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書宇 張然
摘要:作者認為中西文化激烈碰撞,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結合的范本,它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視野。研究香港電影中宗教人士可以作為一種近便的入手處。本文參考了香港宗教信仰情況的研究,通過電影角色分析得到香港大眾具有以下特點的宗教態度:香港大眾對于宗教的接納與尊重具有世俗化的特點;同時,對于信仰地位的中西存在差別。
關鍵詞:香港;電影;角色;宗教;態度
一、緒論
香港,作為舉世矚目的東方明珠,擁有世界上最活躍的文化媒體,它的電影產業曾經創造過相當輝煌的歷史,一度被稱譽為東方的好萊塢。在香港電影史上,各種宗教的觀念、思想被不可避免的吸納進來成為商業化的元素之一;同時,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它也是大眾對宗教態度的一種反映。可以說,香港電影是一個特殊的焦點,它把宗教和大眾,精神領域和消費領域集中到了一起,對這個焦點進行理性的分析,可以得到香港大眾和宗教關系的一些宏觀信息。
作為國際性自由港的香港,宗教政策十分寬容。這里為各種宗教提供了寬闊的舞臺,宗教也在香港文化中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而宗教人士,既是宗教信仰的傳播者,也是宗教在人世的代言人。他們的形象,在某種程度上,正是他們所代表宗教在大眾心目中的化身。而電影中的宗教人士,則是大眾如何認識該宗教的一種信息反饋。其中的道士和神父則是分別最能夠代表東西方宗教的人物形象。本文選擇香港電影中神父和道士這兩種宗教人士作為研究對象來考察香港大眾的宗教態度。
二、大眾宗教態度分析
電影所傳達的思想傾向和態度通常受到兩方面的影響,首先是商業利益,電影的敘事邏輯和倫理觀念必然傾向與大眾所接受的范圍。其次是電影制作者班底往往希望通過電影表達一些自己的思想,觀念,感悟。普遍來說,電影既有大眾觀念的印記,也有電影作者本身的思想的閃現,當然,相對宗教來說,觀眾和電影作者都處于世俗的范圍中,電影對宗教的表現,傳達的就是一種世俗對宗教的觀念和態度。雖然電影同時受制于商業利益和政治規則等多種因素,但是,通過對特定范圍內大量電影的歸納和總結,依然可以得出大眾的宗教態度。
1.世俗化式的接納與尊重。世俗化式的接納與尊重,具體體現在:
首先,宗教徒形象描繪中存在大量的世俗化因素:在道士電影中,電影經常通過師徒關系中對徒弟的描寫,把宗教徒的對性、情感的欲望合理展現出來;通過對道士與僧人的摩擦把世俗的爭端方式引入到兩種宗教人士身上;通過道士與普通人對比分析,把道士同時受制于世俗法則的一面展示出來;通過道士接受民間金錢的行為把道士的社會屬性一面展示出來;通過武俠電影中全真教代表世俗倫理干預主人公的情感發展展示出傳統宗教與世俗道德的同構。
分析神父類相關電影,不論是《千言萬語》還是《最后的審判》,其對信仰的探討都是一種世俗角度的探討,著力的是人如何在現實社會中獲得一種尊嚴和精神依靠,從而建立起一種信仰生活,而回答了對上帝絕對權威的強調,這種探討本身就是一種世俗化行為。進入二十世紀以后基督宗教中存在著一種世俗化風潮者認為當代人的心理狀態己經轉變以哈佛大學教授哈維·考克思等人為首的學者認為當代人將自己看作就是人類事業所擁有的任何意義來源,認為生活是整套的問題,而不是深不可測的神秘。從而給予人們苦難和罪惡問題現成答案的神己經不存在,人應該行使自己成熟的力量,從而承擔起對所生活的世界的責任。因此,現代人信仰基督教更傾向于將神看成一種喚起人心目中的道德觀和使命感的存在。
其次,通過對宗教人士的喜劇化處理:通過戲喜劇化,道士和神父的所知所能被解構,道士和神父也是需要面對某些尷尬的普通人。
筆者發現,香港電影刻畫宗教人士,往往能從人物的生活和行動中抽離出世俗的部分,但這種世俗化并不阻礙其宗教身份。道士依然可以斬妖除魔,神父依然可以慈愛和拯救他人,這些世俗化的描繪其前提是對這些宗教的接納和道士尊重,而不是諷刺與叛逆。因此,筆者認為,香港大眾的觀念中,對這些宗教的態度是世俗化的接納與尊重,這樣的一種接納方式與香港是一個市民文化盛行的商業大都市相融洽的,市民文化在電影中得到伸張,而宗教以更加入俗更加親切的方式進入大眾視野,這對宗教的傳播也是有利的。
2.中西有別的信仰地位。傳統中國宗教與西方宗教的定位差異,從道士相關電影和神父相關電影的題材可以看出來。道士相關電影,其題材多涉及靈幻和武俠。而神父相關電影涉及的題材兼有靈幻和現實,而現實題材往往還多過靈幻題材。
信仰傳統宗教的功利性傾向。從道士類電影的特色我們可以看出,道士的主要行為包括斬妖除魔,看風水,算運氣等等,斬妖除魔則世俗可得平安,而看風水、算運氣則純粹是為了滿足世俗性的、功利性的欲望。這種功利傾向,既有香港大眾的需求原因,也與傳統宗教本身的特質有關。算命、卜卦、求簽等接近迷信的行為往往被傳統宗教所利用起來,作為一種吸引信徒或求得布施的方式。香港作為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商業都市,求財、求運氣是人們心中的普遍需求,而傳統宗教中的此類行為正好可以滿足這種需求,人們進寺廟和道觀往往是懷著一種非精神的特定的目的而去,或為平安、或為財與運,或為轉世因果等等。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大量靈幻電影所宣揚的思想幾乎成為一種香港定式,這種定式首先就肯定了鬼神的存在和宗教法術的力量。這意味著:傳統宗教的大眾并非不虔誠,只是,他們的信仰對精神上的追求不多,更具有功利性和現實性。
西方外來宗教則注重建立精神之路。在香港,天主教除了教堂,還設有學校、醫院和電臺等機構,歷史經驗證明:基督教會的善服務是教會進入社會,服務社會,實現文化交流與相互理解的最佳途徑,大量慈善服務和教育機構的興建,不但是天主教尋求本土融合與接納的場所,也是傳播精神信仰、改變中國傳統理念的場所,廣泛的信仰傳播為天主教在香港宗教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高速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帶來的是后現代語境中精神的委頓與意義的沒落,傳統宗教強烈的“出世”思想在簡單的將世俗生活追求與精神追求聯系起來方面存在著一些難點,而西方宗教普遍宣揚入世精神,對神圣信仰的世俗化宣揚,倡導在庸常生活中發掘出神圣意義和社會責任感,卻能給大眾的信仰方面開創較好的局面。
三、結語
宗教不僅給予人類精神的基石,還給予人類更大的想象空間,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不同的宗教擁有不同的氣質和觀念,在不斷的融合中,彼此相互吸收和互補,最終會形成一種全新的宗教文化氣氛。100多年以來,香港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己形成了與內地有區別的宗教文化氛圍。這個特殊的地域恰恰見證了中西方文化的自由交融。在給予傳統文化空間的同時,也給予了西方文化一席之地,無論是在宗教信仰方面,還是在電影等文化產業方面,東西方文化都選擇性的被市民吸收利用,神父與道士可以各司其職業,西方宗教和東方傳統宗教也能和諧相處,在不同的定位中求得共同發展,為香港人的生活建構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環境。世上滄桑,千年瞬間,種族之辨和文化之別,都會在時間的長河中慢慢弱化消融。最重要的還是人如何在世上更好地生活。“既來之。則安之”對于一個文化研究者來說,怎樣讓不同文化服務于國人才是應該關注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吳梓明.宗教與香港社會:個案與理論的反思.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
[2]賈磊磊.中國武俠電影與宗教倫理.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
(作者簡介:黃書宇(1988.6-),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現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1級應用心理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心理學;張然(1989.2-),女,漢族,陜西咸陽人,現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1級應用心理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