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梅
鄉鎮文化站作為最前沿的文化陣地,其地位可謂舉足輕重,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各級領導的工作重點都放在發展經濟與招商引資工作上,“文化”被視為軟環境來抓。大部分鄉鎮文化站人員分散,文化活動無人抓,群眾文化生活極度貧乏,基礎文化陣地出現空白。為扭轉這一局面,黨的第十七次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口號,給文化事業帶來了春天,國家投入了大量的物質和資金,但由于鄉鎮文化長期面臨著機制不活,文化基礎設施、文化服務、文化產品供給不足,文化活動貧乏等諸多困難與問題,造成文化工作非常被動的局面一時難以改觀。要想打破這一僵局,鄉鎮文化站就必須解放思想,開拓思路,創新工作方式與方法,利用多方資源,從抓農村文化工作基礎建設為突破口,充分調動農民的文化積極性、主動性與能動性,使其樹立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豐富并提升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質量,滿足其文化生活的需求,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努力爭取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占領文化陣地。鄉鎮文化站一無資金,二無經費,開展活動,非常困難。只有堅持少花錢多辦事,不花錢也辦事的原則。這就要求文化站必須爭取當地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與幫助,提供必要的活動資金與師資力量,組織開展一些既省錢、又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文娛活動,真正豐富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了能全面掌握群眾的文化意愿與喜好,鄉鎮文化站必須認清形勢,立足本崗,進村入戶詳細調查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掌握群眾喜歡的文化活動內容,創編既符合當前形勢,又適應群眾口味的曲目;努力挖掘文化骨干、文體愛好者等鄉土人才,建立文體人才儲備庫;普查各個活動站點,了解掌握其負責人、參與活動人員、活動開展情況等內容,確保正確指導并有效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提升文化活動質量。所以,搞活文化,占領文化陣地,活躍群眾的文化生活,爭取當地黨委政府與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至關重要。
文化陣地需要補充“營養”,回歸自然。隨著廣大群眾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數字電視的不斷普及,寬帶不斷升級,3D電視的不斷開發,這些只能說明文化技術的攀升,卻滿足不了廣大群眾的親身參與的渴求,他們渴望走出家門,親自參與,親身體驗,尋找真人真唱的感覺。特別是二炮文工團在吉林靖宇縣建制百年“親水靖宇,長白山城”集燈光舞美于一體的大型演出,對廣大群眾來說,真是百年不遇的一場難得的演出,萬人空巷,把演出會場擠得水泄不通。透視這一景觀,老百姓就是為了看潘長江,瞧龐龍嗎?離得那么遠,怎么能看清?再說每年一度的全縣三節活動,特別是東北大秧歌匯演,年年照舊,可冒著嚴寒觀看的群眾卻有增無減。這說明群眾不僅需要富足的物質生活,更需要能親身體驗到的和諧的、文明的、豐富的自然的文化生活。所以,抓住群眾的文化意愿與文化自覺性,不斷給文化陣地補充新的血液與營養,充實和豐富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非常關鍵。
努力挖掘培養文藝骨干,成立“業余文藝隊”。沒有專業的演職人員,搞次活動非常不容易,特別是在時間按排、節目編排、演出人員選擇等情況極容易出現“撞車”現象。為解決這一難題,鄉鎮文化站應大膽嘗試,成立自己的業余文藝隊。通過應廣泛征求意見,制定措施,積極吸納有文藝專長的離退休老干部、機關干部、學生、社會上的文藝志愿者。這些文藝愛好者可在鄉鎮文化站的組織編導下,參加文藝演出。即使他們沒有進過文藝校門,也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但他們會抓住機會表現自我,傾情獻藝,用心唱,用心表演。在給他們創造一個鍛煉的機會,提供一個演出平臺的同時,幫他們實現了一個人生的夙愿,同時也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給廣大群眾帶來了歡聲笑語。
農村需要不拘一格的文化,活躍農民生活。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為新時代的農民唱響了新的序曲,賦予了他們新的思想、新的觀念,農民有了“求富、求知、求樂”的綜合性、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鄉村文化要想搞好,就非得在鄉村搞不可。在農村,雖然沒有城市的各種優越條件,但農村文化就應該有農村的氣息,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帶來引人入勝的快樂的節目,哪管是清唱,甚至沒有麥克,老百姓也從心底里歡迎,看得津津樂道。因為限于資金、人員、交通工具等情況,農村“三下鄉”活動真正下到村的并不多,有的村已經好幾年沒有看到文藝演出了。農村文化不必拘泥于場地,很隨便打個場子,便能讓老百姓樂個夠。這不,一個推銷牛奶的宣傳隊,把活動演出場地設在一輛車廂內,放上幾種樂器,站在車廂內為群眾表演,把全村男女老少幾代人都“請”出家門,來到并不寬闊的道路上看了好幾個小時。這種大蓬車式的演出不就非常適合農村的特點嗎?
現代農民非常渴望露天電影。如今的孩子,聽到“露天電影”一詞,感覺很稀奇。也難怪,電影在七八十年代倍受青睞。而如今,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注重抓經濟,搞建設。文化活動逐漸職業化,電視取代電影,數字電視取代有線電視。孩子們只能在學校的組織下到電影院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片,根本體驗不到露天的感覺。何況進電影院對農民來說也是一種奢侈。天長日久,人們開始追憶起露天電影的好來,一提到露天電影都饒有興致,真想在找一找每人自帶一個小板凳,大伙兒擠在一起跟隨著電影情節大起大落,感受著時代風貌的場景。因此,加強農村電影放映工作,是新時代農村文化的需要,是新型農民的文化需求,更是鄉鎮文化站責無旁貸的責任。鄉鎮文化站應同電影公司直接掛鉤,義務為農民放映可口的文化大片,以滿足廣大群眾的需求。
“農家書屋”利民惠民。為解決農民看書難、借書難、買書難等問題,鄉鎮文化站必須堅持貼近農村,方便農民,服務農業的原則,因地制宜,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利用現有村級文化資源,在各個村建起了“農家書屋”,實行免費借閱,無償使用。在籌建過程中如遇到缺少圖書、沒有書柜等諸多問題,可采取向縣圖書館爭取配套圖書,兄弟站所捐贈書柜,包保單位贊助等形式,克服困難,積極應對,創建起較有規模的農家書屋。在圖書選配上根據農民的需求,配置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以及農村醫療、文化教育、法律常識等與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實用書籍。
“農家書屋”的建立,不僅極大方便了農民讀書用書,也改善了農村的文化環境,還提高了農民整體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
發展老年文體事業,實現健康老齡化。本著老年人文體康樂性質,各項活動體現和諧、健康、文明的社會理念及全心全意為老年人服務的方針,成立村老年文體協會,成員由鎮領導、德高望重的老年文體愛好者、中層干部、文化工作者組成,諸事由文化站牽頭、運行、解決,以確保為老年朋友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務,定期召開理事會,討論通過并制定《老年文體協會章程》及活動規章制度,以保證各個活動隊伍有序規范、高質量的開展文化活動。突出抓好老年體育的組織、活動和設施三大建設。根據老年人的愛好分別成立太極拳協會、腰鼓隊、夕陽紅健身隊、秧歌隊等活動組織。這些活動組織在搞好隊伍建設的同時,實行有償服務,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老年文體協會可根據老年群體的年齡結構、健康情況、文體愛好、鍛煉程度不相同的實際情況,開展適合各個年齡段的鍛煉項目,并在原有項目基礎上,不斷創新內容,增加新項目,可避免活動隊伍松散、活動內容單調沒有活力的現象。老年文體協會沒有正規的老師,如何提高文藝節目的層次和品位?如何創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好節目?鄉鎮文化站應立足現有資源,一方面凡是有特長的人都應委以重任,擔任編輯或導演。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在不斷探索太極拳、劍、扇新技法的同時,還創新了哪咤鬧海、42套劍、36路拳新套路,改編創新傳統的東北大秧歌,研究摸索出一套既穩定和諧又不過急過快、適合中老年人的體質和年齡的新型老年秧歌舞。另一方面可利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積極參加省、市、縣組織的大型文體活動,學習經驗,吸取文化精髓;請縣文化館的老師親臨指導活動,做到每次活動都有新花樣、新感覺。堅持骨干帶會員,會員帶周邊,參與者則與日益俱增,為實現健康老齡化,推動老年人文體事業蓬勃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作為鄉鎮文化站不能天天光喊有困難,更不能光喊不干。而應想方設法的去克服困難,做好本職工作;失去不一者的余熱,團結并指導老年人科學健身的目的,成立了鎮、社區鄉鎮文化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民群眾文化生活質量,鄉村文化活動是否豐富多彩,也是衡量農民群眾生活質量的一個標準。“打造歡樂農家院,夯實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積極因素,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文化生活,使之摒棄封建迷信世俗觀念,樹立科學、文明、健康的思想,從而提高全民整體素質,樹立起文化自學性和自信心,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失去不一者的余熱,團結并指導老年人科學健身的目的,成立了鎮、社區 。
(作者單位:吉林省靖宇縣靖宇鎮文化和體育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