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玲永
摘要: 當歷史的車輪匆匆駛入20世紀80年代之際,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改革在中國的教育史篇中注入了兩股新鮮血液:能力和素質。從此,發展能力、提高素質成了改革開放這一歷史時期的主旋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動,又為新世紀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可以說,這次基礎教育課程從體系到教材內容都作了多方面的調整和修訂,力度大,意義深遠,同時也對教師素質提出了巨大挑戰。
關鍵詞: 新課標教師素質綜合型人才
一、重新定位教師角色,樹立新的教師觀、學生觀。
多少年來,“教材重點論”、“大綱指導論”固定式的教育模式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教師“唯我獨尊”、教材“非它莫屬”、大綱“獨霸一方”的封閉式的教育形式“一統天下”,形成了教師“高高在上”、學生“唯命是從”的不平等、不合理的教育關系。傳統的教育理念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老師的權威(相對于學生的學習活動而言)高于一切。表現在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居高臨下”,而講臺下,同學們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聽。表現在教育形式上,往往是要求學生遇見老師要主動問聲好,卻很少聽見老師真誠地向同學們道過謝,更不用說主動問聲好,似乎這就是“習慣成自然”。這些年來,正是因為存在這種不合理的教育理念,才導致學生個性和自主性的缺失和泯滅。這種理念抹殺了學生的求知天性,扼制了學生的創造潛能,阻礙了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合作。
新課程體系所體現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求教師把自己擺在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位置,與學生建立起一種真正的民主、平等的關系,使教學活動成為師生和諧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老師不僅僅要教給學生課本上未知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這種方式(交往)使老師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友好、平等的人際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達到教育和發展的目的。
二、重現審視教材的功能,樹立新的課程觀和教材觀。
一提到課程、教材,大多數教師很自然地把它們和具體的教學內容聯系起來。無形中把它們局限在“課程表”中所列舉的一門門具體的學科上。如果我們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進行一些反思,定會發現自己確實對課程、教材本身的功能、價值關注得太少太少。受傳統的課程觀的束縛,教師尤其是一線教師對課程和教材存在著很大的依賴性,使一門課程、一份教學大綱成了一個教師的全部內容,教學大綱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唯一依據,而每一學科的教材則是教師唯一可使用的“工具”。受這種認識的支配,教師很少也難于從課程的角度看待和思考諸多教育現象和問題,在教育活動中施展的余地極少,創新的空間極小。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大共識就是:不改革人們的課程意識,素質教育的路子就通不了,實施素質教育就舉步維艱,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只能成為一句空話。對于語文學科來說,實施課改工程更是勢在必行。
三、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培養綜合服務、綜合教學能力。
新一輪課程目標的啟動,急需一大批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教師。新課程呼喚綜合型的高素質教師。這不是因為有了“綜合課”,有了綜合實踐活動,即便是一門學科中也有一個“綜合”的問題。實踐表明,各學科自立門戶、獨立作戰的教育方式,都不是發揮優勢,也不可能取得實效性的“戰績”;相反,如果我們攜起手來,將各科的有效知識點聯合起來,加以整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整體優勢,那么,就有可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滲透其他學科知識方面,語文學科有著獨特的優勢。因此,在駕馭語文教材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多從其他學科的角度去講解語文,這樣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其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了解。從這幾年的中考試題來看,內容上已經形成大文、大理的融合,并注重學生在融會貫通基礎上進行發揮和創造。語文教材具有很強的啟發性、實踐性和研討性。這就要求老師在思考問題及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時善于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捕捉多方面的信息,盡可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意識。
教師應該對現有的知識結構進行調整,注意從生活、從社會這個大“鍋爐”里掏取知識,吸取能量,注意從現實生活和社會實際中尋找教材內容。如何掏取,如何利用那些有實際價值的東西作為課程資源,成為學生的“營養品”,應該是每一位教師最起碼的知識修養,這也是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進行教育改革和教育創新的重要內容之一。
四、重新審視自己的能力結構,樹立新的探究、科研意識。
新課程實施要求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強調民主教學、啟發式教學和研究性學習。這對傳統的以“講授—接受”式教學模式主導下的教學方法及在這種教學模式和方法下構建的教師能力結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它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自身角色、調整教學策略,改變教學行為,并具備多種教學方法的整合能力。《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在規定新課程的結構時,做了如下闡述: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密切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教學的陣地從教室、學校向廣闊的社會延伸,形成大教育的格局。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活動組織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及社會活動能力。對于習慣了講臺和照本宣科的教師來說,構建自身全新的能力結構成了必然要求。這對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盡快更新能力結構,爭取盡早實現向專家型、學者型教者的轉變。同時,也要樹立強烈的科研意識,具備扎實的科研能力,才能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中有所作為,從而成為新時代教育創新的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