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華
摘要: 面對學生作文淺薄的現狀,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體驗學習能力,廣開取材之道,有效擴展深入。通過引導學生在課本中借鑒仿寫、在生活中留心記錄、在思維訓練中學習敏銳深刻地看待問題,讓學生的文筆變得靈動起來。
關鍵詞: 作文教學體驗能力培養方法寫作思路擴展途徑
一線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總感覺到學生中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即寫作素材匱乏,寫出來的內容狹窄、膚淺、重復。具體表現為:寫人敘事局限在學校家庭生活,落筆即是學習成績或生活瑣事,孤立地講述自我,不關注個體與社會他人的關系。更有甚者,寫作時東拉西扯,只為湊字數卻不知所云。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學生缺少一定量的寫作訓練和積累——生活的、閱讀的、思想的,這固然與當今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升學壓力過大、生活圈子過窄有很大關系,但缺乏對生活的體驗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所謂體驗學習,就是通過對生活現象、閱讀內容的細致觀察,體驗、感悟、思考,學會觀察、反思和分享,從而對自己、他人和環境獲得新的感受和認識,達到情感思想的升華。它以豐富學生的社會閱歷、生活感悟和文化積累為目標,改變學生對生活視而不見、閱讀浮光掠影、事后過眼云煙的現狀。只有引導學生多體驗感悟,才能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培養出敏感善思的能力,寫出精彩獨到的文章。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培養體驗學習的能力要特別注重以下三個方面。
一、課本,讓作文指導更有方向。
作文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模仿借鑒范文、學習寫文章的活動,而語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借鑒。教材所選的課文,多為名家名篇或經典之作。它們或寫景繪物抒情詠嘆、或敘事寫人寄寓深意、或塑造人物微言大義、或闡述主張嚴謹周密。如能在課堂體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例子功能,將使寫作資源極大豐富。
想寫寫人敘事的文章,不妨跳出寫同學父母的窠臼,看看《老王》《信客》是怎樣講述身邊平凡人的故事的;想寫描摹景物的散文,可以先潛心拜讀《春》,體會將景物寫生動的方法,再看看《紫藤蘿瀑布》作者領悟的人生啟迪,將身邊的景寫活、感寫透;想寫論證有力的議論文,模仿借鑒《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是良策,運用古代反例、自身經驗對比論證,充分有力。
在學完八上第二單元后,筆者布置學生自擬題目寫一個身邊平凡人的故事。有學生寫兒時木匠鋪姓張的老木匠:“胡子拉碴的他衣衫不整,愛叼著根煙,瞇著眼目測木料的長度與平滑度。閑時總愛抱著我在手臂上蕩來蕩去,他的身上總透著喜好與職業的氣味——劣質煙與木屑混雜在一起的奇特味道。”還有學生寫每天上學來去路上必見的一位交通警察,起先覺得他很威嚴,難以接近,每次都是敬而遠之。可偶然的一次,車胎通了,無奈的我卻得到了他的周到幫助,覺得他可親可敬,感受到幫助他人是令人倍感溫暖的。兩篇習作體現了課本的引導作用,開闊了選材的視野,拓展了寫作的空間,提升了表達的品位,學生對課本的體驗感悟得以鞏固深化。
另外,教材中每個單元都編排了相關主題的綜合性學習內容,如果教師能充分重視,合理利用,它對學生寫作的觸發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筆者在指導學生寫作七年級第一單元作文時,就很好運用了活動中寫作、寫作中活動、聽說讀寫共同提高的辦法。圍繞第一單元綜合性學習“成長的煩惱”,先安排一節活動課,進行了以下活動:說出形容煩惱的成語、列舉有關煩惱的俗語、選讀講述煩惱的文章、講述自己成長的煩惱。學生積極性高漲、主動投入活動,完成得很出色。就在學生感到意猶未盡的時候,教師就勢引導:帶著這節活動課的感受,把平常成長的體會寫下來,記錄下成長的滋味。學生很開心地答應了,一篇篇講述自我成長的作文就誕生了。
二、生活,讓作文素材更有情味。
作文與生活息息相通。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現在的學生熟悉父母,但大多只關注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而很少關心父母的家庭難處;熟悉家庭,但不關心自己生活的社區及其居民;熟悉老師,但大多只關注老師對自己的評價,而很少了解老師工作的辛苦;熟悉網絡,但多是聊天、游戲,而很少去看社會新聞,更少有人發帖參與評論時事。每天程式化的生活使他們只關注學習結果,不注重生活過程,更少對細節的關注與思考。因此,要引導學生走出自我的小圈子,放眼社會,將自己置身于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下,學會推己及人,關注他人。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要有意識地強化這些內容,拓寬學生的取材面,比如布置這樣的作文題:《媽媽的朋友》、《同學的家》、《隔壁鄰居》、《小區的秧歌隊》、《對社區擁堵停車難的看法》等。
語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的厚度決定了寫作的高度。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生活,才能熱愛生活,積極樂觀;做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善于體驗生活,才能融入生活,大徹大悟。課堂教學之外,引導學生從單調的學習中抽出身來,關注一個個生命個體,將他們納入自己的視野,以此豐富自己的素材庫。例如引導學生關注:春來了,讓窗前梧桐新發的葉子捎給自己一抹新綠,絢爛一季的時光;學校新的塑膠跑道建成了,喊上三兩好友,或信步閑走,或揮拍健跑,感受生命的律動。每天來來去去的路上,擦肩而過的路人是否也讓人好奇或引人聯想。獲得市作文競賽二等獎的學生作文《早》是這樣寫早晨的:“這個世界,很多的人把清晨陪葬給了忙碌,看不見身后的朝陽。孤寂的人們在努力奮斗,忘記了晨曦的美麗。早,是昨天快樂的延續,是今天希望的開始,黎明之情的黑暗與濃霧是為了孕育一個更溫暖的早晨。”
生活中精彩的元素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多體察感悟,生活的厚度就會被夯實,生活體驗也會得以不斷積累、沉淀、提升。
三、思維,讓作文訓練更有質量。
寫作最重要的過程是思考,只要積極深入地思考,透過事物的現象看本質,具體地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許多問題都有可能在分解、辨析和質疑中變得明朗,從而為自己的寫作帶來新意。在寫作指導中,我們不能只是單純地教給學生一些寫作的技巧,還應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思路拓展,如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內容和形式的關系、現象和本質的關系、必然和偶然的關系等;教給學生一些思維的具體方法,如發散思維、聚合思維、逆向思維、聯想思維、演繹思維、歸納思維等。通過多樣化的思維活動,從各個層面出發,對事物進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的系統考察,得出更深刻獨到的體驗。
在布置寫《打開一扇窗》的作文題時,筆者這樣啟發學生:打開窗子我們能看到戶外的風景,可風景除了自然的景色還可以是人文景觀,窗子也不一定非理解成實物。由此啟發學生多角度思維,得出多種構思:打開自己房間的窗,從繁重的學習任務中掙脫,看看窗前萌出新綠的梧桐,感受生命的蓬勃;打開心窗與父母真誠溝通,排解中考壓力;打開歷史之窗,與古代文人對話,探尋那份寧靜淡泊、獨立于世的情感。還有學生有感于小區家家裝防盜窗的現實,發出這樣的呼吁:這難道就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嗎?但愿在那一片灰白色包裹中的人們,能早日打開一扇窗,讓明媚的陽光照射進久閉的心靈。
在議論文寫作中,觀點代表著作者思想認識的深度,它體現著思維的價值。打開思路的方法可以是以問領寫,多問幾個“為什么”,不滿足于簡單答案,不停留在常規的可能上,多多追問,就可能獲得更多啟示。王棟生老師的課例《思考問題的“路數”》能給我們很大啟發,舉其中一個環節說明。他通過“‘滴水穿石的啟示”這一作文題讓學生練腦子,通過讓學生“想象一下‘滴水穿石的畫面”,提出“你能否從中獲得其他的啟示?”“‘滴水穿石還需要哪些條件?”等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得出“做事要持之以恒”“目標必須專一”“‘滴水穿石的精神可嘉,但效率太低了”等更多角度的思考,學生通過自己這一親身體驗,便能容易理解并掌握換個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這一打破定勢思維的方法了。學生沿此路數想下去,必能得出更多的“啟示”。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曾說:“人人各有其獨特的潛力,皆有可用的天賦條件,成為一個杰出的有思想能力、覺察能力、創新能力的強者。”多加強體驗學習,立足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從源頭處拓寬寫作思路,學生的文筆會變得靈動,富有鮮活氣息的優秀習作定會脫穎而出,方方規格的作文紙必將舞動出別樣的青春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