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輝

中國最具“狼性”的基金經理彭旭即將離開中郵基金,告別公募基金業!
2月底的一則消息,讓基金業不少人扼腕嘆息。
或許,彭旭累了。
他管理中郵核心優選基金,曾經創造了一個個傳奇:2007年以191.47%收益率勇奪亞軍,創造中國基金業史上第二高年收益。中郵基金的規模不到一年時間,就從40多億元擴張到850億元。
禍兮,福之所倚。之后,中郵基金在熊市虧損嚴重,盡管彭旭帶領他的同事們做出了種種努力,但中郵基金的業績依然一落千丈。
業績奇跡:中郵矚目的2007
在2007年那一輪轟轟烈烈的大牛市中,彭旭一戰成名。
當年,股市沖上了6200點的高位。基金的收益率也讓不少人垂涎:154只開放式基金年收益翻番,前3名基金的收益率甚至超過或接近2倍。
中郵基金,正是在這一年強勢崛起。中郵基金公司成立于2006年,那時候旗下還只有一只產品。
從2007年4月底開始,不到1歲的中郵核心優選基金開始謀劃,如何超過當時就已經聞名遐邇的王亞偉管理的華夏大盤基金,成為收益冠軍。
這只基金確實讓人側目。它在彭旭的管理下橫空出世,2007年一度力壓華夏大盤精選,奪走華夏大盤保持了10個月的業績冠軍寶座。不過,這個時間很短暫。進入11月份,中郵核心優選無奈的被華夏大盤甩開,但是依然在最后時刻,打贏博時主題行業,成為年度亞軍。
最終,華夏大盤精選以226.24%的收益率奪得第一,中郵核心優選以191.47%奪得第二,博時主題行業以189.93%排名第三。
發展奇跡:一年規模從40億到850億
在年收益普遍翻番的刺激下,大量不知道基金為何物的投資者,成為基金持有人。基金業“大躍進”,資金管理的資產規模從2006年底的不到9000億元,狂增至3.32萬億元。2006年末,基金投資者戶數歷史性的超越1000萬戶,而到了2007年末,基金投資者戶數已經超過1億戶,預計涉及中國四分之一的家庭。
在這種背景下,華夏大盤精選長期封閉,中郵核心優選成為2007年能買到的“最好”的基金。
隨著令人瘋狂的業績誕生,加上毫不吝嗇的大規模分紅,中郵核心優選滾滾而來的不只是美譽,還有投資人對它的瘋狂追捧。在2007一季度結束時,中郵核心優選期末基金資產凈值僅僅40億元;上半年結束后,基金凈值達到了162.6億元;第三季度突然猛增到378億元。
2007年8月,中郵旗下第二只基金中郵核心成長成立,照樣由彭旭擔任基金經理。此前的輝煌業績加上投資者認購踴躍,基金開募首日,即超過了募集規模上限150億元。一個月后打開申贖,短短4天內,規模又增長了251億份。到三季度末,中郵基金管理的資產總額超過850億元。
從成立時的20億元規模到一年時間達到850億元規模,中郵基金創造了基金業的一個奇跡。直到今日,“中郵模式”依然是基金業內討論和學習的對象。
悲催熊市:虧損后遭強烈質疑
規模上一夜吃成“大胖子”,彭旭和中郵基金的噩夢由此開始。
由于2008年市場急速下跌,中郵基金的規模又急速增長幾十倍,作為中郵基金投資上的靈魂人物,彭旭的拿手好戲“高倉位、高換手率”,已經難以繼續所向披靡。
2008年,股市最低跌到1664.93點。中郵旗下兩只股票型基金凈值跌幅均在60%以上,在同類型的基金中,均位于墊底的位置。
中郵基金激進的風格,開始遭到強烈懷疑。因為很多投資人都是在2007年下半年買的中郵兩只基金,大跌之下,損失慘重。
不過,在2009年,中郵基金迎來大翻身,中郵核心優選取得105.09%的收益率,排名前十。這再次給不少投資人以希望:中郵基金就是激進的風格,跌的時候雖然跌最多,但是漲時總跑在最前邊,這也是一種基金風格。
不過,事實給了中郵基金當頭一棍:2010年和2011年,中郵基金出現大幅虧損,排名落后。
即便進入2012年之后,市場快速上漲,但是中郵旗下幾只基金的表現也沒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樣,跑在最前邊。
投資者的懷疑也更強烈了:中郵基金雖然被認為是“賭性”很強的基金公司,但它的投資能力是不是已經開始下滑?已經不適應市場的環境?
業績不理想,基民用腳投票。截至2011年底,中郵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已經從2007年850億元的高峰縮減到251.45億元。
彭旭離開:中郵路在何方?
其實,旗下基金業績不佳,中郵基金內部也是壓力巨大,并且努力作出“拯救行動”,旗下產品長期封閉。
在封閉了一年多之后,為了減少投資者損失,2009年3月,中郵基金針對既有客戶,放開3天時間申購。從現實看,中郵優選自那次放開申購后,當年收益確實幫基民攤低了成本。
彭旭在2008年接受《投資與理財》記者采訪時,針對業績不好的問題,除了表示對投資人的歉意,同時表示自己也很著急:“業績不好,我們也著急,也在努力想辦法。只能到行情好的時候,幫投資人多賺點錢回來。”
業內盛傳,曾經的彭旭因為投資風格過于激進,常被證監會“打招呼”,幾度有其辭職的消息傳出。但是追隨者表示“如果彭旭辭職,我們就贖回”,因此,他在2008年被留任中郵基金投資總監。
一位與彭旭熟識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彭旭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他投資的風格就是“猛殺猛打”,但是中郵基金的規模變得很大之后,他的很多優勢無法發揮。“不能替老百姓掙錢,讓他很痛苦。”
彭旭即將離去,讓不少業內人士扼腕嘆息。北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基金經理說,彭旭是一個值得人尊重的對手。盡管他這幾年業績不理想,但是他曾經創造過輝煌,有自己的想法,一直按照自己的風格在做投資。“離開中郵基金,意味著彭旭告別曾經創造的中郵奇跡,也意味著他已經失望,放棄了延續中郵基金業績奇跡的種種努力。”
一個風格鮮明的投資總監走了,中郵基金是從此失去特點,還是浴火重生?對于這兩年飽受虧損折磨的中郵基金持有人來說,也許希望多于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