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興
摘要: 近幾年各地的語文中考試卷都有大量的地域文化類試題,其突出地方特色,彰顯地域文化,把“語文味”和“地方味”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關鍵詞: 語文中考試題地域文化地方特色
所謂地域文化,廣義上是指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包括地方的政治、經濟、歷史、名勝、環境、風俗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地域文化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考試中日益得到充分的體現。
教育部最新頒發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7-9年級學段的“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指出:“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方言土語,國內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各地都蘊藏著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學校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特別是人的資源因素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生成的資源因素。”在它的指導下,各地的語文中考試卷中出現了大量的地域文化類試題,大體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名人名著類
但凡有一定歷史的城市,必定有屬于自己的名人和作品,這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類型,以2012年淮安市的中考試題為例。
在“周恩來讀書節”活動中,你們班圍繞《西游記》開展兩項語文實踐活動,請根據要求完成下列任務。(6分)
①【大畫西游】某同學根據第五回內容畫了一幅畫,并用“亂蟠桃行者偷丹”來命名。有同學指出“行者”應換成“大圣”。請你說說理由。(2分)
②【大話西游】魯迅評價《西游記》“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下面這段文字寫的是唐僧取經途中的什么磨難?你從這段文字中讀出了什么“人情世故”?(4分)
這妖精是牛魔王的兒子,我與他父親相識,若論將起來,還是他老叔哩,他怎敢害我師父?我們趁早去來。
【解析】這道題把淮安歷史上的名人名著巧妙地融為一體,把語文閱讀和能力應用有機地結合。
二、民風民俗類
各地有各地的鄉風,有各自不同的民俗,以此命題,特別能體現地方特色。
(2006年溫州市中考題)總有一些習俗,勾起我們美好的記憶。甌繡,是溫州的傳統工藝,早在唐宋時期,溫州民間就有“十一十二娘梳頭,十二十三娘教繡”的風俗。你從詩句中讀出了什么信息?
(2006年云南省中考題)云南是個民族的省份,風俗各異的民族分散在全省各地,像一朵朵絢麗的鮮花點綴著美麗的云南。請選擇你熟悉的一個民族,就這個民族的民居、服飾、節日習俗、飲食文化等,任選一個方面作簡要的介紹。(70字以內)
【解析】傳統的民風民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透過不同的習俗風情,我們可以感受到家鄉的獨特文化,感受到家鄉所獨有的精神內涵和魅力。
三、名勝古跡類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名勝古跡眾多,以此入題,是宣傳地方文化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2007江蘇無錫卷)很多文化遺址、文化景點、文化產品都是很好的語文資源,有待我們去發現和認識,有待我們去保護和建設。請以“文化”“保護”為主題詞,結合本地的文化元素寫一段議論性的文字。
要求:①所寫文字中必須出現“文化”和“保護”兩個詞語,必須點出具體的文化元素名稱,如阿炳故居、霞客故居、梁祝遺址、紫砂、錫繡、漢畫像石。②不少于50字。
【參考示例】:阿炳故居的修復提醒我們,無錫本不缺文化,缺的是發現、保護和建設,缺的是視文化遺產為寶而珍愛保護的人和事。保護這些文化豐碑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解析】歷史遺跡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是我們的根之所在。在平時的學習之余,我們要有意識地了解一些本地的文物古跡,傳承并光大之。
四、時事熱點類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7-9年級學段的“綜合性學習”中提出:“關心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大事,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討論,能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學習成果。”
(2012年廈門卷)【平等交流,心靈提升】
有人說獻愛心就是捐款捐物,而在調查中同學們發現有更多的人關注特殊人權的尊嚴及自我提升。結合下列一個或若干個材料,簡要談談你對“愛與尊重”的理解。(4分)
材料一:2011感動中國人物——張平宜,她放棄優越的生活飛越海峽,十多年來堅持幫助被遺忘的麻風村的人們。為了一個底層群體的生活和尊嚴,為了打破這個群體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戰去行動。她對人性的關懷和尊重,已到了捍衛的程度。
材料二:2012年4月2日“世界自閉癥日”,全國自閉癥家庭關懷行動試點工作在廈門啟動,以“遙遠星球的呼喚”為主題,4月在廈門展開“關愛自閉癥兒童活動月”系列活動。讓全社會的人都能來關注、尊重和理解這個特殊的群體。
材料三:2012年5月31日,溫家寶總理到湖南山區看望當地農村小學的留守兒童。當工作人員給8歲的龍英俊遞上一個粉紅色書包時,他表示:“我是男生,不要這個顏色”。溫總理說道:“哦,忘了你是個男子漢!”并趕緊讓人換了一個藍色書包。
【解析】這個考題,緊貼《語文課程標準》,既體現了“材料新、范圍廣、地域性”的特點,又把語文的“閱讀、理解、歸納”能力有機融合在一起。
綜上所述,近幾年語文中考地域文化試題已經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啟示我們,一定要有意識地開發和利用本地區的課程資源,將語文學習完全滲入到生活中去,讓語文不再呈現它陽春白雪的一面,還要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