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生
1.唐代以前的蹴鞠方式
蹴鞠就是踢球。古代中國是這項運動的發源地,已經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至于這項運動的發源時期還有待進一步論證。從文獻記載來看,2500年前的戰國就廣泛開展蹴鞠活動,據此推測,足球可能起于戰國初或春秋時期。
蹴鞠方法在戰國后期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游戲方式。一種是不用鞠場,以個人或幾個人踢控球表演為主的游戲。表演時配上鼓樂,有單人踢一鞠、單人踢二鞠、雙人邊擊鼓邊踢鞠等形式,有足踢、后勾踢等身體不同部位的顛球技法,以此來表現球員的蹴鞠技藝。
另一種是有一定場地和比賽規則的蹴鞠競賽。競賽性蹴鞠,遺留下來的資料較少,很難做具體的描述,只能從零星的記載和推測來推知當時的競賽情況。高規格的蹴鞠場地是方形封閉的,四周有圍墻,稱之為“鞠城”,場地兩端約半人高處各設六個半月狀型的球門,稱之為鞠室。平民大眾所用的野外蹴鞠場,比較簡陋,在鞠場兩端“穿地作鞠室”,也就是在地上挖洞,作為鞠室。在緊張激烈的蹴鞠對抗賽中,雙方運動員動作敏捷,長傳短吊,尋機破門入室,類似于現代的足球比賽。
2.唐代的蹴鞠方式
唐代的蹴鞠既有繼承又有變化。唐代的娛樂蹴鞠方式傳承了以前的方法,蹴鞠者一人或幾人通過身體的不同部位,即利用頭、肩、膝、踝、大腿、腳面對球的控制,展示其高超的球技。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寒食蹴鞠”就是表演性的自踢自娛,唐代多位詩人對娛樂蹴鞠都有具體的描述。白居易的《洛陽寒食日作》:“蹴球塵不起,潑火雨初晴。”陸游的《春晚即事》:“寒食梁州十萬家,秋千蹴鞠尚豪華。”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開元天寶遺事》:“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秋千,令宮嬪蕩之。呼之半仙之戲。”王建的《宮詞》:“寒食內人長白打,庫中先散與舍錢。”內人是教坊司的女藝人,在寒食這一天到宮中表演蹴鞠、得到獎賞。
而競賽蹴鞠不是原來的直接對抗而是單球門的間接競賽,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卷十五·樂考》提出:“唐代足球的門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于上為門,以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否。”這種蹴鞠比賽,改直接對抗為間接對抗,降低了雙方隊員的肢體沖突,對隊員的腳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唐代蹴鞠方式改變的原因
3.1軍事戰術的轉變
進入階級社會后,統治階級為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和應對相互間的沖突,彼此之間的戰爭越來越頻繁。戰爭的擴大,軍隊的增多,對軍隊的組成、士兵的訓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戰爭的需要促進了體育的發展。秦漢及其之前的戰爭,實施作戰意圖的主要手段是戰車和士兵。秦始皇陵墓的戰車方陣和士兵方陣對古代戰爭場面的復原就是最好的例證。不管是戰車上的士兵,還是方陣中的士兵,對身體素質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平時對士兵體能的訓練成為軍隊戰斗力中最重要的環節。蹴鞠競賽的方式決定了其能培養士兵的奔跑、摔跤等能力,對培養軍隊的戰斗力有極大的幫助,作為統治階級軍事訓練的體育訓練項目之一。劉向的《別錄》:“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漢書·藝文志》顏師古注曰:“鞠以韋為之,實以物……故附于兵法焉。”
南北朝時軍事戰術發生變化,戰爭的主要形式是騎戰和步戰。騎兵的威力越來越明顯,無論是它的機動性,還是殺傷力表現都更為突出。居住在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善騎射,好武勇,經常騷擾中原大地的邊疆民眾,對統治者的江山構成極大地威脅。一方面統治階級竭盡全力保衛邊疆的安全,另一方面積極訓練騎兵的作戰能力,提高軍隊的戰斗力,騎術訓練受到官方的重視。打馬球是訓練騎術和砍殺術的最好手段。蹴鞠對于軍事練武已無太大的作用,新的體育項目馬球替代了蹴鞠訓練軍隊素質的作用。馬球運動受到統治階級的高度重視,風靡大江南北,逐漸成為最重要的軍事訓練手段之一。
3.2統治階級的積極倡導
唐代擊鞠的興起,源于唐太宗的倡導。唐代前期,海內富實,民眾安息,相繼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國家正是以“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憶昔二首之二》)這樣的物質基礎,以及由此帶來的“外戶不閉”的社會環境,大力發展多樣的活動,尤其是與節令相結合的娛樂性體育。唐太宗“少好弓矢”,(唐吳兢《貞觀政要·征戈》)射技超人,從以隋代的滅亡中吸取教訓:“不使兵士素習干戈,突厥來侵,莫能抵御,致使中國生民涂炭于寇乎(《舊唐書·太宗本紀》)。”唐太宗除了在殿前教射外,還常在重陽節組織五品以上文武百官都參加射箭比賽。這就有力地推動了唐代騎射的發展。唐太宗令習打球,也是對外來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直接體現。自唐太宗令習打球后,馬球在宮中不脛而走,成為唐代宮廷體育的主要內容。唐代多位皇帝的參與更使馬球運動蔚然成風。唐中宗是唐代馬球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多次率領文武百官,親臨梨園亭球場觀看馬球賽。唐玄宗李隆基是對唐代馬球運動起過往開來作用的皇帝。公元712年登基后,他仍打球不輟,即使到花甲年齡,還同御林軍將士打球比賽。唐玄宗以后,宮廷球風,日益熾盛。
3.3多種措施的影響
唐代開創武舉制度,吸納武藝出眾的人才做官任職。武考的主要內容之一是騎射,這一點正和馬球運動的騎術相吻合。武舉制是一條進取仕途、抬升自身社會地位的途徑,騎術的提高成為考生中舉的必要條件。武舉考試內容的變化,讓民間想通過此條途徑得到朝廷賞識的人們重視騎術的嫻熟。唐太宗令習打球,主要出自于擊鞠運動具有的價值認識——通過打球,能有效地提高騎馬技術,有利于增強軍隊的戰斗力。唐代是一個開放兼容的社會,唐太宗令習打球,也是對外來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直接體現。自此,唐代打球風氣逐漸盛行,擊鞠的運動走向興盛。自唐太宗令習打球后,馬球在宮中不脛而走,成為唐代宮廷體育的主要內容。天寶六年十月,唐玄宗李隆基以馬球為“用兵之技”,詔令全國軍隊開展馬球運動。(《全唐文》卷三七五第3811頁),推動了唐代馬球在全國的普及與發展。另外,在月燈閣(今西安大雁塔東)舉辦的馬球賽會,稱之為“月燈閣球會”,對馬球的普及也起到極大的宣傳作用,按照唐代慣例,官方要為新科進士舉行一系列的慶祝活動,有一項是月燈閣球會,用球賽方式慶祝進士及第,為史所罕見。這反映了唐代馬球除在宮廷、軍隊開展外,文人書生也投入馬球運動。
3.4球的改變
漢代的鞠是“以韋為之,實以物”。就是說,在皮殼里填充毛發一類的東西。唐代的制球工藝有了很大的改進,由實心球變成了充氣的球,仲無頗的《氣球賦》:“氣之為球,合而成質,……在吹噓而取實。……假手彌縫,終使滿而溢。”(《文苑英華》)這種充氣足球的出現,對足球踢法的改變提供了物質基礎。唐代以前的鞠是實心的,里面和外面的壓強一樣大,沒有彈性,受到身體各部位的撞擊后反彈高度過低,花樣踢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而充氣球的出現,氣球里面的壓強大大增加,受到外力的撞擊而獲得很大的反彈力,既可以踢高,又可以踢遠,踢起花樣來更是得心應手。
3.5欣賞標準的變化
以儒家思想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與“中庸”,重“文治”而輕“武功”,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的對抗性逐漸受到冷落、表演性逐漸得到人們的青睞。同時,進取、開拓的精神風貌,對唐代競技體育的發展產生了直接影響,也對人們的審美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