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游俠雖產生于先秦,卻在漢代達到極盛。本文通過對西漢游俠的考察,認為西漢游俠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權力的中心,其作為勢力集團之間的紐帶與富豪權貴共同構成一種強者秩序,此種秩序是國家向心力減弱的一種表征。游俠勢力具有社會制約力,而這種制約力體現在對于民間秩序的影響上,這種勢力的影響反映了西漢王朝對于基層建設的不完善。作為國家權利以外的一種私勢力,游俠勢力是國家秩序的破壞者以及專制皇權的削弱方。由此視角,我們得以管窺西漢王朝在國力強盛的情勢下,其內里所隱含的政治危機與社會危機。
關鍵詞:西漢;游俠;政治危機;社會危機
游俠產生于先秦,他們是社會大變動過程中產生的一個特殊群體。隨著王朝的更迭,其性質與特征也在發生劇烈的變化。游俠是時代的產物,探究西漢一朝游俠,我們得以管窺漢王朝統治之中的政治與社會危機。
本文擬以西漢一朝游俠為中心視角,從其社會關系以及演變來觀察西漢王朝的政治以及社會特點以及隱含于其中的危機,從而也為漢代歷史的興衰發展做一個注腳。
一、西漢游俠的權力與社會基礎
游俠于先秦前已經產生,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王朝的更迭,游俠的性質以及勢力范圍也在發生著變化。由于游俠的出身不同和在社會動蕩中的沉浮變遷,到西漢一朝,游俠群體已經漸漸分化為上下兩個階層,上層的俠成為著名的豪俠,下層的游俠則是一些依附于上層游俠的游民無賴之徒,而各個豪俠也形成一個權力中心。
西漢豪俠有強盛的地方勢力,他們占據某地和某領域,在其實力范圍內形成一種強者秩序。據《史記·游俠列傳》與《漢書·游俠傳》記載,西漢初期,地方豪俠有“魯朱家者”、“楚田仲”、“洛陽劇孟”、“符離人王孟”、“濟南瞷氏”、“陳國周庸”、“代郡諸白”、“梁國韓無辟”、“陽翟薛兄”、“陜地韓(寒)孺”①等。西漢中期,有“關中長安樊仲子”、“槐里趙王孫”、“長陵高公子”、“ 西河郭公仲”、“太原鹵公孺”、“臨淮倪長卿”、“東陽陳君孺”、“南陽趙調之徒”②等。西漢末年,地方豪俠蜂擁而起,“郡國處處有豪杰,然莫足數。其名聞州郡者,霸陵杜君敖,池陽韓幼孺,馬領繡君賓,西河漕中叔”③,其余則無足道也。由上可見西漢時游俠已經向豪強化邁進,他們長期凝滯于某地成為地方的一種勢力,某種程度上成為地方的一種權力中心。游俠除了在大的區域范圍擁有其權勢之外,在諸如京師這樣的大城市,也分別有各自的勢力范圍,“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諸社、南道仇景、東道趙他、羽公子”④,東、南、西、北京師諸道皆有其各自的勢力范圍。漢書中描述到:“長安熾盛,街閭各有豪俠”⑤,如萬章是長安城西細柳倉柳市的豪俠,東市賈萬、杜陵楊章都是某個群小范圍的頭目。如此看來,大至郡國,小至街巷,豪俠的勢力分布于其中,形成一個由上至下的勢力范圍網,而各個層級的游俠都是自己范圍之內的權力中心。
由上論述,我們看到西漢的游俠已從先秦游俠無長期的固定住處、四處漂泊、周游列國的行俠方式,轉變為有相對穩定的出入地點、勢力范圍和長期經營的社會組織這樣的一種活動方式。游俠勢力在西漢已經形成一種私權力,其是權力的中心個體即是權力的擁有方與施與方,它對社會人心具有強大的號召力與凝聚力,在其周圍形成了不同層次的群小勢力集團,從而他們擁有現行政治權力結構之外、能為社會所仰賴的一種個人權威。
二、漢游俠與富豪權貴的關系
隨著漢代游俠階層勢力的擴大,一些擁有軍政大權的官宦權貴十分注意民間游俠勢力的發展,他們超越門第的差異去積極結交地方上的豪杰。漢初,許多懷有政治野心的權貴、宦官、外戚積極與游俠勢力相勾結。漢景帝時,吳楚等七王叛亂,剛剛建立不久的劉姓王朝處于動蕩之中。條侯周亞夫被漢景帝任命為太尉,全權主持軍政要務,統帥全國軍隊出兵平叛。在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時,周亞夫將目光投向了擁有一定地方勢力的游俠劇孟:“劇孟以任俠顯諸侯。吳楚反時條侯為太尉,乘傳車將至河南,得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無能為已矣。”天下騷動,宰相得之若得一敵國云……然劇孟母死,自遠方送喪蓋千乘。”⑥在估量了游俠勢力的社會力量之后,當政的西漢權貴,不惜屈己和顏,結交地方上的著名大俠。劇孟母親病故,自遠方來送喪的車輛多達千乘,其中不少是貴族官宦。
西漢大將衛青與豪俠也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漢武帝為了打擊豪俠勢力,曾將大批豪俠遷徙至茂陵,著名游俠郭解亦在其中,“衛將軍為言:‘郭解家貧不中徙。上曰:‘布衣權至使將軍為言,此其家不貧。”⑦由此衛青與郭解的交情可見一斑。隨后《史記》中記述到:“解家遂徙。諸公送者出千馀萬……解入關,關中賢豪知與不知,聞其聲,爭交驩解。”⑧可見諸權貴與郭解也有不菲之交情,且隨著郭解這個權力中心的移動,更多群體勢力也爭相向其靠攏。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隨著兩漢宗室與外家、皇權與地方勢力的權力斗爭激烈化,諸王外藩、宦官外戚、豪族大姓漸漸成為皇權的離心力量,他們視游俠階層為可用的社會力量。采用尚俠、崇俠等方式介入游俠階層,力圖將它們改造成為皇權系統外的可以依傍的社會基本勢力。而游俠勢力與權貴勢力的結合則形成了一種皇權以外的強者勢力,此種強者秩序可以說嚴重威脅到國家秩序的維持。
三、西漢游俠與平民的關系
從先秦到漢王朝的建立,社會急劇變動,社會成員的集團構成及其利益的再組合與再分配必然會被重新提出,而西漢游俠勢力則是作為一種社會制約力存在于民間。從《史記》與《漢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平民為難之時則是求助于游俠:“洛陽人有相仇者,邑中賢豪居間者以十數,終不聽。客乃見郭解。解夜見仇家,仇家曲聽解。解乃謂仇家曰:‘吾聞洛陽諸公在此間,多不聽者。今子幸而聽解,解奈何乃從他縣奪人邑中賢大夫權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無用,待我去,令洛陽豪居期間,乃聽之。”⑨從史料中我們不難看出,郭解作為豪俠不僅借助交往替人復仇,同時還作為中間調解人介入他家的仇讎關系中,擔負和解人這么一個角色,這也可以說是游俠對社會秩序發生積極作用的一面。而在司馬遷《游俠列傳》的序中時也提及了游俠此種社會正功能的作用:“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⑩
如所周知在政治清明祥和,國家基層建設完備的社會里,即使間或有局部不能調和的利益沖突,可以通過秩序化的改革措施加以解決,有背亂正義的現象發生,也可以通過權力機關的秉公執法予以制止。但在西漢一朝,我們看到一些民間糾紛的解決是通過訴諸游俠而非國家機構,游俠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由此看來西漢的政權建設不完全,各種體制結構的運作仍有很多痼疾,國家對基層的控制力還不是那么的強勁。
四、西漢游俠與國家、皇權之間的關系
以上我們通過對西漢游俠的社會關系的分析,了解到游俠是具有私勢力以及社會制約力的一類人群。他們與重臣、外戚、權貴相互結交,出于力量上的相互需要而交相往來,可以說以游俠為紐帶,在社會上層勢力集團中建立了一種強者秩序,勢力集團中的各個成員則通過與更強者的結合從而得以保存或是擴大自己的權勢。而正是因此以游俠為紐帶中心形成了一種皇權以外的私權力,這即是西漢國家向心力減弱的表征。
對于地方秩序的維持,游俠起到了積極的社會作用,但是游俠對于社會的這種正功能卻是國家秩序的破壞方。“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11},他們跨越國家組織機構,以私權去解決社會矛盾與問題,而游俠社會功能的顯現,也正反映出西漢政權對基層秩序的控制力較弱,有效的政治體制尚未完善的弊端。
游俠通過“結私交”“立強于世”,在皇權之外行使其個人權力,所謂“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12}。其令社會民眾有所憑藉的同時,嚴重影響了君主對權力的控制。由此來看,游俠在社會上之所以具有不容小覷的地位和影響,并非因為他具有高強的武藝或者僅僅具有強烈的個性、堅定的意志,而正在于他們擁有一種似于君主的個人權威。這種權威使其獲得強大的社會力量及社會影響力,如果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發展起來,足以構成對現狀政治秩序的顛覆
當然游俠也存在對于社會的負功能效用,他們“慨不快意,身所殺甚眾。以軀借交報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13},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們也是社會秩序的破壞者。如所周知,西漢對游俠曾有三次大規模的打擊,然而西漢皇權對于游俠的勢力的打擊不僅僅是對于游俠勢力予以撲滅,同時對于一些豪俠,統治者還采取收買和拉攏的措施,在漢成帝以后此種情況尤為明顯。如《漢書》中記載朝臣朱傅,因鎮壓地方豪俠勢力有功,而調任京畿,其所管轄的長陵縣有個豪俠尚方禁,少時曾干奸惡之事,后買通官府欲為官,朱傅在了解了他的底細之后,便單獨與他談話:
“(大)丈夫固時有是。馮翊欲灑卿恥,抆拭用禁,能自效不?”禁且喜且懼,對曰:“必死!”博因敕禁:“毋得泄語,有便宜,輒記言。”因親信之以為耳目。禁晨夜發起部中盜賊及它伏奸,有功效。博擢禁連守縣令。{14}
如此可見一部分豪俠已經被統治集團內部所消化,融入到行政機構當中。而一些著名豪俠樓護、陳遵、原涉,后來都擔任漢廷或是王莽政權的要職。那么從這一方面來看,一些具有惡勢力的豪俠或是說對社會秩序有破壞作用的游俠進入到統治機構當中,那么勢必會對西漢政權的鞏固造成一些影響。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漢政權的岌岌可危以及西漢后期皇權衰落的表征。
五、結語
以上我們通過對一些關于西漢時期游俠的史料分析,了解到西漢游俠作為一種權力中心存在于社會當中,他們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以及社會號召力,并且對民間秩序構成一種社會制約力。他們與權貴、外戚往來相交,通過盡力維護這一交游圈中人的利益來構筑這個勢力集團的強者秩序,從而形成了一種對于西漢國家權力的離心力。他們擁有現行政治權力結構之外、能為社會所仰賴的一種個人權威,以此來建立于民間的威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解決了國家對基層建設薄弱的問題,一定程度上維持了社會的秩序,但這構成了對專制皇權的威脅以及西漢國家秩序的破壞。西漢統治者對于這種國家權力以及皇權以外的私勢力予以拉攏的做法在一定程度是西漢后期皇權衰落的表征的顯示。綜上我們以西漢游俠為中心考察,看到了西漢王朝政治及社會所存在的危機,而這些危機的存在都為漢王朝歷史進程的興衰發展埋下了伏筆。
注釋:
①(漢)司馬遷:《史記》卷124《游俠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184—3185頁。
②(漢)司馬遷:《史記》卷124《游俠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188—3189頁。
③(漢)班固:《漢書》卷92《游俠傳》,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3719頁。
④ (漢)司馬遷:《史記》卷124《游俠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189頁。
⑤ (漢)班固:《漢書》卷92《游俠傳》,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3705頁。
⑥ (漢)司馬遷:《史記》卷124《游俠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184頁。
⑦ (漢)司馬遷:《史記》卷124《游俠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187頁。
⑧ ⑨(漢)司馬遷:《史記》卷124《游俠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187頁。
⑩ {11}(漢)司馬遷:《史記》卷124《游俠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181頁。
{12}(漢)班固:《漢書》卷92《游俠傳》,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3699頁。
{13}(漢)司馬遷:《史記》卷124《游俠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185頁。
{14} (漢)班固:《漢書》卷83《薛宣朱傅傳》,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3402頁。
(作者簡介:張柏惠(1990-),女,云南昆明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09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