果5.5粒(‘金水柑為14.2粒),可食率75%(‘金水柑74%),維生素C 268.0毫克/千克,總酸1.04%(‘金水柑為0.96%),可溶性固形物12.4%(‘金水柑為12.3%),固酸比11.9∶1(‘金水柑為12.8∶1)。
2.5 適應性和抗逆性
多點多年區域試驗結果表明,‘金水椪柑2號適應性廣,在山地、丘陵、平地上均能生長正常,結果性狀良好;抗寒性強,在武漢、宜昌、丹江口庫區等地區能安全越冬,其抗性與親本‘金水柑相當。
3 品種AFLP分子鑒定
經過金水椪柑2號幼嫩葉片進行AFLP分子標記技術檢測。結果表明,金水椪柑2號與‘金水柑品種親緣關系相近,具備成為新品種的遺傳基礎,是一個穩定的芽變。
4 栽培技術要點
(1)建園定植。建議起壟栽培。苗木選擇脫毒容器嫁接苗或假植嫁接大苗。定植時,平地或者坡度在15°以下的緩坡地,株行距(3~4)米×(4~5)米;坡度在15°以上的坡地或梯地果園,株行距(3~4)米×(3.5~4.0)米,采用等高定植。
(2)土肥水管理。推廣行間生草或間種綠肥的土壤管理制度,增加有機質,減少水土流失,高溫干旱季節進行樹盤覆蓋。增施有機肥,全年施肥2~3次,以壯果肥和采果肥為主。
(3)主要病蟲害防治。‘金水椪柑2號的主要病害有瘡痂病、炭疽病等,主要蟲害有紅蜘蛛、蚜蟲、粉虱、星天牛、潛葉蛾、花蕾蛆等。其防治可結合冬季清園,噴灑石硫合劑;剪除病蟲枝,集中銷毀,減少越冬蟲源;采用物理的方法如掛頻振式殺蟲燈、掛黃板等誘殺害蟲;通過病蟲預報,在防治的關鍵季節,輔以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