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生
摘要: 中學生的基本素養包括思想道德素養、人文素養、學科專業素養和身體心理素養,其中人文素養是基礎,思想道德素養是靈魂,學科專業素養是根本,身體心理素養是保證,而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則是素養教育的核心。在多年高中生物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作者認為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科交叉滲透的途徑主要有五個方面,本文對這五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 高中生物教學學科交叉滲透實踐能力學生綜合能力
一、教師自身要加強學習,提高對學科交叉滲透的理論認識。
二、加強學科教師間的交流,拓寬知識面,打好學科間交叉滲透的基礎。
我們常常用“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來說明教師拓展知識面的重要性。教師要加強本學科同其他學科交叉的教學,自己就必須具備寬廣的知識面,否則不可能將學科聯系滲透貫穿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去。多數生物學老師剛參加工作時知識面狹窄,特別有些老師在學校期間不注意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僅人文方面的知識缺乏(因為大學中生物屬于理科),而且數學、化學、物理等自然科學知識掌握得有限。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地學習與生物學有關的其他學科的知識,以填補自己知識的空白。教師對生物學教材和與教材有關的其他學科知識不僅要廣泛涉獵,而且要深入研究;不僅要“深進去”知其然,而且要“跳出來”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把握同其他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必然規律,在教學中才會應付自如、游刃有余。更為重要的是,生物教師要經常與其他學科教師交流思想和教學經驗,以開闊自己的視野和知識面,多參加一些學科研討會,與各方面的有關專家多交流并建立聯系,多參加、組織一些實踐活動,不斷提高自己,注意總結,注意升華。
三、深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不斷提高學科交叉滲透的實踐能力。
1.精選相互滲透的內容,做好教學準備。
(1)查清現行教材中與其他學科相關的內容,發掘相互滲透的切入點。
(2)編制滲透相關知識的計劃,預先構思,精心準備。
2.創設問題情境,將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方法有機地融合進去。
課堂教學是進行學科交叉滲透教學的主陣地和主渠道,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我們必須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在構建和優化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加強教材建設,深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提高教師綜合素養,備課充分,將生物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有機滲透、融合。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貫穿其他學科的知識,并配合課本中的學科交叉、知識鏈接等適當展開,發揮好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使學生逐步學會利用相關學科方法和知識處理生物學問題。
生物知識中有許多是與物理、化學知識密切相關的,在教學中要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將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方法融合進去。
在光合作用教學中,為了生動而直觀地顯示葉綠體中色素主要吸收哪些色光,教師也可借助于物理實驗手段,演示把葉綠體色素溶液放在平行光束如太陽光與棱鏡片之間,讓學生觀察種色光的吸收情況,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建立起直觀的學科聯系。
3.善于引導,注重其他學科知識在生物學習中的遷移和擴展。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注意生物學同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的有機結合。“教育的核心是遷移”,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本學科內的知識遷移能力,還要促進其他學科知識在生物學習中的遷移和擴展。例如學習植物滲透吸水原理時,學生都知道滲透裝置中漏斗管內的液面不會一直上升,應該如何解釋課本上卻沒有答案。如果引導學生聯系化學中的一些動態平衡如溶解平衡、化學平衡等來思考,問題就迎刃而解。再如引導學生聯系物理學中的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來理解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轉化及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同樣也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注意生物學同其他學科間的交叉和滲透,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念,促進不同學科間的知識遷移。
四、學科課程之外學校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多種活動,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1.開設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是指在教學計劃之外與第一課堂教學相平行的教學組織形式,是在學科課程之外由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多種活動,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開設以實踐性、自主性、趣味性、創造性,以及非學科性為主要內容特征的課程體系;是在學校和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和特長,自主組織和參與的一種教育和學習活動。全面開辟第二課堂,有利于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創造力,推動學生整體化知識的吸收,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并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情操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以下教學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1)野外實習:若條件許可,教師應盡可能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去野外采集標本,或觀察動植物的棲息場所和生活習性,或做生態調查,讓學生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充分領略大自然的美景,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熟悉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并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學會利用生物學和相關學科的知識來解決遇到的問題。
(2)制作標本和制作簡單工藝品:既可以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又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生物的多樣性。學生把色彩各異、造型奇特的各種植物和動物等制作標本,并運用分類學知識將它們整裝成盒,陳列展出,或者指導學生將各種顏色的果實利用不同化學試劑制作成原色的浸制標本,這既豐富了學生知識,又實現了美的再創造。
(3)開展課外實驗:利用生物興趣小組,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課外實驗,例如高中生物講到營養生殖時,指導學生對紅花月季進行嫁接實驗,讓紅花月季上長出白色、黃色或粉色的蓓蕾;講到生態學知識時,組織學生進行美化環境的實踐活動,栽種樹木,給樹木修剪整枝,管理苗圃等,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公益活動。
生物學知識與人類的生命及活動息息相關,人們所進行的一切活動都與生物學分不開,學校可以利用各種公益活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如結合每年的植樹節,組織學生義務植樹或向大家宣傳植物與人類生存的關系;結合愛鳥周組織學生向社會宣傳鳥是人類的朋友等活動;在艾滋病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世界無煙日、世界土地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濕地日、生物多樣性日等走上街頭進行義務宣傳等,通過一系列的公益活動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公益意識,培養學生的愛心、責任心和社會使命感。
五、組織學生參加有關競賽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引導、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競賽和活動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因為這些活動要求學生的知識面廣、反應靈敏。結合具體情況,我們重點選擇了中學生生物奧林匹克競賽和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兩個活動。
1.中學生生物奧林匹克競賽:競賽要求學生對生物學的各個分支學科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有比較強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綜合能力,有好的發散思維和探索精神,其對學生的學科聯系能力考查不夠全面,主要限于與自然學科教育之間的聯系,與人文學科相對較少,主要是英語方面。
2.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這類活動幾乎涉及各個方面,是進行學科滲透聯系教育的最好平臺,其涉及學生對所學各類知識的理解把握后,提出問題,設計方案來解決問題,自己動手動腦,結果出來以后要分析問題,還要撰寫論文,現場答辯等,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結合東營市的具體情況,筆者帶領學生開展了與黃河三角洲有關的一些科技創新活動,并充分利用了當地的高校資源(石油大學、東營職業學院)和企業資源。如結合當地野生蔬菜的產品開發,我們與東營職業學院一起指導學生開展了黃河三角洲地區耐鹽蔬菜資源的調查,并開發了幾種產品;結合勝利油田造成的污染,我們與石油大學合作指導學生開展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研究,篩選分解石油的當地微生物;結合當地的鹽堿地,我們與東營職業學院一起指導學生進行耐鹽植物(如濱藜、海蓬子等)的引種,進行一些耐鹽植物有效化學成分的提取等,通過這些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又加深了學生對家鄉的感情。
通過組織各種活動,所有的學生得到了一定鍛煉,其中部分比較感興趣的學生則作為重點受到了更多訓練,從而也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的尖子。
六、注意的問題。
教師在聯系其他學科知識進行生物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知識的準確性。教師必須對其他學科知識有透徹的理解,思路清晰,內容明了,答案準確,這樣在教學中聯系其他學科知識時才不至于混淆,把學生搞糊涂,甚至把自己搞糊涂。
2.內容的針對性。聯系其他學科知識的目的首先是為了搞好生物教學,其次才是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不是所有的生物學問題去聯系其他學科知識,華而不實,沒有目的性,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3.講授的適宜性。應用其他學科知識于生物教學中時,要聯系自然和實際,掌握分寸,恰到好處。既不可大講其他學科知識,沖淡生物教學,又不可輕描淡寫,淺嘗輒止,不僅沒有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反而使學生云山霧罩,半明半白。
4.聯系的廣泛性。聯系應該是廣泛的,既要與自然學科教育廣泛聯系,又要與人文學科和思想政治教育聯系,特別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