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常建
摘要: 動手探究問題真相、有效解答問題,是學生探究實踐能力的生動反映。高中生經過一段時期的鍛煉和實踐,動手探究解答問題的能力和素養已基本形成。本文作者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能力培養”目標要求,對如何進一步培養和提升學生探究實踐的技能,進行了簡要的論述。
關鍵詞: 高中數學教學探究性教學運用策略
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客觀存在體,具有社會性和自然性的特點,他們總是表現出對未知現象或問題,充滿能動探索、研究的積極特性。高中生經過一段時期的鍛煉和培養,已逐步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素養和習慣。其中,對知識的探知、問題的解答,具有積極主動的表現。加之,隨著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成為高中數學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和教學目標之一。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經驗,激發學生探究實踐的內生情感,創設學生動手實踐的廣闊空間,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開展富有成效的探究實踐活動,實現學生實踐探究能力的有效培養。
一、設置質疑問難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情感
學習情感是學生能動探知新知、有效解答問題、主動創新思維的“思想保障”,更是學生學習品質和數學素養內涵的重要表現。高中生雖然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與其他階段學生一樣,同樣需要外在因素和內在情感的有效驅動和渲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總是對疑惑之處充滿能動探究情感。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學生學習情感的內在特性,有意設置難易適度又有遞進性的“疑惑”問題,激發學生質疑的意識,啟迪學生思維的潛能,引起學生探究解答的興趣與注意力,使學生能夠帶著積極情感參與疑惑問題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通過充分觀察、討論、思考等親身實踐活動,使之“思”中有“獲”,探索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如在教學“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時,教師利用高中生“好奇、質疑”的心理特點,在課堂導入環節,提出問題:“我們已經知道sin30°、cos30°、tan30°的值,那么300°,30000°呢?”引導學生進行探知活動,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們已經學習了銳角三角函數,知道它是以銳角為自變量,以比值為函數值的函數,你能用直角坐標系中角的終邊上點的坐標來表示銳角三角函數嗎?”要求學生進行思考分析。這樣,學生在感知問題情境過程中得到的信息與教師所提的問題產生了沖突,因而產生了疑惑,從而探究解答的內在情感得到激發,主動探知“真相”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發揮,探索實踐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創設動手操作情境,傳授學生探究實踐方法“精髓”
實踐主義學者認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通過親身實踐、動手解答所獲得的經驗體會,會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跡”。同時,學生在動手操作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在遇到困難和難題時,經過思考,糾正,得到問題的有效解答,能夠深刻領會問題解答的要領和方法。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在知識傳授或問題解答中,要善于設置出學生能夠進行動手操作和解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與動手操作實踐活動之中,進行有效操作和解答問題活動,促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如在“兩角和與差的正切”一節教學時,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習重難點內容,在新知講解環節,設置了問題情境:“在山頂B出測得地面上A點的俯角為a,在塔基D處測得這一點的俯角為b,已知鐵塔的高度,試求出的高度?!币髮W生根據問題條件,進行作圖,并結合“兩角和與差的正切”內容,開展解題活動。學生結合所作圖形,根據“兩角和與差的正切公式及正切的幾個重要公式”,進行了初步的解題活動。接著,教師根據學生解題結果,對新知內容進行講解。學生在“二次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掌握了“兩角和與差的正切”問題的解法。
三、搭建問題評析情境,提高學生探究實踐活動效能
在上述問題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矛盾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開展互助合作的學習活動,使學生探究實踐的能力得到了鍛煉,思維辨析的水平得到了提升,語言表達的能力得到了增強。并且使學生在評析問題中,能夠檢查反思出類似問題解決過程中易出現的情況,并能給出正確解法,從而體現了思維的反思性。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探究實踐能力的鍛煉和培養,善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踐等活動,去研究、探索、發現、檢驗數學問題,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在解答問題、分析問題、辨析問題中得到鍛煉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