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維詩歌中的佛教因素是無需再證累述的。在他的世界中,一切都在佛陀之光的照耀之中,佛法具有萬物無法媲美的優越性。王維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藝術家。在他的生活和詩歌創作中無疑都有著極為豐富的審美因素。作為虔誠的佛教徒的王維是如何從至高無上的佛法之光那里走向人間,走向自然萬物,走向詩歌藝術,進而走向審美的呢?本文將從王維詩歌中“香”字的運用入手,對這一問題進行討論。
關鍵詞:王維;詩歌;香;佛
在中國古人的詩詞歌賦中,“香”字出現的頻率不算低,而且有著極為復雜的使用方式和含義,對“香”字進行研究對我們了解古人生活情趣以及他們的精神世界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對王維詩歌中“香”字的使用規律進行一定的歸納總結,并對其做一定程度上的美學解讀
一、佛陀之“香”
(1)香爐遠峰出,石鏡澄湖瀉。《五排·送張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韻》(2)暝宿長林下,焚香臥瑤席。《藍田山石門精舍》( 3)藉草飯松屑,焚香看道書。《飯覆釜山僧》(4)夙承大導師,焚香此瞻仰。《謁[王睿]上人》(5)香爐遠峰出,石鏡澄湖瀉。《送張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韻》(6)少兒多送酒,小玉更焚香。《五律·奉和楊駙馬六郎秋夜即事》(7)羽人飛奏樂,天女跪焚香。《五律·過福禪師蘭若》(8)灑酒澆芻狗,焚香拜木人。《五律·涼州郊外游望》
在這里,我們先要對王維詩歌中的和宗教直接有關的“香”做一定的針對分析。在中國詩史上,他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不僅如此,他又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在他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死后更得到“詩佛”的稱號。正因為他篤志信佛,所以他的詩歌創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在王維生活的盛唐時代,中國佛學已經發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階段。王維與禪宗的關系當然最為密切。
由于追求“湛然常寂”的境界,王維在他的詩中一再宣稱“一悟寂為樂,此生閑有余”。在孤獨與寂寞中,他走進自己最熱愛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獲得與天地、宇宙最親密和諧的接觸。就在這種禪境之中,宗教體驗竟與審美體驗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從而誕生了許多既富有哲理深意而又無比優美的藝術意境。
我們認為,宗教體驗與審美體驗其所以能在王維這里得到高度融合。用宗教體驗的形而上的澄明之境去體味世間的所聞、所見、所感、所思、所悟,就成了王維審美體驗的模式,也是他獨特的感受方式,這使得他的審美體驗帶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他所創作的詩歌也因為有了宗教色彩而顯得意味幽深。宗白華先生在《中國藝術意境的誕生》一文中說:“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
在他的詩歌藝術意境的形成中,“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香”作為佛教的一種重要的象征,肯定會經常出現在詩人的生活中,詩人覺得自己緊緊地與佛法聯系在一起,遁入虛空,進而用佛法的眼睛看待萬物,形成自己的審美體驗,并將之融入到自己的詩歌里。
二、萬物之“香”
從宗教的愉悅到感性的滿足,從神秘的宗教生活到簡單的世俗生活,從佛陀之“香”到萬物之“香”。這就是王維詩歌從宗教體驗轉到審美體驗的途徑。經過分析總結,我們發現獲得感性滿足的萬物之“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1)鼻中之“香”;(2)眼中之“香”;(3)口中之“香”;(4)耳中之“香”。因為有了佛陀之“香”這個如此具有形而上的意義的前提,世俗生活中的“香”就具有各種各樣的形式,有的單純,有的則比較復雜、綜合,難以作出具體區分。現將這一部分詩句羅列如下。
寧知心所親,香氣傳空滿。《扶南曲歌詞五首》朱實山下開,清香寒更發。《五古·山茱萸》 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五絕·文杏館》 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祗是薰香坐。《洛陽女兒行》積水浮香象,深山鳴白雞。《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賢觀天長寺寺即陳左相宅所》香飯青菰米,嘉蔬綠筍莖。
從感知方式來看,這些“香”有嗅覺的,味覺的,視覺的,還有來自于心靈的王維所構筑的詩的藝術世界,與其他的盛唐詩人相比,更側重于境界的創設,有豐富的畫面感,這是王維根據他的審美理解所作的審美體認,因此便有自身的審美特色。他的詩體現出的是一種主體對客體屬性的征服和超越,是為著表達審美主體的某種意緒和精神。由此可以看出,王維在審美的深度結構上屬于神韻之一路。因為佛法,便能以己之性空之真去與萬物生滅變幻之真相契合,此時詩人心中鳥飛鳥鳴,花開花落,一片化機,天真自露,與天地同流,與萬物歸一,詩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脫,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現,正因為“我”之境已去除了一切來自世俗浮華的遮蔽,所以它朗然澄澈如天地之鑒,一切萬物可以在此光明晶潔的虛空中自由來往,萬物得以歷歷朗現,它們變幻無時但又生生不息,雖虛空無常但又一任自然,詩人在清晰地感受著它們的同時,也在清晰地感受著自己。詩人就在這種將自性、物性、佛性都融合到澄明寂靜之美之特性的體驗中,實現了解脫與超越,進入了涅槃寂靜的境界。他的詩也就是佛法的呈現,也就是美的呈現了。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3]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王莞(1988-),女,漢族,貴州湄潭人,西南大學文學院美學專業2011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美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