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昆
梨狀肌綜合征是由梨狀肌損傷引起,以骶髂關節區疼痛,坐骨切跡和梨狀肌痛較重,放射到大腿后外側,引起行走困難、跛行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自2008年7月~2012年7月,采用傳統的按摩手法和復方當歸加利多卡因梨狀肌疼點封閉,理療針灸,收到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56例患者均為本院門診原發性病例,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齡最大76歲,最小33歲,平均年齡46.5歲;左側27例,右側29例。
1.2 診斷標準 以患側臀部及下肢坐骨神經痛為主。其疼痛癥狀常因受涼、走路或活動后加重,咳嗽,大便等腹壓增加時,可出現小腿后外側至足部放射痛加劇;臥床休息后,其癥狀可獲減輕。梨狀肌緊張試驗陽性是本病的重要體征。(1)多有抬重物的傷病史,站、蹲的“扭”、“閃”史,個別病例可因受涼引起。(2)臀部疼痛,且向大腿外側會陰部放散,患者呈屈曲體位,跛行。(3)嚴重者臀部“跳痛”,下肢呈屈曲畸形。
2 治療方法
2.1 按摩 病人俯臥、下肢伸直,肌肉放松。以拇指按壓,先找到壓痛的梨狀肌,再沿肌纖維的方向將其理順,然后痛點按壓10min,以解痙鎮痛,對慢性勞損病例,在摸到硬韌的梨狀肌條索后,用理筋、分筋及彈撥手法,使變硬的肌肉或粘連松解。
2.2 超短波電子針灸 取穴:腎俞、腰陽關、環跳、阿是穴,使肌纖維理順或粘連松解,對慢性勞損或受涼的病例加艾灸穴位治療。
2.3 封閉療法 用復方當歸2mL加2%利多卡因2mL梨狀肌疼點封閉,每周1次。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優:跛行消除、無壓痛、無放射性發麻、體位正常、行走無異常、功能恢復正常,無復發;良:下肢行走稍感無力,功能恢復正常,無復發;可:能行走,但不能持重,下肢小腿及踝關節輕微發麻感,有復發現象。
3.2 治療結果 本組56例梨狀肌綜合征患者中,所有病例隨訪半年以上。優51例,良4例,可1例,除1例有復發現象外,其余55例均無復發。
4 討論
梨狀肌是臀部的深部肌肉,從骶椎前面開始,穿出坐骨大孔,而將其分成梨狀肌上孔與下孔,止于股骨大轉子。梨狀肌主要是協同其它肌肉完成大的外旋動作。坐骨神經走行恰好經梨狀肌下孔穿出骨盆到臀部。
梨狀肌和坐骨神經的解剖關系非常密切,梨狀肌若受損傷或梨狀肌與坐骨神經解剖發生變異就可能使坐骨神經受到擠壓而發生各種癥狀。梨狀肌是導致梨狀肌綜合征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患者都有外傷史,如閃、扭、跨越、站立、肩扛重物下蹲、負重行走及受涼等。某些動作如下肢外展、外旋或蹲位變直位時使梨狀肌拉長、牽拉而損傷梨狀肌。梨狀肌損傷后,局部充血水腫或痙攣,反復損傷導致梨狀肌肥厚,可直接壓迫坐骨神經而出現梨狀肌綜合征。
本文討論的是原發性。有急性損失和慢性損傷2種情況。①急性損傷:下肢外展位下蹲起立時受傷;②慢性勞損,特別是腓總神經由梨狀肌穿出者更易出現損傷癥狀;③著涼受風寒。檢查:跛行。如為原發性病變腰部無異常壓痛。取髂后上棘及尾尖的連線中點按壓即可觸及梨狀肌;可以感到病肌腫脹,硬韌,有條索感,壓痛明顯。梨狀肌試驗:直腿抬高在60°前疼痛明顯,超過60°時疼痛又減輕。直腿抬高髖內收、內旋時疼痛。筆者應用綜合性治療梨狀肌綜合征療效佳,縮短病程,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費用少,安全可靠,簡便易掌握,復發率低,在臨床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