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紅霞
摘要:在一個健康而有序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在各個階層之間實現自由流動,而不是在父母的身份和影子中定位終生。但轉型期中國卻出現“富二代”世襲財富、“官二代”世襲權位和“窮二代”世襲貧困的畸形格局,處于社會底層的階層向“上”流動改變自己命運的渠道和機會越來越少,整個社會不和諧、不穩定因素也與日俱增。在紀念建黨90周年之際,筆者以為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繼續深化改革,消解社會階層流動滯化之憂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關鍵詞:階層滯流;表現;對策
一、 當前社會階層滯流的表現
(一)從教育層面看,“知識改變命運”越來越難。教育是現代社會不同層面人員流動的關鍵渠道。過去,平民或農家子弟改變命運的主要路徑是:家庭貧困——勤奮讀書——考上大學——參加工作——改變命運。改革開放以后的確有一大批貧寒家庭的年輕人通過高考,實現了“鯉魚跳龍門”,不僅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甚至改變了整個家庭以及下一代的命運。但現在這一底層向上流動的傳統模式出了問題,一方面,教育產業化帶來的教育費用攀升,讓一些收入偏低的家庭望而生畏。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開始出現,“畢業即失業”,使得“知識改變命運”逐漸變得力不從心。
(二)從就業層面看,“拼搏不如拼爹”,就業身份歧視的現實越來越殘酷。找個理想的工作——努力拼搏——實現自我價值,是每個年輕人的夢想,但當下家庭背景已成為就業過程中一道不斷升高的“隱形門檻”,普通人家的子弟,因為其父母沒有金錢和權力,難以進入社會上升通道,而有著強大社會資源的富有家庭的孩子,則可以輕松獲得體面的工作、較高的收入以及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就業的現實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已淪為“拼爹游戲”,父輩社會地位的高低,掌握社會資源的多少,成為子女就業的決定性因素,一些地方公務員招考中頻頻爆出的“老子招兒子”、“量身定做”的新聞。“人家有背景,我只有背影”,一句風行網絡的“恨爹不成剛(李剛)”道出了多少年輕人的無奈與嘆息。
(三)從仕途升遷層面看,“一人得道,妻封子蔭”,“權力世襲”愈演愈烈。十七大以來,我們黨提出了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的要求,但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門干部選拔任用中“太子黨”、“衙內族”、“官二代”的“權力世襲”現象卻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的底層精英在職場漩渦中苦苦掙扎,費盡心力,卻始終看不到絲毫上升的空間,而官員、富豪及其子女年紀輕輕、業績平平,卻平步青云,使得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流動變得越來越困難。
二、階層滯流的嚴重影響和危害
(一)扼殺社會的生機與活力。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個國家只有實現社會的良性流動,使那些才華橫溢、奮斗不息的社會底層人群有機會通過勞動創造得到較多的收入報酬,過上體面的、有尊嚴的生活,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發揮人才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使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整個國家才能振興和崛起。相反,如果社會階層流動完全停滯,“精英復制”、“權力世襲”成為常態,就必然失去創新創造的生機與活力。
(二)導致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嚴重誤讀與對立。目前的中國,因社會階層流動滯化加劇整個社會已日益分成界限清晰的“官二代”、“富二代”和“農二代”、“窮二代”,各自的話語體系猶如雞同鴨講,人人都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人人都缺乏安全感,整個社會處在一種緊張對立的狀態,極端的民粹主義思想已露出苗頭。近年來不斷發生的一個個公共事件不斷刺激著底層民眾脆弱的神經,將“官”與“民”、“富”與“窮”、“強”與“弱”的社會斷裂與對立展現得淋漓盡致。
(三)使全社會價值觀扭曲,道德淪喪,削弱整個民族進步的動力和信心。階層流動滯化是由許多不合理因素造成的,如果不能有效加以化解,很容易造成人們價值觀的扭曲和人生觀的庸俗化,甚至會導致整個社會道德水準大幅下滑,形成一種物欲橫流的可怕局面。殘酷的社會現實迫使一些年輕人放棄奮斗轉而尋找“改變命運”的“直通車”,進而使價值觀扭曲,“笑貧不笑娼”、“笑貧不笑偷”。這種現象像瘟疫一樣傳播開來,就會大大削弱整個民族進步的動力和信心。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他們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決定著國家未來的走向。如果強烈的不公平感、挫敗感與被剝奪感始終左右著一代年輕人的情緒,那么培養出的不是“瘋狂的一代”、“墮落的一代”,就是自我毀滅的一代。
三、破解階層滯流的有效路徑
(一)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堅決消除政治特權。 目前,一些地方在緩解社會矛盾方面有一個錯誤的傾向,一些官員認為只要加大住房、醫療、教育、社保等民生領域的投入,提高社會底層人群的生活水平,“人民內部矛盾用人民幣解決”就能實現社會和諧。誠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但僅靠錢帶不來社會的公平正義,只有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解決“權力通吃”、特權盛行,腐敗叢生的問題,才能為社會階層合理流動提高堅實的保證。
(二)要加強法制建設,遏制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防止階層流動滯化與權力世襲的關鍵是建立公平競爭的“游戲規則”,“法”就是規則,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沒有特權,紀律面前沒有例外。要強化對官員的制約和監督,割斷公權力與市場的交易,在法律上禁止政府機構中的裙帶關系,以使公民有平等獲得公職的機會。黨建立90年、執政62年、領導改革開放33年的歷史證明,一旦法治沉淪,往往就是人治橫行,權力為所欲為,社會階層正常流動停滯時期。因此,只有加快推進以法治國進程,實現依法治權、依法治官,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才能落到實處,階層合理正常流動才能順暢進行,公平正義才能“比太陽還要有光輝”。
(三)加快社會建設與改革,打破各種阻礙社會階層流動的城鄉二元壁壘。一是要改革戶籍制度,減少戶籍對勞動力的束縛以及對人口流動的負面作用。不改變這種以戶籍制度為基礎的城鄉二元結構,徹底消除隱藏在戶籍背后的身份差異和基本權利不平等,就難以實現社會階層的順利流動。二是要全面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特別是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服務的均等化。公共服務領域的改革及措施應當首先考慮弱勢群體,而不是最后才照顧到這部分人群。城鄉間的公共服務水平應當盡可能一致,別讓農村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就落后一大截。三是要在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方面,破除種種不合理的障礙以及歧視性的政策措施,尤其要打破那些壟斷行業、權力部門的就業壁壘,防止近親繁殖,盡可能實現就業公平。國家應當通過完善法律法規,約束用人單位的招聘行為,加強監督并糾正各種歧視性招聘行為。
(四)堅持以人為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逐步實現同工同酬,體現社會公平。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要創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健全擴大就業增加勞動收入的發展環境和制度條件,促進機會公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保障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要規范分配秩序,加強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為社會各階層合理流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中國目前仍然處在一個社會變遷比較劇烈的時代,階層結構還將繼續發生變化。一個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理念的政黨就應當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永不自滿,不斷深化改革,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社會底層群眾向上流動的社會環境和氛圍,讓所有人都能夠懷有一個“中國夢”,即只要是中國公民,只要努力向上,就有平等的機會和上升的空間,都可能憑借自身的才華和拼搏,改變命運。也只有這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實現。
(作者單位:陜西省商洛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