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昌雪
筆者自2004年起,運用涼血飲加減治療更年期綜合癥64例,取得較好臨床效果,現(xiàn)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64例患者均為2004~2010年本院中醫(yī)內科門診及住院女性患者,年齡在45歲~55歲;病程短者3個月,長者6a,平均病程2.6a。所有患者都曾口服谷維素、維生素B1等藥物治療,有部分患者服過安定片或朱砂安神丸等鎮(zhèn)靜劑,癥狀均無明顯好轉。臨床表現(xiàn)為頭痛、頭暈、心煩急躁、口干、手足心熱、潮熱汗出,舌尖紅、脈弦細數(shù)56人,占87%,頭暈、目眩、腰痛、肢寒、納少、乏力、口淡、浮腫、便溏、夜尿量多,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8例,占12%,失眠多夢、多疑、情緒不穩(wěn)定,心悸、月經不調60例,占95%。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制定《中藥新藥治療女性更年期綜合癥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
1.3 納入標準 觀察對象為女性,年齡為45~55歲,更年期綜合癥癥狀明顯者。
1.4 排除標準 年齡大于55歲或小于45歲者,雙側卵巢切除者,卵巢腫瘤者,合并其它內分泌疾病者,心腦血管病患者,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原發(fā)性高血壓或低血壓、慢性貧血患者,3個月內曾服過性激素的患者,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制定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2 治療方法
應用《世醫(yī)得效方》[2]中“涼血飲”加減治療。該方為治血熱經水不調,心煩,口干,煩躁,或遍體生瘡之劑。方藥組成:赤芍10g,黃芩10g,川芎10g,荊芥10g,生干地黃10g,天花粉10g,麥門冬10g,燈心草3g,淡竹葉6g。有寒熱加秦艽、北柴胡;頭痛、頭暈顯著者加桑葉、菊花各10g;煩熱重者重用黃芩;腰痛、肢寒、納少、乏力、口淡、浮腫、便溏加炙黃芪15g,炒白術15g,茯苓10g,炒棗仁10g,桂圓肉10g,每日1劑,煎2次,約200mL,分2次服,6劑為1個療程。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判定。治愈:烘熱、汗出煩躁、易怒等癥狀消除;好轉:臨床諸癥減輕;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64例患者中治愈47人,治愈率為73.43%,好轉14人,好轉率為21.87%,無效3例,占4.68%。療程最短者為12 d,長者為42 d。
4 典型病例
李某,女,46歲,于2006年6月初診。既往體健,近3月來出現(xiàn)頭痛、頭暈、心煩急躁、口干、手足心熱、潮熱汗出,心悸、失眠多夢、多疑、情緒不穩(wěn)定,月經先后不定期,舌尖紅、脈弦細數(shù)。血壓、體溫正常,理化檢查均在正常范圍,經某醫(yī)院診斷為更年期綜合癥,予口服“谷維素片及維生素B1片,朱砂安神丸”等藥物1月余,上述癥狀未改善遂到本院求治。結合病癥,西醫(yī)診斷:更年期綜合癥。中醫(yī)診斷:不寐(陰虛火旺),治宜滋陰降火,宣熱安神,方用涼血飲加減:赤芍10g,黃芩15g,川芎10g,荊芥10g,生干地黃10g,天花粉10g,燈心草3g,淡竹葉6g,桑葉、菊花各10g,服藥6劑后患者癥狀明顯好轉,連服16劑,病情痊愈。
5 討論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婦女49歲左右正是沖任脈功能逐漸衰退的一個過渡時期,機體陰陽平衡失調,出現(xiàn)陰虛陽亢的癥狀:頭痛、頭暈、耳鳴,心煩急躁、口干、手足心熱、潮熱汗出,舌尖紅、脈弦細數(shù),治療以滋陰平肝,使陰平陽泌,諸癥消失,方中赤芍、生干地黃、天花粉、麥門冬滋腎陰,黃芩清熱,荊芥、淡竹葉輕輕宣熱助黃芩增加清熱之功,燈芯草引火歸元,川芎活血調經,甘草調和諸藥。方藥對癥,切中病機,故療效良好。此方對陰虛火旺者效果尤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7:51.
[2]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6:256.
[3]ZY/T001.1~001.9-94,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