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泛
方言承載著族群在長期歷史過程中積累的大量文化信息,方言詞語記錄了地方民俗風物,方言的形成和發展體現了地域文化歷史,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地方戲劇、曲藝、民歌等民間藝術,以方言表現藝術形式。如不用方言演唱,這些民間藝術就失去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魅力。可以說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縮影、靈魂,是窺視地域文化的一道門。蒼南方言較多,特色鮮明,向來為語言、民俗、歷史等專家學者所關注。
一、蒼南方言種類與現狀
蒼南是個多方言的地方,方言十分復雜,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然有甌語、浙南閩語、蠻話、金鄉話、畬話等五種差異很大的方言。為了便于交際交流,一些人不得不學習多種方言,這樣便形成了“雙方言”甚至“多方言”區,為人類語言界一大奇觀。
1. 甌語。甌語即通常所講的溫州話,為吳語的一個分支,是蒼南地區一種重要的方言。溫州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丁治民教授認為,它約在東晉“永嘉之亂”后逐漸形成。蒼南甌語主要分布在蒼南東北部,以龍港鎮、宜山鎮為代表。講溫州話人數略少于蒼南總人口的五分之一,龍港鎮、宜山鎮大部分村居講甌語,靈溪鎮、錢庫鎮、馬站鎮蒲城、橋墩鎮天井也有一些村莊講甌語。其中蒲門話被普遍認為是吳語區中的甌語支系,它與老宜山范圍為代表的蒼南甌語有著較大差別,只限于蒲門城內那部分人溝通交流。
2.浙南閩語。蒼南閩語常被稱為“福建話”,屬于閩語中的浙南閩南語,講話人群大抵是明末清初福建泉州、漳州的移民后代。閩南語隨移民傳入蒼南后,由于自身的演變和受當地方言,特別是“甌語”的影響,逐漸形成了現在的“蒼南閩語”,與福建南部的閩南語已有很大的差異。相對來說,蒼南閩語更接近閩臺片閩南語。人群主要分布在蒼南中、西、南部,靈溪、藻溪、橋墩、礬山、赤溪、馬站、金鄉、錢庫等鄉鎮大部分地區,約占全縣總人口一半多。
3. 蠻話。蠻話是蒼南的一種土話,被劉紹寬等地方志學者認為是蒼南土著語。蠻話受甌語影響較大,特別是語音系統基本上向甌語靠攏。蒼南藉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溫端政研究員研究發現,蒼南江南片一半講蠻話的幾大姓氏都是從閩東、閩南移民而來的后裔,從蠻話來源和特點上分析,是閩東話被數量占優勢的當地土著語言同化的結果。蒼南講蠻話的人群主要分布在蒼南東部沿海地區,江南片的錢庫、金鄉、龍港等鄉鎮,約占全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4.金鄉話。明嘉靖年間,朝廷在金鄉設立軍事衛所,遷出原來城內的全部居民,改駐明朝軍隊。這支部隊多為戚家軍中浙北籍軍士組成,使用北部吳語的方言。后守軍全部在當地解甲歸田,所以歷經數百年后,金鄉城內居民使用的語言仍保持有北部吳語(即吳語太湖片)的特點。據語言學家考證,金鄉話語系被認為是由北部吳語與官話、蒼南方言長期混合使用后形成。金鄉話只限于金鄉城內交流,語系與周邊地區有顯著區別,語言學上稱之為“方言島”現象。金鄉話帶北方的口音,又有南方的腔調,發音柔和,尾腔輕,聽起來舒服,相對易懂。目前作為主要語言使用的人數僅約3萬。
5.畬話。畬話,漢族人一般稱之為“畬客話”,在畬族內部則稱之為“山哈話”,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語支未定。其類似漢語客家話,是畬族使用的漢語方言。蒼南畬話隨明清時閩東移民傳入。蒼南畬民呈“小集中、大分散”的特點,主要聚居西部和南部山區,散居于岱嶺畬族鄉、鳳陽畬族鄉、橋墩鎮莒溪、騰垟辦事處、礬山鎮南宋、華陽、昌禪辦事處、赤溪鎮赤溪社區、中墩辦事處、藻溪鎮挺南辦事處、靈溪鎮鳳池、滬山辦事處、龍港鎮平等辦事處、馬站鎮魁里、城門、沿浦、漁寮辦事處、錢庫鎮括山、項橋辦事處等地。由于周圍大多說浙南閩語或甌語、蠻話,因此,蒼南畬族與周邊縣市的畬族一樣,都存在雙語制現象。
二、蒼南方言三大特點
1.方言島現象。蒼南縣有兩個吳語方言島:一個是金鄉城,一個是蒲城,主要形成于明初的軍衛制度。明朝初年,明王朝為了加強海防,在金鄉建立衛城,在蒲城建立所城,派遣了大量外地官兵來金鄉衛與蒲城所進行屯兵抗擊倭寇。金鄉衛城與蒲城所城居民所說的語言主體由實行屯兵制的抗倭官兵帶來,經過與當地語言的融合演變而成,在四周講蠻話和閩南話的金鄉城內形成了獨特的金鄉話,在周圍講閩南話和畬話的蒲城所城內形成了蒲城話。這兩種城內方言與城外方言不能交流,便形成了獨特的方言島現象。蒲城為吳語區方言的南極,一個受閩語包圍的甌語方言島,是研究蒼南方言的重要地方。
2.方言多差別大。蒼南方言多且難懂,主要有甌語、浙南閩語、蠻話、金鄉話、畬話等五種,方言間差異很大,彼此間語法、詞匯有很大不同,相互之間都不能交流。有人說蒼南方言比聯合國總部還多還難懂,實屬世界罕見。為了交流,當地人不得不學習多種方言,于是便形成了“雙方言”甚至“多方言”區,這種現象在面積僅有三百平方公里的蒼南江南一帶表現尤為明顯,蒼南江南片居民很多能講多種方言。
3.文白異讀普遍。白讀音是本地傳統方言的源頭代表,文讀音則是本地方言受北方話影響以及與本民族權威的方言交流,從而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向權威的共同語靠攏而形成的。因此,白讀音是蒼南土話之根,文讀音則是華夏民族的共同語之源。蒼南方言同日語、越南語等一些弱勢語種一樣,音系模擬權威語種較多,所以蒼南方言中文白異讀現象極為頻繁。
縱觀蒼南各種方言的成因與特點,是1700年來該地區經歷四次大移民的結果,為地區多災害、戰亂及明朝軍衛制度的產物。
(作者單位:浙江省蒼南縣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