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錄起 劉偉峰
生態園林在城市建設中已凸顯出對城市的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長期以來,園林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了一系列環境問題。文章在分析我國一些園林城市建設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必要性和發展方向,闡明生態園林建設的重要作用,對在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中怎樣才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進行闡述。
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1.生態園林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近幾十年來,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引起了一系列的問題,生態園林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化的進程中的生態問題。城市是什么,城市是以非農產業和非農人口集聚為主要的居民點。城市的形成是與產業和人口聯系在一起的,產業和人口的聚集形成了城市。城市不僅是產業的中心,更是生活、消費、休閑的中心。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志。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和趨勢。
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不斷形成成為必然。然而,城市化的進程也使人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化。主要表現在:城市人口急速膨脹,居民的基本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戶外體育休閑空間極度缺乏,廣大勞動者的身心再生過程不能滿足。土地資源極度緊張,因此通過大幅擴大綠地面積來改善環境的途徑較難實現。通過郊區化來改善居民環境的道路在中國難以行得通。自然資源有限,生物多樣性保護迫在眉睫,整體自然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歐美文化侵入,鄉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生態園林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應當建設怎樣的城市,“我們的城市應當是為人設計和建設的,實際上是一個放大的家園,服務設施應有,青山綠水溫馨舒適,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我們建設的應當是一個適宜人居的城市、一個生態的城市、一個綠色的城市、同時還應該是一個健康的可持續的城市。黨的十七大鮮明地提出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園林綠化作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在改善城市環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設生態園林城市這將對提升城市品味和形象,發展和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2.建設景觀生態的現代生態園林城市
從人類古老的祭奠神靈之類活動起,便有了遠古的園林,近代園林經歷了由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后工業時代三個階段。農業時代的園林服務的對象以皇權貴族為代表,造園是造美的風景;工業時代園林以大工業的發展使社會產生巨變為背景,園林開始以公園綠地系統為創作對象,服務對象為工業階級為主體的廣大城市居民,講求以人為中心的再生論;后工業時代是社會進入到信息與生物技術革命及國際化時代,工業化和城市化高速發展,公園綠地已不足以改善城市環境,自然的生態過程受到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消失、人類自身的生存和延續受到威脅,園林專業的服務對象不再限于某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生存和延續,研究的對象擴展到大地綜合體和協調不同空間尺度上的文化圈與生物圈之間的關系。從園林的發展我們看到,今天的園林不再是簡單的種花種草、布置園路,現代意義上的園林,因工業化對自然和人類身心的雙重破壞而興起,以協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為己任。與以往的造園相比,最根本區別在于,現代園林的主要創作對象是人類的家,即整體人類生態系統;其服務對象是人類和其他物種;強調人類發展和資源及環境的可持續性。
經歷了近、現代曲折的社會發展,我們的思想變得開始落伍,城市如此,園林也如此,當改革開放的大門開啟后,設計師們急切的走出了國門,去西方求取改善城市面貌的“真經”。當他們回來后的幾年中,我們城市面貌確實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超大廣場、景觀大道、模紋花壇、大草坪、豪華鋪裝等景觀一夜間在大江南北傳播開,于是,城市原有的城市面貌被徹底改變,我們在用西方曾經走過的而歷史證明,西方人已經摒棄了的具有紀念性但缺少永恒價值的城市景觀城市美化運動裝點著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園林開始追求“檔次”,所謂的“檔次”就是宏大的氣派與豪華考究,而不考慮本身經濟與社會效益,同時,園林在天天大談“以人為本”的同時在很多地方不再關心人性,我們把建成后的形象當作追求的最大目標,人們常常忽略他的功能卻樂道于他的形式美,我們的園林設計重榜樣而不重創新,“創新”僅僅是與眾不同的形式,而對理解場所精神并綜合協調各種因素卻漠然處之,我們熱衷于“模紋花壇”,熱衷于把公園當花園建,熱衷于把自然地當作公園作,熱衷于“詩情畫意”,熱衷于奇石、大樹,熱衷于所謂的歐陸風格、法式、意式、英式風情等等,我們討厭野草,我們是盡可能地讓他變得跟農村不一樣。我們喜歡看到高樓大廈,我們逃避自然。
建設現代大城市,需要能夠承擔起設計和協調人與生態關系的重任,再造安全、健康的城市環境生態景觀的園林。
克服小農思想,樹立大國民、大社會意識。中國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城市社會,人們向往的是高樓大廈,是宏偉壯觀的視覺美。我們城市的新建公園、綠地從設計到管理,都充斥了農業時代小農園林的手段與方法。或是大量的花壇布置,人工整形修剪,除草施肥,引種異地觀賞植物,或是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構筑“詩情畫意”,而把"公園"的主要的本質功能忘卻,更談不上把公園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棲息地和維護自然生態過程的跳板。這些對于解決中國城市緊迫的環境問題,無異于南轅北轍。中國目前正處在一個空前的城市化進程中,現代園林必須面對重大的現實問題,我們的園林必須放下小農園林思想包袱,走向更廣闊的空間,以成為維護自然生態過程、協調人與自然關系、改變整體人類生態系統為己任。
理解人、理解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尊重人、尊重人類文化。西蒙茲在他的《景觀設計學》中提到:理解人類自身,理解特定景觀服務對象的多重需求和體驗要求,是景觀規劃設計的基礎。景觀設計中對諸要素的綜合考慮必須放在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做為園林的建設,首先應該從普通使用者的角度,理解他們的需求和感受,同時符合當地的自然過程和文化,體現理解人、理解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尊重人、尊重人類文化的精神。而在一些人眼中園林不是考慮平民的生活和生態環境的需求,而是搞一些大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切實的、宜人的但不能立竿見影的、看不見的就被忽視,大廣場、精致花壇、亭臺樓閣等既沒有時代需要也沒有歷史和生活含義的農業時代小農式的空洞模仿卻大為盛行。
樹立科學的時代審美情趣和價值觀。中國當下流行的景觀審美,一是中國古典主義——以自然中的與水土保持和生態系統息息相關的“奇石”和大樹為主要元素的造景方式,意味著對自然的掠奪;二是西方古典主義——以精致的工藝見長,布置修剪整齊的花木、動態的噴泉,鋪砌光亮、奢華的大理石庭院,耗費著巨大的維護成本和資源,極盡繁瑣與奢華,這都意味著對可持續發展的對抗。
而我們這個時代需求的審美趣味應以生態為基礎,兼顧一切事物的審美趣味,而非視覺的美艷。美來自于平衡與和諧,時代呼吁鄉土之美、野草之美,甚至于廖荒之美和遺產的銹蝕之美。概括一下,即可持續之美亦或倫理化之美。
學科的融合與互補。風景園林學是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來為人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的環境的科學和藝術。目前從事這一職業的大多畢業于林業院校的園林系(偏重綠化)、城建院校的風景園林專業(偏重建筑、規劃)、藝術院校的環境藝術專業(偏重小品、造型)等,從目前風景園林涉及的范圍來看,應該是上述三種專業的綜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同時對心理學、社會學、哲學、宗教、美學等人文學科的研究和領悟潛在地影響著其規劃設計作品的品質。因此,現代園林應當做好各學科的融合與互補,才能設計、建設符合時代和人類需求的城市園林生態景觀。
3.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生態園林
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是于1980年由自然保護國際聯盟(IUCN)首次提出。其后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廣泛接受并使用。可持續發展是“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需要的發展”。如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正逐漸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
現代園林是社會進入到信息與生物技術革命及國際化時代,工業化和城市化高速發展,公園綠地已不足以改善城市環境,自然的生態過程受到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消失、人類自身的生存和延續受到威脅,現代園林的服務對象不再限于某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生存和延續,研究的對象擴展到大地綜合體和協調不同空間尺度上的文化圈與生物圈之間的關系。今天的園林不再是簡單的種花種草、布置園路,而是以協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為己任。與以往的造園相比,最根本區別在于,現代園林的主要創作對象是人類的家,即整體人類生態系統;其服務對象是人類和其他物種;強調人類發展和資源及環境的可持續性。
近年來,建設部大力倡導建設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地,也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財政撥款、選擇對周圍生態環境最少干擾的綠化模式”(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2006)。廣義的講,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地就是生態化的城市綠地,也是可持續的綠地。節約型城市園林無疑是現代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口占世界的21%,卻只擁有世界上7%的耕地和水;全國600多座城市中,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而且被污染的城市河流比比皆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城市園林設計應重建人與自然和諧的重任,而不再沉迷于那些虛偽的精致。而面對這樣的重任,園林必須走向廣闊、真實而尋常的土地,汲取古人在土地上生存的技術和藝術,堅持可持續發展和節約型城市園林之路。
有兩種不同的景觀:一種是樸素、真實的,飽含了辛勤的勞動,繁榮至今;另一種則是宏偉的、壯麗的,如海市蜃樓一般,但卻都已成為廢墟,比如古羅馬的城市、瑪雅的城市,還有中國被焚毀的圓明園。
一段時期以來,我們的城市景觀設計都沉緬于所謂高尚文明的浮華裝飾、紀念碑式的建筑以及“人間天堂”般的花園造景之中。無可否認,這是繼續建造腐朽,而不是為了生存。其實,對城市進行精心打扮的行為,如當前城市建設中斥巨資來擺花、建規模超常的廣場等,是最不生態的做法、是城市文明不成熟的表現,因為斥巨資建的花壇、修的廣場等不能自我照料、自我生息繁衍。長期而言,城市會因精致裝扮型的景觀設施而背上沉重的包袱。
建設現代城市,需要能夠承擔起設計和協調人與生態關系的重任,再造可持續的、節約健康的城市環境生態景觀的園林。
設計結合自然。麥克哈格是第一個把生態學用在城市設計上的園林設計師。他的設計只有兩個目的:生存與成功,也就是健康的城市環境。這需要每個生態系統去找其最適合自己的環境,然后改變自己和改變環境去增加適合程度。適合的意思是:“花最少的氣力去適應。”這也是他的設計手段。
麥克哈格認為,大多數的規劃技術都是用來征服自然的,然而,自然是各種因素平衡的結果,因此,自然環境的破壞將對生態體系造成干擾。他認為設計應該與自然相結合而不是與自然相對抗。麥克哈格認為:美是建立于人與自然環境長期的交往而產生的復雜和豐富的反應之上的。
只有結合自然的才可能建設具有可持續的、節約健康的城市園林。
體現鄉土與尋常,建設真實的園林景觀。從中國的第一個皇家園林和第一個文人園林開始,鄉土便遭到了上層文化的忽略。席卷今日中國的“城市化妝運動”步履了美國和歐洲“城市美化運動”的后塵,但其實也正是中國自己的虛偽、空洞、畸形的造園傳統的延伸。
鄉土與尋常,指的是日常,白話和方言,是平凡的人和平常的事物,它相對于豪華和異常而論。要重建文化歸屬感和人與土地的精神聯系,我們就必須珍惜普通人的文化,關注他們日常生活的需要,珍視對于腳下的土地而言是真實的普通事物。要讓人人參與設計的過程、關懷環境,必須重新顯露自然過程,讓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漲、地表徑流的匯聚。從枝葉的搖動、感到自然風的存在;從花開花落、看到四季的變化;從自然的葉枯葉榮,看到自然的腐爛和降解過程。城市的綠地景觀是用來顯露自然和生態過程、顯露土地上的歷史與人文過程的。園林不單設計景觀的形式和功能,他們還可以給自然現象加上著重號,突顯其特征以引導人們的視野和運動。雨洪不再被當作洪水和疾病傳播的罪魁和城鄉河流湖泊的累贅。雨洪的收集和再利用的過程應通過城市雨水生態設計與綠地系統相結合,成為城市的一種獨特景觀。自然水系和山林的保護,這些特殊自然景觀元素或生態系統是千萬年自然演替和進化的結果,是生物與土地,生物與生物,人與人,以及土地和其它生命長期共存共生的結果,體現為獨特的生境和種群,以及人與土地和諧共生的文化景觀(如梯田、風水林、宅旁的藥用和薪碳林)。
堅持鄉土與生物多樣性及自然生態系統的演化原則。自然系統是博大的,它包含了豐富多樣的生物,多樣性維持了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高效。與自然合作就應尊重和維護其多樣性。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維護鄉土生物與生景的多樣性。
在城市綠地中,保留適量的荒地是非常受孩子們歡迎的。所以在城市綠地中,保留適量的野地,并使其與整個公園用地有機地銜接在一起。同時,除了允許游人進入的大型疏林草地和運動場草地外,盡量不種植耗水量大的大面積觀賞性草地,植物配置以喬木、灌木、濕生植物和觀賞性地被植物為主,在大型樹林下留有空間供草本植物自然演替。這樣,既可以增加物種多樣性,也為市民提供了一處風景優美同時又富有自然氣息的休閑觀光場所。
節約、再利用和再生。節約、再利用和再生將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戰略。
園林中合理地利用自然,如光、風、水等,可大大減少能源的使用。城市綠化中即使是物種和植物配植方式的不同,如林地取代草坪,地帶性樹種取代外來園藝品種,也可大大節約能源和資源的耗費,包括減少灌溉用水、少用或不用化肥和除草劑,并使植物能自播繁衍。
再利用。利用廢棄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磚石等服務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節約資源和能源的耗費。
再生(Recycle)。在自然系統中,物質和能量流動是一個由“源—消費中心—匯”構成的、頭尾相接的閉合循環流,因此,大自然沒有廢物。在現代城市生態系統中,這一流動是單向不閉合的,要實現再生,必須向自然學習,創造環境之形引導功能之源。
城鄉一體化的生態環境。按照城市與自然共存的要求,城鄉綠化是一個整體的生態系統、市區綠地延向郊區滲透,郊區綠地成為城市外圍的嵌體。城市園林必須從與農家爭地轉向農林牧園相結合的道路。城市綠地向農林牧生產綠地延伸,郊區確保優良的農田同時發展林網、林帶(可考慮經濟林),使城鄉綠化融合協調,形成生態綠地網絡系統,并具優美的田園景觀。
建立鄉土植物的繁育之地。建立綠化帶也好,建立公園綠地也好,田園城市也好,都要依托于鄉土之地,鄉土植物。沒有鄉土,只能到山里去挖大樹,到別的地方去引入植物,像引入美國的草坪。各地有各地的植物,各地有各地的生物,必須有大量鄉土的植物,楊樹、柳樹、榆樹、槐樹、椿樹,這些都是鄉土植物。要種這么多樹,到哪兒去找?沒有,必須搞鄉土植物苗圃。這個苗圃基地一定是規模很大,鄉土植物就是當地的植物。只有這樣,城市的綠化、美化,城市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才會有它的基礎。城市綠化用野草,在野地里它看起來是很美的,在城市里面就變得更加漂亮,很脫俗。這些都需要鄉土植物苗圃。部
現代園林認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致力于在自然和人類并存的前提下,或者說縫隙中使二者之間的關系走向融洽;意味著將生態學的思想作為一切行為的前提。城市需要現代的園林,用現代園林理念,才能建設一個健康的、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