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怡
如果你通訊錄中所有的手機號碼別人都了如指掌,你是否感覺如芒刺背?如果你的商業客戶別人都一清二楚,你是否會“高枕難眠”?如果你的地址、愛好、社交范圍別人都洞若觀火,你是否毛骨悚然……
手機兇猛,一點都不夸張。
手機兇猛:隱私不保
小小的iPhone讓世界瘋狂,幾近街機,自然也成了街頭小偷的首要目標。據報道,上海地鐵12起手機搶劫案中有9起是iPhone。高科技時代,小偷打主意的還不止是你的iPhone,就連你通訊錄里面的所有聯系人信息,都能在你毫無感知的情況下被盜取。
近日,Denso視頻分享應用開發者Arun Thampi,在研究移動社交網絡應用Path最新發布的iPhone版本應用的API時發現,用戶在登錄網絡時,Path會自動上傳用戶的通訊錄信息,而這一切都是在未經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的。他在博客上寫道:“我并不是說Path會拿我的通訊錄做些違法的事情,但我覺得被冒犯了?!痹撓⒁唤泜鞒?,Path立刻被包圍在層層批評聲中。
面對這場軒然大波,Path的CEO戴夫·莫林迅速做出了回應:“我們上傳地址簿到服務器,旨在幫助用戶在Path上迅速和有效地發現和聯系好友及家人,以及當好友和家人登陸Path時又可提醒用戶。除此之外,別無他用?!?/p>
這樣的解釋,顯然抵擋不了用戶們的口誅筆伐。馬上有人反駁說:“莫林,可以將你的手機通訊錄通過電郵發給我嗎?我保證,我不會將它用于不當用途,以后你也可以發郵件過來要求我把它刪除?!?/p>
“虛擬社交關系”入侵了“現實電話簿”,然后被各種社交軟件利用,開發者或明或暗地從用戶手機中吸取數據,科技發展也給人們帶來了麻煩。
好在事發不久之后, Path 的創始人就出面道歉,并解釋說上傳用戶電話簿的行為是有嚴格限制的,僅僅用于提高“好友建議”的質量。所有用戶在 Path 上分享的消息都經過了加密,這些電話簿的資料同樣也是。他還表示,Path已經刪除了迄今為止收集的全部iPhone通信錄信息。
當今互聯網用戶最注重的就是個人隱私,然而“iOS應用竊取通訊錄”一事恰恰觸碰了這根敏感的神經。除了譴責這樣的行為,從用戶的角度出發,我們能怎么辦?本期騰訊微博#移動微觀察#欄目眾嘉賓就此展開討論。
手機無罪:誰侵犯了我的隱私
隱私安全就像暗夜里嗚咽的蛐蛐,總在角落里低吟淺唱。一朝災難降臨,終于發現偷手近在咫尺。
“這樣的事情發生了不是一兩次了,真是想不通,平臺不開放API的時候,說平臺太不開放。開放了吧,又去做違反用戶隱私的東西。這樣的話怎么能有良性的發展呢?”網友紛紛對此行為表示深惡痛絕。
瑞思集團總裁顏兵的發言帶有點哲學的意味,隱含的比喻倒也經得起推敲:“萬事都需在平衡和妥協中推進。 信息化的‘化,是‘放的意思,從哲學意義上說‘放得出去,還必須能‘收得住,潘多拉魔盒的啟示!”
有位開發人員在發言中提到了此次事件中一些被忽視的方面:“公司開發了很好的Path產品功能。公司出發點總是好的,他們的操作并沒有超出Facebook隱私條款的可行范圍?!痹谒磥恚蟛糠止鹃_發的應用都不會竊取用戶數據做出違規行為。雖然也有例外,但是對于大部分創業公司來說,它們都不是很清楚以采集數據來發展業務的模式,更不用說利用這些數據來進行違規操作。
但這只代表一部分善良人士的觀點,對于那些嘗過幾口皇后毒蘋果的人們,顯然沒有那么樂觀?!捌髽I要生存,客戶要免費,關鍵客戶也就這點有價值的家當。”北京軒轅廣告公司客戶經理周曉京一語道出了手機隱私屢屢不保的利益驅動源。
Path并不是唯一一款違規的應用,事實上,還有很多其他應用也有類似的違規行為,只是沒有被公開。而Path首當其沖遭到公眾譴責,正是所謂“樹大招風”,也因此成為目前唯一一家因擅自獲取用戶地址簿而被“炮轟”的公司。
捌零創意傳媒營銷總監羅莎犀利地指出:大家都是狼,何必要裝羊?!澳玫搅艘苿佑脩舻纳缃粓D譜,接下來就是陣營的開打唄。”
那么蘋果自身呢,在這件事情中能否脫得了干系?在事件發生后,網友們也紛紛提出疑問:蘋果為什么不把地址簿默認設置為“不可訪問”呢?這樣默認情況下數據就無法被獲取。合理的解釋似乎只有:蘋果想要自己的應用能夠獲取iOS地址簿,而其他應用則須獲得用戶的許可?!疤O果自己也在獲取用戶信息,以后用手機是沒有隱私可言的,習慣就好。”摩卡世界CEO宋嘯飛對于手機隱私安全的問題并不是很樂觀。
4G時代主編王城宇的說法顯得全面而不失之偏頗,且更像這次討論的總結發言:“這個事件可以從三方面來看:蘋果,作為硬件提供商,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利,任何在iOS運行的程序都逃不開;應用商,辛苦研發,免費使用,‘無利益驅使只能是暫時的,而用戶信息被認為是最具價值的東西;用戶,科技便利,悲哀也隨來,‘最愛你的人,有可能傷你最深 。”
通信隱私權:法律的軟肋
與高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相比,固有的道德倫理和法律規范已嚴重脫節,通信大環境脆弱。
對由于通信工具而帶來的侵犯隱私的訴訟仍是難題。比如,我國現行《刑法》強調的是“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實際上把利用應用軟件竊取公民隱私的行為排除在外。
北京大頭無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王秦岱認為,目前來說,阻止手機隱私泄漏還得依賴于自發的基本道德約束:“這事還得取決于用戶的群體意識,重視隱私的人多了此類應用自然會收斂。不要拿‘國情、‘大家都沒有隱私觀念之類當借口,只要是你的東西,在你送去維修店之前,都是你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