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詩軍
摘要: 試卷講評不但使學生復習、鞏固了所學知識,了解了知識的內在聯系,提高了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且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使學生掌握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本文論述了試卷講評的原則和方法。
關鍵詞: 初中地理教學 試卷講評原則方法
試卷講評是初中地理教學中一種常見的教學活動。地理課時少,內容多,有些教師為了節約時間只是報一下答案,這樣學生只是在背答案,而不知道自己做錯的原因,以后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因此,試卷講評應著重引導啟發學生對問題尤其是錯誤率較高的問題進行思考和交流,師生共同尋找解題的切入口,共同探討解題途徑,在學生對一個試題真正弄懂、吃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總結規律和解題技巧,提高學生舉一反三、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
一、針對性和有效性原則
講評課的教學內容要根據學生測試情況來確定,要找準學生答題的失誤點,透徹分析、解疑糾錯,防止類似錯誤的再次發生。只有準確分析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中的誤區,才能減少或消滅學生的答題易錯處,真正解決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講評過程要抓住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問題,挖掘出錯的根源,展示并剖析產生錯誤的原因,理清思路,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
試卷中多數學生做對的試題,一般性的習題,可由學生自我校正,不必逐條“翻炒”,浪費時間,使學生厭倦。
二、主導與主體相結合原則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做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對學生的“精神世界尤為重要”。因此,試卷講評課不能缺少學生這個主體,切忌教師一言堂,注重主導與主體相結合原則。這里我們可以通過“說、聽、引、思”四個途徑,增強講評課的效果。
1.說
題目確實是做錯了,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但錯了也要錯得明明白白,以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這就要求學生拿到試卷后首先要反思。學生的自主反思,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如:有些班級可采取課上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改錯、分析錯因,填好自我診斷表(老師給出)的方法;有些班級可采取課下、課上相結合的方法,課下學生自己完成改錯、分析錯因,填寫自我診斷表。自我診斷表可以老師給出,也可以學生自行設計。還可以采取課上先小組交流,再由各小組派代表全班交流的方法。通過讓同學自己說解題思路,找出錯誤的根源,同時也讓其他的同學引以為戒,以免出現類似的錯誤。
2.聽
聽多了老師的講評,聽一聽同學是怎么說的,有時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啟發學生講評,可以讓學生講錯誤的原因,或講解題的思路,可以講評某一題型,也可采用同伴講評的方法,教師補充或幫助歸納小結。這樣就能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身份不再是講解者,而是監督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教師把“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引入講評課,讓學生自己講評,使他們樹立信心,拓展思維。
1.民居①地區的居民農業生產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防止
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臺風D.沙塵暴
2.景觀②為我國某史前文化遺址的建筑復原圖,其所處地區可能位于我國
A.珠江三角洲 B.塔里木盆地
C.華北平原 D.內蒙古高原
學生從房屋位置及結構來解釋,①居屋窯洞位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生產應防止水土流失;②房屋下層是空的,人居住在上層可以推斷此地降水多,并且氣候潮濕,因此應位于珠江三角洲。
在學生分析讀圖得出答案后,教師應及時對學生進行讀圖方法指導:
一讀圖名:知道是哪里?這幅圖是美國農業分布圖,反映美國農業分布狀況;
二讀圖例:圖例是地圖的語言,很多信息在圖例中交代很清楚。根據圖例很容易得出A是美國農業帶。
三讀圖內容:結合讀圖思考題分析考什么?從圖中很容易得出流經玉米帶的世界第四長河是密西西比河。
同時注意讀圖題的答案有:顯性的——直接在圖中或材料中找到答案的;隱性的——提取圖中或材料中信息,分析答題,題(2)依據材料,分析美國成為世界農業大國的自然原因的答案就顯現在材料中:河湖眾多,平原面積廣大,溫帶和亞熱帶氣候,自然條件優越。
教師及時對學生進行讀圖方法指導,培養學生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也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同時又減輕學生的負擔。
4.思
試卷講評結束,并不是任務已經完成,教師還應要求學生對整章試卷進行反思:寫出總結,包括知識掌握情況、易錯情況、做得比較好的地方、采取的措施及努力目標。教師也要反思:將易錯的、易混淆的、重點的體現在糾錯練習里面,同時在新課教學中不斷調整教學方法,逐步提高教學能力,提高課堂效率。
每一次考試和試卷講評,實際上都是一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既是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又是教師發現教學問題、改進教學問題的過程。重視試卷講評課有助于教師教學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提高。
參考文獻:
[1]試卷講評課功能及教學策略.地理教育.
[2]淺析新課程課堂教學“活”而不“實”現象.當代教育論壇.
[3]淺議中考地理總復習中講評課的教學.中學地理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