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樹芹 李潔
該文針對電子商務企業涉足快遞業以及快遞企業涉足電子商務業的現象,從經濟學和業界經營的角度進行了分析,指出業務轉型的優弊端,最后提出在新技術背景下,兩類企業的走聯盟之路,深化改革,共同發展等的措施,為相關企業今后的發展有一定的理論借鑒意義。
電子商務;快遞;業務轉型;快遞智能化;物聯網
【作者簡介】翟樹芹(1976—)講師、經濟師,企業管理碩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國際貨運與報關等。
2008年凡客誠品自建“如風達”快遞公司,2009年京東商城自建“海圓邁”快遞公司。2011年,好樂買的自建物流。2012年6月1日順豐速運旗下以高端食品為主線的“順豐優選”正式上線。2012年7月28申通快遞的“愛買網超”正式上線。電子商務和快遞企業的跨界擴大業務,各自進入不同的領域現象越來越多。究其原因是電子商務的增長速度遠遠大于快遞的增長速度,利潤水平也高于快遞,這對于薄利的快遞來說無疑是比較大的誘惑;而電子商務運營過程中因快遞原因所導致的延期、貨損、貨差等等,使電子商務自建物流體系來為自己服務,以免受制于人。
1.電子商務與快遞的關系
電子商務的含義。電子商務是借助電子和技術及網絡實現商業活動的模式,具體包括B-C和B-B之間,電子交易市場、電子貨幣交換、供應鏈管理、網絡營銷、電子數據交換、在線業務處理平臺、存貨管理及自動數據收集系統。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商務的功能朝著便利化、個性化、智能化發展,每年以300%的速度發展,而電子商務中網購的業務增長量逐年迅速提高,其中每年首次使用網絡進行購物的網民都以億為單位的數量增加。
快遞的含義。根據《郵政法》的定義:“快遞,是指在承諾的時限內快速完成的寄遞活動。”快遞也稱速遞,是借助交通和信息和網絡技術等工具,將寄件人的快件、信件或者包裹進行限時、高速送遞的過程,是勞動密集型行業??爝f業是一個朝陽產業,市場潛力大,增長速度快,與國外比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據國家郵政局公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年度數據顯示,2011年市場交易規模達6萬億元,網絡零售超過8000億元,其中約有70%的網購需要快遞來完成,2011年中國快遞業完成業務量36.7億件,年均增長57%。規模以上快遞企業最高日處理量突破1800萬件,進入世界第三位。
電子商務和快遞的關系。電子商務大部分主要依靠快遞來最終實現商品或服務所有權的轉移,電子商務的發展推動了快遞企業的迅猛發展。電子商務優勢的最大體現,依賴于快遞的運營能力,但是電子商務的發展遠遠快于快遞的發展速度,快遞是其最大的瓶頸,兩者是網購的雙翼,縮短兩者發展速度上的差異,才能使網購健康順利發展,為人們帶來更大的便利。
2.電子商務和快遞業務轉型理論分析
經濟學分析。社會分工理論: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異,那是起因于人類獨有的交換與易貨傾向,交換及易貨系屬私利行為,其利益決定于分工,假定個人樂于專業化及提高生產力,經由剩余產品之交換行為,促使個人增加財富,此等過程將擴大社會生產,促進社會繁榮,并達私利與公益之調和?!?/p>
電子商務和快遞業分屬于不同的行業,每個行業應當致力于自身行業的專業化水平,不斷的提高本行業的能力,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
比較優勢理論: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的差別。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
該理論運用在同一國家內不同行業的發展也是相同,電子商務行業與快遞企業相比,在電子商務領域比如網絡營銷、市場策劃等具有相對優勢,快遞則在配送倉儲這塊有相對優勢,相比較而言,各自應該發揮各自的優勢,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來發展。
業界觀點。業內有人反對電子商務企業自建物流,認為容易給電商和快遞企業造成混亂。且呼吁國家郵政和快遞協會能出臺相關規定,禁止電商進入物流行業。
順豐速遞副總裁李東起認為:“無論是便利店、網店以及順豐寶第三方支付,順豐的多元化跨界都是圍繞快遞來延伸的,其實目的就是要為快遞主業拓展服務空間。”
中國快遞網首席顧問徐勇認為:“物流和電商的交叉滲透是目前商業環境不成熟造成的,第三方物流成長速度遠遠落后于電商發展速度,短期內能力、運力、服務質量無法達到電商的需求。另一方面,物流倉儲又可以為電商增值?!?/p>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莫岱青認為:“快遞目前是電商的軟肋,物流的服務質量高低可能成為未來電商的終極戰場。而多元化投資,可以提升用戶的體驗?!?/p>
總之,企業經營應自足企業優勢資源,進行內部深化升級,發揮本企業的專長,而不是以大而全,缺什么建什么的觀點來擴大業務,這無疑與物流業務外包之路是相悖的,不利于資源的優化整合,不利于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反而是一種重復建設。從社會發展來看,專業化的分工是大趨勢,電子商務和快遞應整合自身的資源,在理念和體系方面進行相互融合。
3.新形勢下電子商務與快遞發展的措施
現在已經進入物聯網的時代,物聯網被稱為生產力的一大變革。物聯網是一個動態的網絡基礎設施,其中物理的和虛擬的物具有身份標識、物理屬性、虛擬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與信息網絡無縫整合,實質還仍然是一個互聯網。物聯網通過RFID技術、傳感技術、GPS、GIS等技術通過泛在網絡進行信息的傳遞,利用云計算進行龐大的數據分析、計算和處理,從而實現對物的高效管理。
目前,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投入巨資深入研究物聯網,并把物聯網發展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物聯網的用途廣泛,可用于公共安全、醫療方面老人護理、平安家居、工業檢測、政府工作、智慧交通以及智能物流等社會各個領域。其中物流產業不僅是我國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一,也是物聯網的重要應用領域。而物聯網技術又是十二五規劃中重點發展的技術。
電子商務和快遞業可以利用這個背景來進行業內改革,提升競爭力。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
聯盟合作之路。電子商務與快遞業合作,電子商務可以與多家快遞公司,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信息共享,這樣快遞公司可以根據營運能力,提前做好應對策略,避免快遞運力不足現象產生。
快遞智能化,提高服務水平。硬件方面:快遞企業可以通過先進技術及設備的使用,根據業務量情況來擴大自動分揀的區域,這樣一則提高效率,二則降低分揀錯誤率;在運力工具方面增加投入,合理調度提高周轉率。
軟件方面:利用物聯網的一些技術實現全程可視化管理,這樣責任到人,提高每位員工的責任感;加強專業培訓,特別是驗視環節相關知識的培訓;鼓勵內部員工的創新創意意識,收集提高效率的業務流程再造的建議,并邀請專家進行可行性的分析評價,應用于實際操作中;實現標準化,包括標準化的包裝、標準化的運輸工具、標準化的裝卸作業、標準化的單據等實現業務操作的標準化,目的是通過標準化來降低破損率、延誤率、丟失率。
4.展望
電子商務業和快遞業跨界擴大業務越演越烈,雖然從社會分工和相對優勢的角度來看,弊大于利,雙方進入不同的領域會是一個挑戰也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最后的結果到底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1]徐勇.民營快遞管理實務.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
[2]李虹.物聯網.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
[3]國家郵政局.2011年快遞市場報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