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際爭
摘要:海峽兩岸關系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緊緊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營造積極有利的輿論環境,是對臺宣傳工作在新時期的重要任務。在兩岸關系的新局面下,對臺宣傳工作要以我為主,把握主動權;要有的放矢,加強針對性;要深化交流,全面推進兩岸媒體合作。
關鍵詞:兩岸關系 對臺宣傳 輿論導向 媒體合作
2012年1月14日,隨著新一屆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選舉落下帷幕,兩岸關系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實際上,自2008年3月中國國民黨推出的候選人馬英九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擊敗民進黨參選人以來,兩岸關系的發展就呈現出全新的局面。正如胡錦濤總書記今年3月22日在北京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時指出的那樣:“過去4年,兩岸關系實現歷史性轉折,展現出和平發展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當前,兩岸關系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面臨著繼往開來的新形勢。”
在這樣的新形勢下,總結以往的經驗,進一步加強對臺宣傳工作,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營造積極有利的輿論環境尤為重要。在兩岸關系的新局面下,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及時、準確地宣傳中央對臺方針政策和重大舉措,積極宣傳兩岸各項交流和人員交往取得的成果和經驗,不斷增進臺灣同胞特別是基層民眾對大陸的認識,充分調動兩岸同胞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積極性,為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共同努力,仍然是對臺宣傳工作的主旋律,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脫離這條主線。在兩岸關系的新局面下,進一步做好對臺宣傳工作,應著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我為主,把握對臺宣傳主動權;二是有的放矢,加強對臺宣傳的針對性;三是深化交流,全面推進兩岸媒體合作。
一、以我為主,把握對臺宣傳主動權
近年來,對臺宣傳工作一直承擔著連接兩岸親情、溝通島內民眾、宣傳大陸對臺方針政策、促進兩岸往來與合作的重要工作,在兩岸之間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在兩岸關系新局面下,應當進一步發揮對臺宣傳工作多年以來的優勢和長處,以我為主,把握對臺宣傳主動權。
兩岸目前在政治制度、社會環境以及思想認識方面均有很大的差異。在臺灣媒體對大陸的報道中,由于政治立場的差異,仍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偏見和偏差,其新聞的編輯、選擇以及評論往往不能保持中立、客觀的立場。此外,雖然2011年兩岸人員的往來突破700萬人次,但就像國臺辦新聞局局長楊毅2011年11月21日在廈門海峽兩岸傳媒人才交流與培訓中心揭牌儀式上所說:“目前還有近三分之二的臺灣同胞沒有來過。”他們對大陸的認識不夠,大多只是通過媒體了解大陸的情況。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保持我對臺政策的宣傳和解讀力度,仍是對臺宣傳工作的首要任務,也是臺灣島內民眾的信息需求所在。
多年來,臺灣民眾已經習慣通過我對臺宣傳的媒體了解大陸對臺政策、人事變動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樣化信息。相對來說,島內媒體在對大陸的報道和對兩岸關系發展及對臺政策的報道方面,在取材角度、報道力度以及內容豐富程度上均相對不足。與之相比,目前一些大陸媒體在對臺宣傳中,對于涉臺政策、島內輿情同樣存在著認識不足,只注重了節目包裝形式、宣傳手段以及內容、議題選擇模式向島內習慣靠攏。事實上,要達成宣傳我對臺政策、影響臺灣民眾和輿論環境、爭取島內民心的目的,還是應該堅持以我為主,努力報道好大陸的方方面面,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持續性宣傳進程,不斷增進兩岸互信,累積善意,最終達成雙方良性互動的效果。
要做到以我為主,把握對臺宣傳主動權,一要堅持正確的對臺政策導向,在系統、完整的對臺政策指導下展開對臺宣傳工作,做到觀點明確、闡釋準確、引導有效。二是要堅持圍繞兩岸關系發展這個中心來展開宣傳工作,堅持服務于兩岸關系發展的大局。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要緊緊圍繞兩岸關系發展這個主題,突出宣傳我對臺和各有關部門促進兩岸關系發展、惠及臺灣民生、保持臺海穩定等方面的重大舉措和政策措施。三是要堅持體現臺灣民意,貼近島內民眾。把維護好臺灣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對臺宣傳工作的落腳點與出發點,堅持貼近兩岸關系的實際,貼近臺灣民眾的生活,圍繞兩岸關注、關心的議題,展開有針對性的宣傳引導,切實提高對臺宣傳工作的親和力。四是要堅持快速反應、準確引導。把及時高效、客觀準確作為對臺宣傳工作的重要前提,以充分達成增信釋疑、凝聚共識的目的。針對兩岸集中關注的敏感問題,以及重大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必須強化對臺宣傳工作中的權威發布和快速反應,著力提高突發事件中的新聞處置能力。要高度重視時效,搶占制高點,先入為主、先聲奪人,力求在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并及時把相關政府部門的立場態度、處置意見呈現給島內民眾。防止少數媒體自行推測,傳播不實信息,加劇事態。五是要堅持開拓創新、注重實效。不斷探索和遵循宣傳、傳播規律,完善體制機制,拓展內容渠道,豐富方式方法。在更多情況下要做到主動出擊、主動引導,主動把握輿論引導力度。
另外,相對于大陸媒體,臺灣媒體的反應速度很快,對部分基本確定的新聞事件往往有提前兩到三天炒作的習慣。在對臺宣傳中要把握宣傳的主動權,就必須加快我主流媒體的反應速度,完善信息發布機制和相應的報道手法,從傳統傳播模式的隔時傳播向現代傳播模式的即時傳播轉換,加強現場直播能力,力爭在當前多媒體多元傳播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在對臺宣傳中充分掌握先機。
二、有的放矢,加強對臺宣傳的針對性
臺灣與祖國大陸分隔已經60多年,在政治、經濟、社會乃至思維方式等方面與大陸相比均有很大的不同,島內政治派別與各種勢力盤根錯節,情況相對復雜。要加強對臺宣傳的針對性,必須深入了解臺情,研究臺情,理解臺情,針對臺灣社會和民眾的心理特點展開宣傳工作,這樣才能達到消除誤解、增進互信、取得理解的宣傳效果。
對臺情了解最快捷的途徑就是通過入島交流或采訪的機會大量接觸島內各階層人士,傾聽他們的真實想法,了解他們的心聲。在兩岸交流大發展的背景下,現在進入島內交流、采訪、合作、學習的機會很多,對臺宣傳機構應盡力促成自己的業務骨干和年輕從業人員利用各種機會到島內實地考察臺灣社會的方方面面,努力認識臺灣,了解臺灣,取得實際體驗和感受,這將對他們今后從事對臺宣傳工作帶來極大的益處。
研究臺情必須從臺灣的歷史進程入手,通過大量的研究資料、長時間的接觸和對話,深入了解臺灣社會各階層不同心態的形成過程和歷史成因,除了汲取前輩和相關研究機構的成果外,面對面的接觸也十分重要。
在臺情研究工作中,既要開展全局性、戰略性問題的研究,又要加強前沿性、動態性問題的研究,了解臺灣基層社情民意的實際狀況,把握臺海局勢發展的趨勢,探索兩岸關系發展的規律,提出對臺宣傳工作的解決辦法。只有在充分了解臺情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展開有針對性的對臺宣傳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扎實感人。可以說,臺情研究的針對性、全面性和前瞻性,是推動對臺宣傳工作能否向高水平、深層次發展的關鍵所在。
在充分掌握臺情的基礎上,對臺宣傳工作應以戰略的眼光和長遠的預見性制訂有針對性的長期宣傳規劃。只有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達成真正促進兩岸和解的目標,只有在戰略性思維的基礎之上構建長期有效的對臺宣傳體系,才能真正起到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目的。
總結長期以來對臺宣傳工作的經驗和教訓,今后的對臺宣傳應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揚長避短,針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等諸多兩岸交流領域的實際狀況制訂系列專題性、連續性宣傳報道計劃,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創意性地推動對臺宣傳工作的全面發展。在宣傳報道中要避免被貼上“意識形態宣傳”的標簽,要充分借鑒現代傳播理念,努力增加互動傳播、特色傳播和深度傳播的比例。
在以往的對臺宣傳中,大陸媒體對臺灣商界以及政治人物、專家學者的報道較多,相對來說對島內普通民眾和基層的宣傳報道嚴重不足。從臺灣島內的地域上來看,對臺北等北部地區的報道較多,對南部地區報道相對不足。這是在今后對臺宣傳中需要努力加以轉變的。我們的對臺宣傳應更多地傾聽臺灣普通民眾的聲音,更多地向島內的基層民眾傾斜,更多地關注臺灣島內弱勢團體和相對偏僻地區民眾的需求和呼聲。
三、深化交流,全面推進兩岸媒體合作
在兩岸關系新的形勢下,兩岸媒體的交流日益頻繁,合作力度愈來愈大。目前,赴臺灣島內長期駐點采訪的大陸新聞媒體已經增加到十家,每批駐點時間最長可以達到半年,每家媒體的駐點記者人數也有大幅的增長,從過去的每家媒體兩人增加到三到五人;部分大陸駐臺媒體在島內擁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大量的新聞、娛樂節目可在島內制作完成。另據國臺辦發布的數據,截至目前,來大陸采訪的臺灣記者累計已接近兩萬人次,大陸方面已批準臺灣十多家媒體在北京、上海、福州、成都、廣州、昆明等地駐點采訪。
兩岸媒體為兩岸同胞架設了交流信息、溝通情感、消除隔閡、增進了解的橋梁。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為兩岸媒體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更精彩的主題、更豐富的內容、更生動的形式和更廣闊的天地。但也應看到,隨著兩岸關系沿著和平發展軌道不斷前進,兩岸媒體現有的交流與合作形式和渠道已不能完全滿足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要求,不能滿足兩岸民眾對媒體資訊的需求。雖然兩岸媒體機制有所不同,出發點也有所差異,但目前雙方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的愿望都很強烈。雙方的合作無論在臺灣還是在大陸都有著極為廣闊的前景。臺灣媒體在電子媒體市場、娛樂節目的創意方面都有很長的歷史和經驗,從產業經濟的角度出發,普遍經營不利的臺灣媒體也極希望通過和大陸媒體的合作打開大陸市場的廣闊天地。
媒體交流在兩岸交流中歷來處于先行位置。在兩岸關系發展的新形勢下,兩岸媒體人應當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不斷拓展兩岸媒體交流的新領域,開創兩岸媒體合作的新局面。要進一步開拓思路,破解體制、機制方面的束縛,切實加強兩岸媒體在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鞏固、發展目前臺海兩岸的良好局面,共同做大做強民族媒體產業,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中心)
(本文編輯:劉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