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興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事故后,人們對高風險技術,尤其是核電技術有了深深的懷疑。盡管德國表示今后要逐步廢止核電技術,但世界各國對核電的研發和使用仍方興未艾。
2月7日,一份《關于請求停止江西彭澤核電廠項目建設的報告》的文件在微博上引發熱議,該《報告》的發文單位為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人民政府。《報告》直指江西彭澤核電廠項目在建設前期以及項目建成后存在的各種問題或隱患。
其中有兩個重要問題。一是彭澤核電廠項目所在地半徑10公里人口密集,在20萬以上,二是核電廠所處的江西九江位于“九江一靖安”斷裂帶上,地震較為活躍。
生活在高風險技術時代
高風險技術是指容易出現危及人類、生物和環境的技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核電站,其他還有可以引起嚴重污染的化工(技術)企業,如化學毒品企業和重金屬冶煉企業等。這些技術在造福于人類時,也可能危及人類。核電站的風險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后得到體現。化學毒品企業造成的風險以1984年12月3日印度中部的博帕爾事件為代表。當時,該市北郊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印度公司的農藥廠發生特大事故,造成2萬多人死亡,5萬多人受到傷害,20多萬人受到波及。而重金屬危害以20世紀初日本鎘污染造成的“痛痛病”為代表,該病持續幾十年,導致20多人死亡,數十萬人受到影響。
今天,核電站遍布世界各地,總共有428座,中國有11座。如果以核電站方圓30公里為禁區來計算,目前全球約有9000萬人生活在有潛在核風險的區域內,中國、德國和巴基斯坦有超過900萬人面對核風險,印度、中國臺灣和法國則有500~600萬人面臨核風險。如果禁區擴大至核電站方圓75公里,則全球有多達5億人生活在核威脅下,其中以美國受威脅人口最多,超過1.1億人。中國有多達7300萬人受到威脅,印度有5700萬人,德國與日本則分別有3900萬人和3300萬人居住在核風險區內。
最令人擔憂的是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核電站,雖然這只是一個規模很小的核電站,所生產的電力只有125兆瓦,可是方圓30公里卻住著超過800萬人。中國臺灣的國圣核電站和金山核電站分別能夠生產1933和1208兆瓦的電力,但這兩個核電站方圓30公里地區的人口相對于卡拉奇核電站較少,各有500多萬人。以核電站方圓75公里禁區來看,受核威脅人口最多的要數中國廣東核電站與嶺澳核電站,這兩座核電站分別有超過2800萬人居住在“危險區”。
然而,要對核電站周邊范圍的潛在風險進行客觀評估幾乎是不可能的,核電站周圍的人口集中程度也不能作為危險的唯一測評因素。這是因為每個核設施都具有獨特的風險因素,包括地震風險、維修的質量、監督疏忽和設施內輻射性物質的數量等。
如何與高風險技術共存
由于核電被視為是清潔能源,因而現代社會不可能完全與核電站分手。同樣,由于能滿足人們的多種需求,高風險的化工企業等也不可能完全關閉,因此,人類必須與高風險技術共存。
美國耶魯大學的組織社會學家查爾斯-佩羅認為,既然是高風險技術,就意味著會出事故。而一些事故并非人們以前所估計的那樣可能只是百年一遇,或千年一遇,因為高技術復雜系統出事故的概率會比人們原先估計的要高得多,而且設計來保障安全的措施自身也會出故障。
例如,早在1984年佩羅出版《高風險技術與“正常事故”》一書時,只發生過美國三哩島核電站事故(1979年)。但是當時佩羅預言,也許10年內還會出現核電站或其他高技術事故。果不其然,1986年4月26日就發生了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的發生更是對佩羅觀點的驗證。日本人建造福島核電站之初,也信誓旦旦地稱,核電站能抗百年一遇的地震。然而,自然卻像一匹桀驁不馴的野馬,它不會輕易聽從人的意志并就范于人。盡管日本修建核電站根據以往的經驗能抗8級地震,但是2011年3月11日卻發生了500年不遇的9級地震,同時還引發了千年不遇的特大海嘯,從而導致對核電站的供電停止,使冷卻系統(這就是設計出來保證核電站安全的技術)失去功能,結果核燃料持續燃燒升溫,造成核反應堆爆炸和核泄漏。
所以,如果人類需要從事高風險技術并從中獲利,就需要學會與高風險技術系統共存。其中一個關鍵點是,認同一個生活和經濟學觀點: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這樣就能分散風險。對此,需要對高風險技術進行分散化、多元化和建設后備設施的防災準備。
中國的《核電廠環境輻射防護規定》(GB6249-86),對核電站的選址、建設期間環境影響、運行期間的污染(主要是核輻射的影響)防治措施、環境監測系統的配置、核電站的三廢處理系統(廢液處理系統,固體廢物處理系統和廢氣處理系統)的建立和運行、核電站的縱深防御機制、核電站(廠)址周圍的人口、交通、通訊等分布情況等都提出了要求,其中在選擇核電站地址上有人口密度的規定。
核電站周圍應設置非居住區和規劃限制區,非居住區的半徑不小于500米;規劃限制區的半徑一般不小于5公里,規劃限制區內必須限制人口的機械增長,核電站應盡量建在人口密度相對較低、地區平均人口密度相對較小的地點,核電站距10萬人口的城鎮和距100萬人口以上大城市,應分別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站(廠)址半徑5公里規劃限制區內有1萬人以上的鄉鎮,半徑10公里范圍內有10萬人以上的城鎮等,都不宜建造核電站(廠)。
另一方面,既然人類與高風險技術打交道出現事故是難以避免的,而且出事故也算是正常的,那么,在出事故之前有什么防范措施,以及出了事故該如何把災難減到最輕,也是今天設計和建造核電站需要考慮的,并且要把這種考慮寫進設計中并進行事先演練。例如,在彭澤或其他地方建造核電廠,要有出現核事故后如何減少核輻射的專門方法和切實可行的措施,而不是像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事故之后出現手足無措的局面。
【責任編輯】張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