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堅 汪葵
眾所周知,現代審計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即所有者與經營者分開后由受托責任關系產生而產生的。一般的教科書審計按照它的審計監督對象的不同,分為政府審計、內部審計與社會審計。從而形成了一個國家比較完整、比較理想的審計體系。它們各負其職,在不同的層面監督著財政、財務收支活動及其他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從而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持續、健康而有效的有序運轉。
審計是由專職機構和人員,對被審計單位財政、財務收支活動及其它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及效益性進行審查和評價的獨立性經濟監督活動。其實審計的合法性與效益性是與審計真實性互為前提與互為補充的。審計的真實性,就是指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活動及其他經濟活動已經客觀發生了的,而且是全面、完整的按照國家的有關制度和準則,及時、準確的反映到了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告上。
毋庸置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在社會及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在人們面對巨大的誘惑、及有些重要的權力還沒有真正得到約束的過程中,在誠信、契約、法律精神理念還沒有在全社會形成共識且深入人心的過程中,僅僅依靠人的善良、道德、覺悟以及自律是遠遠不能解決社會和經濟生活當中一些復雜而又深層的問題,同樣也解決不了社會和經濟生活當中真實性的問題,而作為獨立性經濟監督的審計,對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活動是否真實,就顯得格外的重要與迫切了。也只有社會與經濟生活各領域一切的現象、問題是客觀的真實反映,那么解決社會和經濟生活當中的問題就有了客觀、真實的基礎,才能為宏觀決策提供客觀、真實的依據,才能對癥下藥,藥到病除了。比如說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財政財務收支水平,糧食產量及庫存水平,進出口貿易水平,以及企業的盈利情況等等,這些數據往往決定著宏觀政策取向及走向。
隨著經濟全球化,全球經濟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全球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特別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變化,已經可以對全球的經濟產生重要的影響和深刻變化。而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又是一個在國際上負責的大國,其社會和經濟生活的各領域的財政、財務收支及其他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就更加有特別重要而又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2002年美國安然公司的破產案例,就可見一般財政、財務收支活動的真實性的重要性。從所揭露的案例真相來看,該公司長期存在精心策劃,乃至制度化、系統化財務造假。使安然公司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企業。從而也使杜克(D uk e)集團損失了1億美元,米倫特公司損失8 000萬美元,迪諾基損失7 500萬美元。在財團中,損失比較慘重的是J.P摩根和花旗集團。僅J·P摩根對安然的無擔保貸款就高達5億美元,據稱花旗集團的損失也差不多與此相當。此外,安然的債主還包括德意志銀行、中國銀行、中國招商銀行日本三家大銀行等。也使得全球排名第五的會計事務所安必信被美國證券委員會罰款700萬美元,并關閉撤銷了該會計事務所,安必信作為世界第五大會計事務所也從地球上消失了。2001年發生在我國的藍田股份財務造假事件,也使得當時被譽為“中國第一農業股”藍田股份轟然倒塌。當時的董事長身陷牢獄,藍田股份財務造假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經濟損失,無人統計,也無法統計,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人們對有關部門的信譽和人們對國家和政府的信心會大大的降低,無誠信之感,無安全之感也會隨之而來。然而誠信、真實、信心、法制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還有就是2008年發生在美國華爾街的次貸危機,使得具有200多年歷史的“雷曼兄弟”倒閉,從而引發一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2011年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的股票遭遇了被做空的命運。從某角度上看,無不與財政、財務收支及其他經濟活動的真實性有關。
縱觀我國的社會和經濟領域現實的情況,雖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國強民富,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各項事業也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景現。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體制與機制上的深層次矛盾更加突出,人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清晰的認識,以及有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政績觀的扭曲,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普遍存在,各領域的造假行為有增無減,且有蔓延及擴大嚴重之勢,有的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1998年全國糧食虧損掛賬審計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安徽某個地方把所有倉庫的糧食放在一個糧庫里。特別是在經濟領域的造假行為切不可等閑視之,對它的危害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與警覺。比如大到國內生產總值的虛報,有的地方已出現虛報了幾倍、十幾倍,甚到幾十倍情況;財政收支的造假,有的地方特別是市、縣、鄉三級政府由于歷史和現實以及體制機制的種種原因,財政收支水平嚴重不真實,以至于財力有限,導致了有些建設項目的配套資金不能落實到位,從而形成了半拉子工程,不能及時發揮建設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而影響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正常運轉;小到企業財務報告的不真實,企業的資產、負債不實,虛盈實虧,則有可能像安然公司、雷曼兄弟與藍田股份一樣,給國家和投資人帶來巨大的財產損失,從而成為引發金融風險的隱患。
自1982年通過憲法修正案,我國恢復設立了審計制度。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成立,省及省以下的國家審計機關也大多于1983年成立,并實行了雙重管理體制,走過了風雨三十年的艱辛歷程。從第一任審計長于明濤提出“邊組建,邊審計”到李金華審計長提出“二十字方針”,“重要部門、重點資金、重點項目”“查辦大案要案”再到劉家義審計長提出“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無一不體現著中國審計人對中國審計理論體系的探索與對現實的思考,成效裴然。審計的理念與重點,與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緊密相聯,審計工作的法律法規及制度的建設不斷的完善,審計的方式與方法不斷的創新,審計的手段不斷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成果喜人。政府審計,社會審計與內部審計的審計工作全面發展、進步與提高。雖然中國的審計事業蒸蒸日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但也不可回避它所存在的不足,現實的審計工作情況告訴我們,由于體制機制上的深層次原因,以及受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及各種誘惑的影響,個人功名利祿及浮躁心態等種種主客原因,地方政府審計、社會審計、內部審計,對審計的真實性認識出現了歷史性的倒退。如地方政府審計對本級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及其他財政收支審計及對下級政府財政決算審計時,沒有真實的反映審計情況。社會審計在近幾年也遭遇因審計報告的失真而被起訴,會計事務所被撤銷及注冊會計師執照被吊銷的情況也日益增多。內部審計的作用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下還遭到了削弱。在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之下,在展望我國社會和經濟正處在歷史上最好的發展重要機遇期,在我國正處在社會與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重申對審計的真實性的重要性認識就顯得格外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景德鎮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