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瑜
我在哈佛做一年博士后,這一年基本沒有什么別的任務。閑著也是閑著,我決定去旁聽幾門課。
那天我去學校我所在的機構,跟機構里的秘書表達了此意。她非常干脆地說,沒問題,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旁聽。我問,有沒有社科方面的課程清單,我看看有什么課可選。我問的時候,想象這份清單應該是幾頁紙,可以站著順手翻完。結果說時遲那時快,柔弱的女秘書突然掏出一個龐然大物。我定睛一看,這本1000多頁的玩意兒僅僅是本科和文理學院的課程表及課程的簡單介紹(一般3~5行的介紹)。我猜想,把哈佛全校的課程清單都一一排列出來,是不是得繞上赤道一周兩周啊。
我端著它回到辦公室,仔細研讀起來。如同一個饑餓無比的人,捧著一張寫滿了各種山珍海味的菜單,邊咽著口水邊往下讀。讓我震撼的不僅僅是哈佛所提供的課程之多,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課程之人性化。
哈佛大學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學,不僅僅是因為它最有錢,有最先進的設備和最牛的教授,更重要的是因為它蘊涵了豐富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最集中地體現在它的“核心課程”上。
所謂“核心課程”,就是學校提供給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礎課,學生必須從中選出幾門作為必修課。開設這些基礎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進入知識的細枝末節之前,能夠對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個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這樣當他學習自己的專業時,能夠知道自己所學習的,不過是一個巨大有機體里面的一根毛細血管。
哈佛的“核心課程”分成七個板塊:外國文化、歷史學、文學和藝術、道德倫理、定量推理、科學和社會分析。拿道德倫理這個板塊來說,所給的課程包括:
1.民主與平等 2.正義 3.國際關系與倫理 4.倫理學中的基本問題 5.儒家人文主義 6.有神論與道德觀念 7.自我、自由與存在 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隸制 9.社會反抗的道德基礎 10.共和政府的理論與實踐 11.比較宗教倫理 12.傳統中國的倫理和政治理論 13.古代與中世紀政治哲學史 14.現代政治哲學史
我再列一些“本科新生研討會”的課程。因為名單太長,我只列上那些我感興趣的課程——也就是如果我有三頭六臂會去旁聽的課程:
1.人的進化 2.翅膀的進化 3.細菌的歷史 4.銀河與宇宙 5.象棋與數學 6.疾病的話語7.DNA簡史 8.美國的兒童醫療衛生政策 9.道德判斷的本質 10.火星上的水 11.醫藥公司與全球健康 12.傳染病對歷史的影響 13.非洲的艾滋病 14.關于意識的科學研究 15.什么是大學 16.俄羅斯小說中的愛情 17.懷疑主義與知識 18.基督教與美 19.浮士德 20.黑人作家筆下的白人 21.香蕉的文化歷史 22.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23.蘇格拉底及其批評者 24.怎樣讀中國的詩歌 25.互聯網與法律 26.美國的70年代 27.語言與政治 28.美國的總統選舉 29.60年代的青春文化 30.盜版 31.全球變暖與公共政策 32.公共健康與不平等 33.公墓的歷史 34.“犯罪”的概念 35.煙草的歷史 36.酷刑與現代法律 37.大腦的測量:心理學實驗的興起
你看,隨便這么一列,就有37個。對于一個求知欲很強的人來說,這些課程簡直就是一場饕餮之宴,舉著筷子,都不知從何下手。
不知道清華、北大,能給那些學子,開出上述37門課中的幾門。
我相信,大學精神的本質,并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深奧,而恰恰是恢復人類原本的天真。天真的人,才會無窮無盡地追問關于世界、關于自然、關于社會的道理。大學要造就的,正是達爾文的天真、愛因斯坦的天真、黑格爾的天真、顧準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顧的“呆子氣”。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大人們引領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務主義引起的短視,來到星空之下,整個世界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數學、物理、生物、心理……它們像星星一樣在天空中閃耀,大人們手把手地告訴孩童,那顆星叫什么星,它離我們有多遠,它又為什么在那里。
(摘自《悅讀悅美》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