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摘要:本文以舉案說法的方式,提出媒體日常報道中可能出現的法律風險,并著重從現行法律規定出發,闡述媒體報道中應如何善用特許權合理規避訴訟風險。
關鍵詞:媒體報道 名譽權 合法來源 特許權
一、基本情況
原告鄭xx系北京某公司法定代表人,因涉嫌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犯罪一案于2004年6月29日被大連市公安局逮捕。后因證據不足,大連市人民檢察院撤銷了案件,并對鄭xx給予國家賠償。原告鄭xx認為中國廣播網于2004年刊載一篇以《遼寧首例損害商業信譽案嫌犯被捕》為題的報道,以其被逮捕為新聞由頭,在未調查研究、核實事實的情況下,加以不實報道,對其及公司進行了“媒體審判”。該報道顛倒是非,混淆黑白,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悖,并對原告進行了人格攻擊和侮辱,其行為嚴重損害了原告的名譽,侵害了原告的名譽權。上述內容被新浪網轉載,其相關內容網頁從2004年一直保存至今,歷時7年之久,給原告聲譽造成的損失無法估計,致使原告經營的北京某公司蒙受了六千萬元的經濟損失。原告鄭xx聲稱中國廣播網的報道侵犯其名譽權,于2011年5月向北京市東城區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法院判決中國廣播網構成名譽侵權。
2011年5月25日,法院回復:鄭xx訴中國廣播網名譽侵權案,原告已撤訴。而某法制報社于2004年以《“教授發明家”行惡終落網,“遼寧第一案”警示不法競爭》為題報道了同一案件,經法院兩審后,終審判決某法制報社構成名譽侵權。
二、案件評析
評析這兩個相同訴訟爭議不同訴訟結果的案件,可以看出,中央電臺之所以能贏得主動,關鍵就在于合理運用了特許權。中央電臺對上述案件主要事實部分進行了核實:本案原告鄭xx系北京某公司法定代表人,因涉嫌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犯罪一案于2004年6月29日被大連市公安局逮捕。后因證據不足,撤銷了案件。獲知上述事實后,中央電臺采取的第一項應對策略是及時刪除原報道。且中國廣播網的原報道基本客觀真實,只是國家機關對原行為做出了變更(即公安機關已于2006年撤銷了追究鄭xx刑事責任的立案,鄭xx也已因被錯誤羈押50多天而獲得國家賠償)。中國廣播網沒有及時獲知并對新的案件事實做出報道,于是采取了第二項應對策略:及時做出更正報道。由于本案被告方在開庭前履行了媒體的法定義務,為應對訴訟創造了有利條件,促使原告主動撤訴。
而某法制報社的報道中卻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詞,如“‘教授發明家、‘盜版竟理直氣壯打‘原版”,“違法競爭,手段卑劣,假的竟把真的搞垮了”,“十二年惡意侵權有增無減,逐步升級,最終害人害已”,“終落法網、瘋狂拒捕,更顯‘教授發明家卑劣原形”①等,不僅沒有客觀依據,而且嚴重影響了公眾的判斷力,甚至可能形成“媒體審判”。既然公權力機構對案件尚未定性,那么鄭xx僅是損害商業信譽案的嫌疑人,某法制報社的做法就有失嚴謹,這是導致其敗訴的重要原因。
三、帶給我們的啟示
1.媒體應在報道中交待消息的合法來源
正如鄭xx訴某法制報社二審判決書中指出的那樣:“……涉案文章雖然登載于撤案之前,但該文章部分內容沒有事實依據,且某法制報社未能提供涉案文章的具體出處……”司法實踐中,界定新聞報道是否失實,應當以其所報道的內容是否有合法的消息來源為依據。因此,交待消息的合法來源顯得非常必要。
有合法、權威消息來源的新聞報道更容易得到人們的關注與信任,有利于樹立媒體的公信力。交待消息來源,更能體現媒體尊重消息源,有助于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這樣,如果新聞失實或產生侵權責任時,有可能多一個共同責任人,甚至由于新聞材料的提供者的權威性,有關當事人有可能不選擇以記者或媒體作為被告,從而放棄訴訟。而媒體可以依有合法、權威的消息來源為主張,最終減輕或免除侵權責任。
在我國法律與司法實踐中,新聞媒體在面臨侵害名譽權糾紛時,其中一個抗辯理由是:內容真實。證明傳播內容是否真實一般應對消息來源進行交待。依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新聞單位對于新聞消息負有核實的責任。如果媒體對消息源失之考察,那么就有可能與消息源提供者構成新聞侵權的共同被告;反之,則可化解法律風險。
2.媒體不能超越法律規定對案件進行定性
新聞媒體雖然有輿論監督的職責,但新聞報道應當客觀真實,不能虛假片面、“添油加醋”,帶有個人主觀傾向。某法制報社作為新聞媒體報道正在審理的案件時,超越法律規定對案件進行定性,不僅會影響司法的獨立與公正,也損害了當事人獲得公平審判的權利。司法獨立是國際上公認的基本法律原則。司法獨立的目的是保障每個人獲得公開而公正審判的基本人權,這包括民事權利和刑事權利。②在我國,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依我國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也就是說,確定一個人犯罪與否必須經法院判決。而媒體如果在案件未經法院審判或尚未定性前,對案件事先定性,就會形成“媒體審判”,往往表現為:報道中多采用單方的、片面的、夸大甚至失實或使用法律所禁的其他內容,引起公眾對所涉案件的人產生不好的評價。由于媒體對案件進行傾向性傳播,有意無意壓制其他相反意見,無視被告人的相關權利,其結果是形成一種足以影響法庭判斷的輿論環境,從而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判決的公正性,損害被告人的權利,可能導致錯判、誤判。其負面的社會后果是:使公眾對于司法的公正產生懷疑,認為媒體比司法更管用。而司法機關作為國家機關,必須接受人民的監督,這種監督就包括新聞輿論監督。司法與媒體應當各司其職,輿論監督固然是新聞媒體的職責,媒體在行使這一職責時,應當客觀公正,遵守法律,秉持職業道德,而不是通過“添油加醋”的方式去找噱頭,影響公眾的判斷及公權力機關對案件、涉案人員的定性,甚至影響法院的公正審判。
新聞從業人員應當樹立正確的新聞觀和法治觀,在報道此類涉案題材時秉持客觀、公正的原則。在處理此類報道稿件時,應力求嚴謹。把握不準時,可以請具有相關法律背景的人士或媒體內部的法律部門對報道的內容、措詞等方面可能產生歧義的部分進行法律風險評估,消除存在的隱患,以最大限度保護媒體的權利。
3.合理運用媒體“特許權”
英美誹謗法用特許權(privilege)來保護新聞媒介的合法權利。特許權是指為了保護公共利益和個人合法權益,發表誹謗性言論可不受誹謗指控或不承擔誹謗責任。新聞媒介享有的特許權主要是指,報道官方的、公共團體的或其他公共會議提供的材料,不承擔誹謗責任,但這種特許權是有條件的,就是:一、與公共利益有關;二、公正、準確;三、不具有惡意,所以稱為有限特許權。在英美法系,特許權是新聞媒介對誹謗指控的重要控辯理由,與真實、公正評論并稱為新聞傳播活動的三大保障。新聞報道的特許權實質上是給新聞媒介的核實留出一個空間:通常的新聞報道要求新聞與客觀事實相符,而屬于特許權保護范圍的新聞報道只要求與新聞源(官方、公共團體等)提供的材料相符。③
特許權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絕對的特許權,另一類是有限特許權。依我國《憲法》第75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種會議上的發言和表決,不受法律追究?!边@是一種免受誹謗指控的特許權,其目的是消除人大代表因害怕承擔政治、法律責任而真實的表達、反映人民的意志。④這是一種絕對的特權。在我國,新聞媒體作為信息的發布者,享有的是相對特許權。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明確規定了大眾傳播機構報道國家機關行為的“特許權”,也是目前我國媒體唯一的“特許權”:“新聞單位根據國家機關依職權制作的公開的文書和實施的公開的職權行為所作的報道,其報道是客觀準確的,不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其報道失實,或者前述文書和職權行為已公開糾正而拒絕更正報道,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边@些條件可歸納為四條:第一,新聞單位報道所依的文書及國家機關的行為必須是“依職權”的,也就是說對出自個人的、非依法定程序而產生的文書和行為的報道均不受特許權保護。第二,新聞單位所報道的國家機關的文書和行為必須是“公開”的,因此對內部的文書和行為的報道不受特許權保護。第三,報道內容要“客觀準確”,因此新聞單位添油加醋的部分不受特許權保護。第四,國家機關的文書和行為已公開糾正,新聞單位負有更正報道之義務,因此對國家機關的文書和行為報道失實,或者拒絕更正報道的不僅不受特許權保護,而且要承擔侵權責任。⑤
鄭xx案就是因媒體善于運用“特許權”制度或不懂得運用“特許權”制度所產生的不同訴訟結果。中央電臺由于更正報道為原告鄭xx澄清了事實,挽回了名譽損失,訴訟的目的已經實現,因此其主動撤回起訴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使雙方因此脫離了訴訟之累。而某法制報社早在一審中便已知悉公權力機關對原行為做出了變更,卻不及時做出更正報道,一直拖到二審,喪失了主動依法了結訴訟糾紛的機會,最終以終審判決敗訴的方式結案。
從上述兩起案件的訴訟結果來看,對不實報道進行更正,是新聞媒體的一項法定義務,也是認定為免除被告侵權責任的抗辯事由。在我國,更正分為兩種情況:第一,對報道的事實未盡審查義務,導致報道失實,造成新聞侵權的后果,新聞媒體應當承擔相應的更正義務。第二,新聞媒體的報道行為本身依法不構成侵權,但由于報道行為造成侵權后果,而產生更正的義務。鄭xx案的情況就是屬于后者。具體來說,如果被告的涉訴報道符合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的規定,即“根據國家機關依職權制作的公開的文書和實施的公開的職權行為所作的客觀準確的報道”,那在“前述文書和職權行為已公開糾正”的情況下,被告只有“拒絕更正報道”,才可能構成侵權;只要被告“已經做出了更正報道”,就不可能構成侵權,不管該更正報道是被告主動履行的,還是應原告的要求被動做出的更正行為。新聞媒體內部應加強法律意識,在廣大編輯記者隊伍里普及有關法律知識,提高媒體從業人員法律素養,做到學法、知法、懂法,只有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充分行使權利,才能使媒體可能面臨法律風險降至最低,而使其利益最大化。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法律事務處)
(本文編輯:寧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