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貽
很多人大病初愈,就匆忙進行滋補調養,大魚大肉不說,黃芪、黨參、燕窩等“補品”一應俱全。生病期間胃口不佳,病愈之后想吃好點兒、多吃點兒,使身體早日康復,這種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食補要按一定的步驟,循序漸進地實施,不宜操之過急。如果調養失宜,在各臟腑機能恢復之前急于進補,不但于事無補,還往往會事與愿違,甚至導致疾病復發,或是癥狀加重。這種現象祖國醫學稱之為“食復”,值得患者高度重視。
“食復”原因有3種
通常來看,出現“食復”大多源于3種情況——
脾虛不耐:大凡外感、內傷諸病,或是久病初愈,患者脾胃元氣大傷,多處于虛弱狀態,若驟然食用油膩厚味之品,或多食飽食,飲食不加節制,會使尚未恢復消化功能的脾胃,元氣倍受損傷,不但會加重已患的疾病,還可能變生出其他病證。
補不辨體:病后體質虛弱,陰津體液受到損耗,人體處于營血不足、陽衰氣弱等狀態,如果一味大補,不但會加重患者機體負擔,還會使機體內陰陽失衡,導致疾病復發。
閉門留寇:比如患者所患的是外感熱病,如果發熱已退,但其胃氣已虛,余邪未盡,機能未復,若進補太過,早進油膩滯物、山珍海味,會導致食滯氣機,余邪得食滯復燃而又見發熱等癥,造成“閉門留寇”之患。
“食復”多見于消化道疾病
“食復”臨床表現主要為原有疾病癥狀加重,或者兼有其他癥狀。其中以消化道疾病和傳染病多見。“食復”患者常見脾胃運化功能障礙表現,包括脘腹脹滿、大便溏瀉、腹痛、消化不良、嘔吐等。比如痢疾、功能性腹瀉患者剛愈不久即過食油膩、生冷、滋膩之物,會使痢疾和功能性腹瀉復發。導致病后機體功能尚未恢復,水谷運化尚未正常,老病不去,新病又至。
“食復”患者還常見因補不辨體而出現的癥狀,例如,肺癆病初愈而進食溫補之品,常會導致口干、唇焦、鼻出血、干咳、夜不能寐、手足心發熱等陰虛火旺的癥狀,甚至導致肺癆疾病的復發。
合理進補防“食復”
正如《景岳全書》中所說:“不欲食者,不可強食,強食則助邪;新復之后,胃氣初醒,尤不可縱食”。大病初愈的進補一定要循序漸進,并注意體質與季節的特點。
合理飲食是關鍵:病后飲食調養要要循序漸進,不要急于進補。初期最好是以粳米、淮山、苡米煮稀粥為主,調理好脾胃,以醒脾胃之氣為原則。在脾胃調理好之后,逐漸增加營養以增補正氣,但還不能恣意進食,這時可以選擇相適宜之品,適當地攝入。在食品的選擇上,總原則是從平補開始,逐漸增加,不宜操之過急。同時,病后飲食必須辨證調養。根據疾病的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之不同,選擇性味不同的食物,這也是病后進補的重要環節。比如:高熱之疴必耗氣傷津,可選清熱生津的西瓜、梨、甘蔗汁、綠豆、藕、荸薺、龜、老鴨、黃芪、淮山、苡米等;若久病后陽氣虛衰、畏寒肢冷、倦怠無力、腰酸背痛,宜選益氣壯陽溫里的棗、桂圓、栗、胡桃、牛肉、羊肉、狗肉、姜等溫熱之食,這樣就能避免“食復”,達到祛除余邪之目的。
注意體質稟賦:病后飲食調養應注意體質稟賦的不同,施用相應進補方法。脾胃素虛者,飲食數量應從少到多,質地宜從稀到濃,從易消化到正常飲食;特異體質患病者,病后恢復期的飲食進補一定要避開易致過敏的食物,如魚、蝦、蟹、花粉等,以免食后過敏而導致“食復”。
兼顧季節:中醫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因時制宜的養生原則,不能違背,否則就會戕害生命力,破壞人身真元之氣。春季宜省酸增甘,不能用酸性的藥食來進補,宜選用辛甘微溫之味進補;夏季人體陽氣在外,陰氣內伏,消化功能減弱,宜選清淡、健脾、易消化之食藥進補,如魚、蛋、牛奶等;秋冬則注重補腎,如牛肉、木耳、黑豆、枸杞等。
編輯/嚴敏jtyy673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