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摘要:教育要回歸人本,首先就應該是恢復完整意義上的“人”。因此,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決不能以單一的知識、技能甚至所謂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yǎng)來遮蔽了對學生進行人格培育的光芒。因此,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應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有機結合起來,以德育人。
關鍵詞:情操;人格;素質;情感;道德
情操,有人認為它是由道德理論與道德情感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更加復雜,更加高級的道德情感,是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相交織而發(fā)展形成的綜合體;也有人認為它是道德情感與道德意志的體現(xiàn)。是道德情感與節(jié)操的綜合體,是一種道德境界。在當前教學中,我們更要發(fā)揮我們的學科特色,要注重陶冶學生的人格境界,突出政治學科的德育功能。
華東師范大學的葉瀾教授近年來一直在強調:“把課堂教學目標局限于發(fā)展學生認知能力,是當前教學論思維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現(xiàn)。具體的說,就是把生命的認知功能從生命整體中分割出來,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體當作認知體來看待?!币蚨?,她大聲疾呼:“我們需要課堂教學中完整的人的教育?!币虼耍诋斍暗慕虒W過程中應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有機結合起來,以德育人。
一、政治課陶冶情操的主要任務
(一)通過陶冶,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不僅要使學生懂得人生價值在于奉獻的理論,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對樂于奉獻、無私奉獻的人和事的敬仰之情、熱愛之情;不僅要使學生知道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仍然需要倡導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而且要使學生對損公肥私、自私自利、醉生夢死、貪圖享樂的人和事產(chǎn)生厭惡感、鄙視感和批判感。如果學生有了上述種種“情緒”、“感觸”,那就證明陶冶有效。
(二)通過陶冶,培養(yǎng)學生“五愛”情感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我們應當把傳授“五愛”知識與培養(yǎng)“五愛”情感結合起來,特別要在培養(yǎng)“五愛”情感上下功夫。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中講到第七課:“我國的民族精神”的教學中,我們不僅使學生懂得了為什么要愛國、愛中華民族,為什么在當代中國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是統(tǒng)一的道理,而且應當通過教學使之轉化為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通過陶冶,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在競爭日趨劇烈的時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刻不容緩。近些年來,因高考落榜、失戀、就業(yè)等原因而自殺的事件屢有發(fā)生。慘痛的教訓一再提醒我們要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在種種困難和挫折面前能沉著冷靜、剛毅果斷、樂觀豁達、忍辱負重。引導學生學會“戰(zhàn)勝自我”、“超越自我”。以關心集體、關心他人的高尚情感來充實自己、凈化心靈。
總之,陶冶情操具有多重任務,但各任務間不可割裂,而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的。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尤其要注意多重任務間的有機滲透與整合。
二、陶冶情操的基本方法
(一)情境陶冶法
情境性是道德情感的特征之一。良好的情境會使人產(chǎn)生積極、健康的情感,不良的情境會使人產(chǎn)生消極、頹廢的情感。根據(jù)這一特點,新編教材已加強了這方面的比重。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通過創(chuàng)設相應良好的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通過改變不良情境來抑制和消除學生的消極情感。一是營造藝術情境。即充分運用現(xiàn)代的影視音像等手段,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體驗,調動情緒,繼而產(chǎn)生情感。
(二)榜樣陶冶法
榜樣是青少年的一面鏡子,具有極大的感染性,會產(chǎn)生無窮的力量。它可以超越時空限制,使人們產(chǎn)生相似的情感。例如:社會主義時期涌現(xiàn)出的先進模范人物的言行和事跡,也非常感人。這些都是陶冶情操的最好教材。青少年通過感人的英雄模范事跡、名言、格言來培養(yǎng)學生心中有他人的情愫,以打動學生的心扉。
(三)對比陶冶法
情感還具有兩極性的特點,即悲與喜、愛與恨、幸福與痛苦、光榮與恥辱等都是成對出現(xiàn)。真善美總是同假丑惡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fā)展的,如果我們能將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比較、剖析,也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此外,還有諸如名言、格言、諺語陶冶法,等等。由于方法具有的彈性特征,從而決定了方法的可變易性、可遷移性及可重組性,各種方法的施用都應隨教學環(huán)境、教育對象、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而擇用或再創(chuàng)造。原則只有一個——追求最佳的傳授與陶冶的雙重實效。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我要認真總結經(jīng)驗,不斷加強學習,通過陶冶學生的情操,強化師德建設工作,以德育人,以適應新世紀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陳愛苾.師德與教師職業(yè)生成[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周廣強.教師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與訓練.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溧陽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