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松 覃麗莉
摘 要:目的:觀察中藥內服外敷治療痤瘡的療效。方法:將入選的56例患者,均用普濟消毒飲加減治療,依據臨床癥狀辨證分型,肺經風熱者加枇杷葉、連翹、桑白皮等;腸胃濕熱者合溫膽湯加白花蛇舌草、大黃等;肝郁痰濕者加重柴胡和黃芩用量,加香附、當歸、丹參等。每天1劑,水煎服,早中晚分服,連續服用10劑為1個療程,9個療程后評定療效。病變部位用三黃散外敷(大黃、黃柏、黃連等份碾粉以溫開水調勻),每日1次,連續外用10 d為1個療程,9個療程后評定療效。結果:治愈29例(51.79%),好轉20例(35.71%),未愈7例(12.5%),總有效率為87.5%。結論:中醫藥內外合治痤瘡療效較好,且無明顯毒副作用。
關鍵詞:痤瘡;中醫藥療法;內服外敷
中圖分類號:R758.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2)07-0042-02
痤瘡是一種以顏面、胸背等處生長丘疹如刺,可擠出白色碎米樣粉汁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皮膚病,是皮膚科常見疾病,中醫稱之為“肺風粉刺”、“粉刺”、“酒刺”、“風刺”等,病因多為肺經血熱。現代醫學認為,痤瘡是一種多因素引起的皮膚病,痤瘡的病因及發病機理較為復雜,性激素分泌及皮脂腺的調控異常、皮脂腺角化異常、毛囊內微生物、炎癥損害及免疫反應,以及遺傳因素、心理因素均參與痤瘡的整個發病過程[1]。現代醫學在本病病因病理等研究發展較快,但治療措施并無明顯突破,仍以抗感染為主要治療方法,且臨床療效并不理想,而在中醫通過辨證論治,以內服外用的方法,在治療上取得滿意的效果。筆者在2009年1月~2011年3月期間治療痤瘡56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56例患者均來自本院門診,其中男16例,女40例;年齡最小14歲,最大40歲;發病至就診時間最短7 d,最長8a。臨床表現:皮損初起為針頭大小的毛囊性皮丘,或為白頭粉刺、黑頭粉刺,可擠出白色或淡黃色脂栓,因感染而成紅色小丘疹,頂端可出現小膿皰。嚴重者稱聚合型痤瘡,感染部位較深,出現紫紅色結節、膿腫、囊腫。多發于青春發育期,好發于顏面、頸、胸背部或臀部,皮疹易反復發生,常在飲食不節、月經前后加重。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的相關標準。辨證分為肺經風熱證24例,腸胃濕熱證14例,肝郁痰濕18例。
2 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均用普濟消毒飲加減治療,藥物組成:黃芩15g,黃連15g,陳皮6g,玄參10g,柴胡10g,桔梗10g,連翹10g,板藍根10g,馬勃10g,牛蒡子10g,薄荷(后下)6g,僵蠶6g,升麻6g,生甘草6g。依據臨床癥狀辨證分型,肺經風熱者,癥見:丘疹色紅,或有癢痛,或有膿皰,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治以疏風清肺,加枇杷葉、連翹、桑白皮等;腸胃濕熱者,癥見:顏面、胸背部皮膚油膩,皮疹紅腫疼痛,或有膿皰、口臭、便秘、溲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以清熱除濕,合溫膽湯加白花蛇舌草、大黃等;肝郁痰濕者,癥見:皮疹結成囊腫,或有納呆、便溏,并見脅肋脹痛,口苦、咽干,舌紅,苔薄,脈弦,治以疏肝解郁化濕,加重柴胡與黃芩用量,加香附、當歸、丹參等。每天1劑,水煎服,早中晚分服,連續服用10劑為1個療程,9個療程后評定療效。病變部位用三黃散外敷(大黃、黃柏、黃連等份以溫開水調勻),每日1次,連續外用10 d為1個療程,9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治療期間,囑患者經常用溫水、硫磺皂洗臉,不用冷水洗臉,積極配合治療,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油膩及甜食,禁止用手擠壓粉刺或自行挑破,不濫用化妝品,保持大便通暢,保證充足睡眠。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2] 治愈:皮膚損害消退,臨床癥狀消失;好轉:自覺癥狀明顯減輕,皮損消退30%以上;未愈:皮損及癥狀均無變化或消退不足30%。
3.2 治療結果 治愈29例(51.79%),好轉20例(35.71%),未愈7例(12.5%),總有效率為87.5%。
4 討論
普濟消毒飲見于李東垣的代表作《東垣效方》,方中黃芩、黃連、升麻、板藍根清瀉肺胃火毒,牛蒡子、連翹、柴胡疏散上焦風熱,陳皮、僵蠶、玄參、馬勃、桔梗、生甘草化痰散結。李燦東等[3]應用流行病學調查及證素辨證研究方法研究認為:痤瘡與肝、腎有密切關系。因于肝者多為肝郁化火,因于腎者多為腎虛火旺。方中柴胡辛寒入肝,能疏肝經郁火,玄參咸寒入腎,能滋腎降火。并依據臨床癥狀辨證分型,肺經風熱者,加枇杷葉、連翹、桑白皮等清肺熱;腸胃濕熱者合溫膽湯加白花蛇舌草、大黃等清熱化濕;肝郁痰濕者加重柴胡和黃芩用量,加香附、當歸、丹參等疏肝解郁。藥效學研究結果表明,普濟消毒飲具有抗菌及增強免疫作用[4]。三黃散對皮膚無刺激,適用于各年齡段的患者。三黃散其主要成分中的大黃具有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的作用,而黃芩、黃連則分別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濕熱的作用[5],與大黃協同,具有很強的消炎止痛、消腫作用,從而使痤瘡的炎癥反應迅速得到改善。中藥內服外敷,標本兼治,分型診治,對癥化裁,故療效顯著,但應用本方治療痤瘡時應注意飲食,調攝精神,并積極配合治療。
參考文獻:
[1]姜春明,葛蒙梁.痤瘡的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皮膚病與性病,2003,25(3):16~18.
[2]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3]李燦東,高碧珍,成改霞,等.青少年尋常痤瘡皮損區與五臟病位證素的相關性[J].中醫雜志,2007,48(7):633~634.
[4]張保國,程鐵峰,劉慶芳.普濟消毒飲藥效及臨床研究[J].中成藥,2010,32(1):117.
[5]鄭古虎,董澤宏,佘靖,等.中藥現代化研究與應用(第一卷)[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7:3930~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