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軍
摘要: 美術課不是高考科目,很難引起學生的重視,鑒于美術鑒賞課教學的現狀,作者認為,拉近美術鑒賞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真正快樂地體驗與美術作品的“零距離”接觸,對美術教育的良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美術鑒賞“零距離”作品
著名藝術家豐子愷說:“藝術應該屬于全民。”而現今藝術創造卻被集中在藝術家身上,這不利于學生藝術素質和審美觀的提高。現實中,很多學生認為藝術離自己很遙遠,這個“距離”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學習美術鑒賞的意義就是要以美引善,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以美啟真,增強學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由此,我們就更應該重視美術鑒賞在高中的普及教育,這里的普及不能僅僅是書本、字面上的普及,而應真正讓高中生實現在精神上的普及,真正了解學習美術鑒賞課程的意義,以體驗與美術鑒賞的“零距離”。
一、美術鑒賞課教學的現狀
在長期的應試教育環境或傳統教育模式下,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的現狀并不樂觀。教師的創新意識不強,課堂教學模式單一,此外,由于高中美術鑒賞課開設時間不長,對于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探索尚處于摸索階段,可借鑒的成功經驗較少,因此,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較多。再者,學生對美術鑒賞課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由于其不是高考科目,自然就得不到學生的重視。因此課堂上出現學生做其他學科的作業或打瞌睡等現象就不足為奇了。
二、讓美術作品與學生零距離接觸
不同學生的認知結構存在較大的差異,教材的編寫者不可能預測到每個學生的認知結構,一些美術作品容易造成部分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因“內存不足”而無法有效梳理新知,導致這部分學生在鑒賞過程中出現“擁擠和堵塞”而使認知結構“癱瘓”。此時,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在美術作品與學生之間創造一個零距離的“界面”,例如應用多媒體技術就可以有效地支撐這個“界面”,協助解決這種“內存不足”的問題,在有限的課內,創造出足夠的發展空間,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進而解決問題。
好的教學方法也會化解美術作品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首先采用直覺性鑒賞方法。它“只是欣賞自然界景物或藝術品時最初步的心理活動,是凝神觀看時的一剎那的知覺”。如在講《各異的風土人情》這一課時,我就讓學生先欣賞剪紙、年畫、泥塑等實物,然后讓學生暢所欲言,綜合之后,加以肯定。讓他們知道這就是在鑒賞,增強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興趣,知道民間美術就在身邊,與他們“零距離”接觸,再加上運用現代化手段,聲畫并茂,用美好的事物去感染學生,讓其體會作品的藝術美離我們并不遙遠。正如法國畫家安格爾所說:“要拜倒在美的面前去研究美。”其次采用情感性的鑒賞方法。它是藝術欣賞者用飽含深情的靈動心靈,沉浸于作品的意蘊中,去盡情地遨游、領悟后獲得自我內心的極大滿足并陶醉其中的欣賞方法。欣賞美術作品,并不一定非要在弄懂了藝術品的思想內容之后。如我講《禮儀與教化》一課的《洛神賦圖》時,先讓擅長于講故事的同學繪聲繪色地把曹植與洛神之間若即若離的美妙愛情故事講給同學們聽,然后讓學生想象一下畫面情景。在學生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境有了一定的想象基礎后,再用幻燈片把《洛神賦圖》打出來與他們的想象畫面對比,讓學生了解畫家當時的思想審美與自己的差距后,很快掌握知識點。最后是采用綜合性鑒賞方法,其是欣賞者以直接感知與分析相結合而領略、理解、把玩藝術作品的一種方式。如鑒賞《蒙娜麗莎》,當我們的視覺最初接觸到這幅作品時,這張臉并不十分美貌,但那雙眼睛溫柔而深邃,嘴角浮現出一絲淡淡的微笑,似有似無,情不自禁地使人感覺畫中人物的一種神秘的魅力。接下來我們注意到這位婦女身上的綠褐色衣裙,上面竟沒有一點多余的裝飾、樸實無華……作為肖像背景的風景,包括山巒、河流、石橋和小徑全部籠罩在輕紗一樣的薄霧中,產生出遼闊深遠的空間感,將肖像襯托得更加清楚動人,真實可信。至此,我們要在直觀感知的基礎上融入畫面場景,以達到身臨其境。然后再進一步地分析、了解此幅肖像畫是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下,著力描繪表現的一位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平凡女子,并賦予她鮮活的生命力,而不再是像歐洲中世紀宗教人物繪畫那樣,人物表情冷漠無靈氣。可見,將情感與理性等有機地綜合起來的藝術欣賞方法,更能有效地化解作品與鑒賞主體的距離。
三、讓師生零距離互動
現代教學從傳統的教學模式——注入式、講解式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啟發式、探討式、多元化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方向發展,這種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應該讓全體學生“零距離”地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來。首先,教師不應該再是欣賞的絕對權威者,不再“居高臨下”,師生充當的角色和之間的“距離”應該發生改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因素,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展示他們的個性特征,而不是充當一個“獨唱”的主角,把學生當成觀眾。經驗告訴我一堂課中如果教師先“獨唱”,再讓學生來伴唱的話,學生就會失去應有的求知欲,同時也會失去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和自覺的學習態度,因此,教學過程既要精心策劃,又要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善于拉近或徹底化解與學生的距離,使師生互動既有序又生動活潑。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學到的知識既是深刻的又是難忘的,在歡聲、笑聲中自然結束活動,教師也達到教學的目的,何樂而不為呢?
如鑒賞《阿爾若芬尼夫婦像》這件油畫作品時,我首先讓學生們仔細觀察這件作品給你的第一感覺是什么?畫中詳細地描繪了些什么……這一系列的問題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發現問題及解決這些問題,在學生的回答中有的是相同的,有的卻是對立的,如同學們都認為這是小康生活的家庭,畫面以紅色基調為主,顯得和諧、溫暖,具有一種喜慶的氣氛,具有我們中國人喜慶的特色。但是畫面中的主要人物和環境不協調、夫妻之間并不相愛,因為他們的表情是那么生硬和不情愿,明顯帶有一種牽強的感覺,我問他為什么?這位同學說要是這位男主人喜歡這位女主人話,他就應該是緊緊抓住她的手,而不是畫中這樣,勉強的感覺,像是父母包辦的婚姻一樣……不難看出,師生“零距離”互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美術鑒賞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