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會敏
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青少年的成長環境也隨著變化,家庭環境,社會環境,電視、網絡、色情、暴力等,嚴重影響著孩子們的身心健康。于是,孩子們養成了網絡成癮、厭學早戀、打架斗毆等不良行為習慣,嚴重影響家庭和諧和社會安定。
一位心理專家對一所初中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65份。其中,按照標準診斷為網絡成癮的有45份,占所有數據的12.3%;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從心理專業分析,需要干預輔導的達40%以上,具體表現為強迫、焦慮、抑郁、神經衰弱等傾向;思想上,價值觀偏離,行為習慣上表現為自控力差,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危人群。如果不及時糾正,將引發一系列問題。
青少年是正處成長教育的關鍵期,如果在這一階段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導,會嚴重制約其今后的身心發展。此外,這一邊緣群體得不到妥善處理,會增大學校的管理難度,影響教師的教學熱情,制約整個教育的發展。
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不僅是關系國家前途的大事,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所以,做為一個教育者,應該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只有這樣才能對癥下藥,使他們健康成長,成功成才.
青少年的心理特點:
(一)心身發展不平衡:在青春期到來時,青少年在軀體和心理方法呈現快速的發展。表現為身體急劇的生長和變化。肌肉、骨等組織全面地急劇成長,生殖系統的成熟,第二性特征逐漸顯露。隨著身體的發育,青少年必須適應發展中的新自我,同時還必須適應別人對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現出的反應。然而,由于身心方面的成長不一定能平衡發展。因此會產生不穩定的現象,在“幼稚”與“成熟”的尺度上會有大幅度的徘徊。
(二)認知改變:青春期由于形成運算的出現而使思維完善,他擺脫了兒童時期的單一的具體運算和簡單形象思維,進入抽象思維階段。即已懂得試驗、假說、推論這類形式化的思考,運用理論來推想因果關系,開始懂得處理復雜的信息或資料。他們學會自我批評,各個方面以成年人的標準要求自己,有能力聽取他人意見,處理問題時能考慮更多的可能性,思維活動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
(三)依戀關系的變化
⑴ 獨立意識的增強: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與社會的交往越來越廣泛。他們渴望獨立的愿望日益變得強烈,與家庭的聯系逐漸疏遠,對父母的權威產生懷疑,甚至發生反抗行為。他們要擺脫家長和其他成人的監護,擺脫由這些成年人規定的各種形式的束縛。由于價值標準受到同輩和社會的影響逐漸大于來自父母的影響,因此,當與父母發生沖突時,往往會出現"擺脫家庭束縛"的傾向。
⑵ 伙伴關系密切:同齡人、伙伴是青少年在社會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會關系。進入青春期,隨著活動范圍的擴展,青少年對家庭的依戀逐漸轉向伙伴群體,形成親密的伙伴關系。他們的言行,愛好、衣著打扮等相互影響。信任伙伴勝過信任家長和老師。在伙伴關系中,同伴之間對共同問題的討論及反面的經驗提供了大量的解決問題的技術。
這個時期被稱為青少年的叛逆期,年齡普遍從12歲到14歲,有可能持續兩年,但絕不會超過四年。
雖然每一個孩子、每一位家長、以及每一個家庭的情況都會略有不同,但是一些針對大眾普遍情況的建議是可以幫助我們與叛逆期青少年的和諧相處。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要理解并接納孩子的變化。孩子出現的一系列身心變化,孩子自己也是始料不及、難以控制的,此時我們要保持平和的心態,必須清楚的是孩子出現的所有變化都是正常的,要理解并接納孩子的變化。如讓孩子發泄不滿、滿足孩子獨處的需要、給孩子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多傾聽孩子的想法等等, 要尊重孩子,平等地對待孩子。青春期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獨立,希望別人把他們當成大人,平等相待。所以,我們要尊重孩子,把他當作是一個能動的權利主體,并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權。
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研究表明:那些順利、平穩度過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具有良好的家庭氣氛與和諧的家庭關系。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正確引導并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的重要因素,也是能更好發揮教師對孩子引導作用的重要途徑。要不強制,要不放任,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選擇,但充分表明自己的態度。所以,我們以朋友的身份,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態度和觀點是很重要的。
當孩子面臨多種選擇時,我們要幫助孩子理清思路,把最后的選擇權留給孩子。在面臨與孩子的意見不統一時,我們和孩子一起坐下來,對雙方的分歧進行冷靜地討論,擺明利弊,但最后的決斷權還是留給孩子?;蛟S孩子的選擇是不明智的,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要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見。而是給孩子留下一個時間和空間的余地,讓孩子自己去分析,讓孩子能最終自己說服自己。
有一專家認為:教育孩子80%是溝通,20%是指導。當然,我們每個人在這個方面把握不好相處的適當度,總之,正確的認識到問題的所在,合理的解決,才會達到理想的目的。
(作者單位:河北省晉州市桃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