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杰
“冬吃蘿卜夏吃姜”、“夏天一日三片姜,不勞醫生開藥方”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民間諺語,也是國人經過幾千年的積淀而流傳下來的養生智慧。但這種智慧針對的是常態下的機體狀況而言,并非人人適宜在夏季吃姜。
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夏天草木茂盛,萬物生機盎然,是一年當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季節。此時人體的陽氣跟大自然的花草樹木一樣由內向外散發,使得人體內的陽氣處于一年中最低的水平。再加上人們為了避暑降溫而貪吃雪糕、冷飲等寒涼之品,所以很容易導致“胃中虛冷”。而生姜具有升陽、助陽、溫中祛寒的功效,所以古人倡導夏季吃姜,以溫胃散寒,解除胃中的虛冷。由此可見,“夏吃姜”主要針對脾胃虛寒之狀而言,若您的身體狀況正好與之相反,根據“熱者寒之”原則,就不適宜在夏季食姜了。
有下面這些狀況的人不適宜在夏季吃姜——
體質偏熱者姜含揮發油,可加速血液循環,提高身體的溫度,熱性體質者食姜可謂是“火”上加“火”。因此,凡有口干舌燥、口臭、嘴破、喜歡喝冷飲、怕熱、汗多、常時間體溫偏高、易長痘疹、臉紅、眼睛有血絲、常有便秘、尿少而黃、易煩躁不安、失眠、性子急、脾氣較壞等熱性體質特征者,都應該在夏季避免或減少姜的攝入。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會有困倦懶言、手足發涼、脈沉細等看似寒證的體征,但又有口鼻氣熱、胸腹灼熱、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絳、苔黃干等陽熱內郁不能外達之象,這實則是“真熱假寒”的體質,也不適合吃姜。
口腔潰瘍者口腔潰瘍屬于中醫“口瘡”、“口糜”范疇,多為臟腑之火上炎,熏蒸口腔黏膜而致病。治療當以清熱瀉火為主,而姜辛溫,口腔潰瘍者過多地食用無疑會助長體內的熱邪上攻,加重癥狀。
膽囊炎患者祖國醫學認為,膽囊炎是因肝氣不舒,脾失健運,濕熱內生,熱煎膽汁而生諸證。其基本治療原則就是舒肝利膽,通腑瀉熱。雖然,姜里所含的姜酚具有刺激胃液分泌、興奮腸道、促進消化的功能,能夠抵制結石的形成,對防治膽結石確有一定功效,但對膽囊炎就不行了。從膽囊炎的發病原因可以看出,該疾病的患者應該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因此膽囊炎患者最好還是少吃姜。
乙肝患者現代研究發現,姜所含的姜辣素可使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臟細胞產生變性、壞死,肝炎性細胞浸染,從而導致肝臟的功能失常。所以,乙肝患者吃姜可能會加重病情。專家建議,肝病患者每日食用姜的量不要超過5克。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食用姜后,血管會舒張,容易出汗,出現脫水,從而引起血糖波動,對病情不利。糖尿病性的血脂異常患者本身血糖和血脂值就較高,如果再食用生姜,將使血糖、血脂值變得更高。對肥胖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他們需要清熱利濕,所以也不適宜吃姜。但這不代表糖尿病患者不能吃姜,在吃肉類食物時適當放些生姜還是沒有問題的。
另外,患有癰腫瘡癤、肺炎、肺膿腫、肺結核、胃潰瘍、腎盂腎炎、痔瘡者都不宜長期食用生姜,其原因都可根據“熱者寒之”的原則來解釋,這里就不一一向讀者介紹了。總之,除了姜之外,吃任何食物都要辨清體質,選擇適合改善自己體質的食物,并掌握適量的原則,才能越吃越健康。
實習編輯/邱婷婷jtyy673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