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呈現貿易服務化主導的趨勢中,服務貿易逐漸成為服務業生產力國際化擴張的必然結果。隨著服務貿易地位的上升,研究國際服務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理論也層出不窮。本文主要通過探討,國際服務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并據此分析中國國際服務貿易未來發展的前景。
一、 從國際貿易到國際服務貿易
(一)國際服務貿易是國際貿易的一部分
國際貿易剛興起時,國際服務貿易未從國際貿易中分離,根據勞動價值理論,商品的本質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因此國際服務貿易和國際貿易中的其他貿易一樣,亦屬于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商品交換。因此,適用與國際貿易的理論對國際服務貿易同樣適用。
早期的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有: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為代表的古典國際貿易理論;要素稟賦論、里昂惕夫悖論為代表的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生產要素理論、偏好相似理論、動態貿易理論和產業內貿易理論為支撐的新國際貿易理論;以及二十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等,在此不做過多論述。
(二)服務貿易和常規貨物貿易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差異性
國際經濟學針對國際貿易已經開始深層次的實證分析。但是無論是在經濟學研究中或是在政府管理層面,觀念上的國際貿易對一國經濟的影響一般主要是指貨物貿易,而非服務貿易。隨著服務貿易的主導地位已經被歷史證明,考慮服務貿易自身的獨特性尤為重要。
國際服務貿易與常規貨物貿易特點存在差異:第一,大部分服務貿易要求生產者與消費者相接觸,這限制了國際間服務的可貿易性,使得國際服務貿易規模相對較小;第二,相對貨物貿易,服務生產產業鏈比較短,服務貿易在基本層面上對一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比較有限。第三,價值體現上,貨物貿易主要體現物流,服務貿易主要體現人流和信息流;其作用是通過服務于生產過程,從而整體上提升了決定經濟總體生產水平的要素品質。
伴隨信息技術發展以及全球化趨勢加劇,跨越國境的服務貿易業迅速崛起,在國際貿易中份額比重不斷增多,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不斷增強,于是關于國際服務貿易的理論開始涌現。
二、根據實際闡述國際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理論
從進出口物流量尤其是出口角度分析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基本層面和潛在深層面的影響,并探討總體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一)以進出口角度分析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1、就業拉動分析
服務貿易具有成本低,流動速度快,就業吸納能力強的特點,在此擬借投入產出分析法來分析國際服務貿易對就業的拉動影響。 依據以下基本公式:
ΔE=e(I-A)-1ΔY (1)
e 是各部門就業人數與其總產出之比,所謂 ej,表示第 j 部門 1單位總產出需要占用的勞動力數量。 (I-A)-1ΔY表示因最終需求的某種變動ΔY 所導致的各部門總產出變動,再乘以就業系數行向量 e,就可得到總就業的變動量ΔE。
將服務貿易出口作為最終需求變化代入上式,可估算在特定年份,因服務貿易出口拉動了的就業量。且該分析基于完全消耗假設,故估算結果中同時包括生產出口服務產品的直接拉動和通過產業間關聯的間接就業拉動影響。
圖 1為 1997 年至 2008 年服務貿易出口帶動的就業人數。十余年間,服務貿易出口對就業的拉動作用經歷了一個先向下后向上的過程。1997年約為 1600 萬人,之后拉動作用下降,到 2001 年降至最低,主要是亞洲金融危機對服務貿易規模的負面影響與持續起作用的勞動生產率下降疊加起來的結果。2002 年之后,服務貿易的強勁增長在抵消了勞動生產率提高帶來的影響后,仍然使所拉動就業人數出現了較快增長,就業效應開始迅速提升,直到 2008 年服務貿易出口實現的就業拉動約為 1700 萬人。
理論上看,服務貿易的就業效用取決于兩個方面:第一,伴隨國際服務貿易規模擴大,服務貿易出口規模變大是拉動就業進一步擴大的主要力量;第二,國內服務生產對勞動占用水平的變動伴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單位服務貿易拉動就業的能力將逐漸下降,這是反向影響服務貿易拉動就業的重要因素。
2、稅收影響分析
服務貿易出口對國內稅收的貢獻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方面是服務出口營業稅,另一部分則是服務貿易企業盈利所繳納的企業所得稅。
下圖是我國服務貿易1998年至2008年創造的營業稅和所得稅。從圖上可以看出:1998 年至 2008 年,服務貿易企業出口創造的營業稅由 95 億元增長到 450 億元。1998 年至2008 年,實現的所得稅由 40 億元快速增長至547 億元,同時絕對額開始超過營業稅。
3、國內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技術創新和制度因素對經濟總體產生的影響
(1)物質資本效應方面,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與物質資本積累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其中進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明顯,出口的作用較小。
(2)人力資本積累方面,中國與典型服務貿易國家相似,出口通過人力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有明顯促進作用,進口影響不顯著。
(3)從“典型國家組”的實證結果中可驗證,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決定因素,但中國服務貿易與技術創新之間的相關關系較弱。
(4)制度創新方面,針對中國國情分析,制度創新對于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對于進口則對經濟增長產生正面影響,但總體影響程度不高。
(二)總體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理論
按照《GATS》定義,服務貿易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四種具有完全不同屬性的模式,因此,建立統一的服務貿易影響經濟增長的理論框架難度較大。用實證的方法研究總體服務貿易影響經濟增長的文獻較多,如下面熊啟泉和張琰光(2008)基于中國1982—2006年的數據,運用修正后的出口擴張生產函數模型Y=A·Kα·Lβ·Xγ研究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其中Y、K、L、X仍分別為總產出、資本、勞動和出口,A為技術進步率,α、β、γ為常數,即分別為資本、勞動和出口的產出彈性。進而得到Ln Y = Ln A +αLnK +βLnL + γLn X即為分析所需模型。
據中國1982年——2007年服務貿易原始數據,得到各年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顯示,中國總體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份額為18. 9%。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顯著,服務貿易正向促進了經濟增長,同時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中進口大于出口;同時結果也解釋了服務貿易進口、出口與經濟增長這三者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三、國際服務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理論的總結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一)國際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理論的總結
綜上,從就業、稅收、總體國際服務貿易等多方面論述了國際服務貿易通過多種途徑推動經濟增長,并且與經濟增長存在較為穩定的雙向因果關系。
(二)對我國的借鑒和啟示
1、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
(1)服務貿易規模持續擴大,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盡管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發生了11年來首次負增長但1998年至2008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連續11年迅猛的正增長使得中國服務貿易的增速遠高于同期世界水平(平均高出10%),進而使中國在全球服務貿易的排名依舊不斷提升。
(2)服務貿易出口的行業結構發生顯著變化
過去10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的行業結構中,旅游業等擁有傳統出口優勢的產業比重持續下降,而商務服務和運輸業先升后降。信息服務行業比例持續提高,其中咨詢服務出口增長速度更是迅速。眾多行業顯示出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3)進口結構變化相對較小
總體而言,各行業結構變化基本保持穩定。只有咨詢服務、商務服務等少部分新興服務進口結構變化較明顯。
(4) 出口后勁不足,服務貿易逆差持續增大
從2001年到2009年,中國服務業基本保持和國民經濟同步發展的速度,而服務貿易出口增速則是國內服務業增速的2倍以上,進而使得服務業發展對服務貿易出口的支撐力不足,服務貿易持續逆差,且逆差不斷擴大。
(5) 服務貿易占貿易總額比重大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國服務貿易發展起步晚,起點低,加之貨物貿易的競爭,致使中國服務貿易占貿易總額的比重較低。2008年,中國服務服務貿易比重僅有10.6%,比全球18.1%的平均水平低7.5個百分點,更遠低于美歐發達國家。
2、國際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理論對我國的啟示
國際服務貿易理論源于經濟增長,同時又能為經濟增長引發思考。基于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國際服務貿易理論為我國經濟增長帶來可行性啟示。
第一,大力發展服務業,改善經濟結構,從我國經濟內部出發,優化服務貿易結構,適應全球化發展。
第二,提高服務業開放水平,促進國內服務業發展,用服務貿易全球化動力拉動國內服務貿易走向世界。
第三,鼓勵各地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尋找服務貿易發展突破口,創新服務貿易種類與模式,提升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優勢。
第四,延長服務貿易產業鏈條,提升貨物貿易附加值,為地區帶來更多機會和利益。
第五,實施新的人才教育戰略,引進優秀人才,支撐服務貿易持續發展。
最后,根據不同時期具體國情,適時調整服務貿易政策,調整供給與需求關系,催生產業革命,引領消費革命和生活方式革命。
參考文獻:
[1]熊啟泉,張琰光.中國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J].經濟學動態,2008.
[2]危旭芳,鄭志國.服務貿易對我國GDP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J].財貿經濟,2004(3).
[3]潘愛民.中國服務貿易開放與經濟增長的長期均衡與短期波動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6(2).
[4]徐衛章.FDI對中國服務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04).
[5]唐宜紅,林發勤.服務貿易對中國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作用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9(03).
(作者簡介:高瑋翔(1990-),男,福建福州人,本科,華中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