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國林
社交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政治家們要學會“疏”而不是“堵”。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已是不可阻擋,社交網絡雖有風險,但并非洪水猛獸,善于疏導,化解矛盾,既能贏得信任,又能更好地樹立國家政治形象。前提是,政治家們首先要真誠,面對公眾提出的各種社會問題,敢于面對,敢于提出看法;其次要學會玩轉社交網絡。不懂社交網絡媒體的特性,只有大道理,萬萬行不通。
國外管理微博,盡管方式各異,但可以歸納為三位一體:政府積極參與,試圖更好地利用微博,促使其成為國家健康發展的溝通工具。同時,利用法律手段和制度措施,引導微博媒體快捷地形成正確的輿論場。
英國政府要求內閣大臣每天至少半小時發布一次微博
在西方國家,法律有明確的規定,政府不得干預媒體,包括社交網絡在內的新型傳播手段被稱為新媒體。因此這些國家對微博的管理,更傾向于政府積極主動地參與進去,形成主力的引導,把握信息傳播的主動權,使其成為內政外交“揚聲器”。“微博參選拉票”、“微博外交”就是最好的證明。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目前使用微博的首腦人數多達60多位,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英首相卡梅倫、德總理默克爾和法總統薩科齊等,各國領導人利用微博樹立國際形象,與選民互動也逐漸成為政界新時尚。微博等“第四媒體”如同其他傳統媒體一樣,成為國際政要們包裝自己、宣揚黨派理念、國家外交政策和方針的揚聲器。另外,除了政府領導人使用微博外,英美等國家的眾多政務部門都開設了微博平臺,通過微博傳遞部門政策信息,與公眾進行互動交流。英國政府早在09年就出版了20頁的“Twitter使用指南”,詳細地指導政務大臣如何更好地使用Twitter ,并且要求內閣大臣每天至少半小時發布一次微博。政務職能部門開設微博主動發布信息,公眾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到部門動態和政策動向,并可以留言和評論,表達自己的意見,形成由政府主導傳遞信息的輿論場,把握著主動權。
美國、印度等制定相關法律,杜絕微博造謠、誹謗等信息
社交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正如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所說,“要享受它的自由,也要接納它的弊端”。伴隨著信息的自由流通,社交網絡也成為造謠、誹謗、網絡欺凌和欺詐的產源地。為此,許多國家都制定了專門的法律措施來減少和遏制這些負面效應:美國司法部要求國會修改相關的計算機欺詐法案,以起訴那些在網絡上提供虛假身份等信息來傷害他人的人;印度修訂《信息技術法》:印度通信與信息技術部有權查封網站和刪除內容,網站運營商須告知用戶不得在網站發表有關煽動民族仇恨、威脅印度團結與公共秩序的內容,對在網上散布虛假、欺詐信息的個人處以罰金或最高判處三年有期徒刑。印度的這些法律規定,旨在從立法層面進一步規范網站。
網絡法律的出現,是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的弊端暴露以后,從法制的角度來規范網絡行為的措施,目的在于保障網絡良好的生態環境,制裁造謠、誹謗等惡性行為,實現網絡信息傳播的清晰、真實、可靠。
韓國是首個強制推行網絡實名制的國家
網絡虛擬空間具有隱蔽性和匿名性,這致使另一個特殊群體出現:網絡水軍。他們可以在網上隨意制造危險言論和謠言,使許多真正的網民被其蒙蔽欺騙,從而引起不健康的討論場。從本質上看,網絡水軍是對網絡自由的綁架,是對網民表達自我意見的綁架。為此,為了治理網絡水軍和網絡犯罪,許多國家正在嘗試推出微博實名制。在美國,全球最大社交網站Facebook和互聯網巨頭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社交服務,都是實名制的嚴格執行者。“谷歌+”推出了一系列實名認證制,首先對使用明星、公眾人物名字的用戶及好友數量大的用戶進行了身份認證,隨后對使用單節或包含符號數字的用戶名、所謂“看起來就不像真名”的用戶進行了清除。Facebook一直采取“一經發現、立刻關閉賬戶”的做法查處使用化名的用戶。
在全球范圍內,韓國是首個強制推行網絡實名制的國家。2006年12月韓國國會通過了關于網絡實名制的法律。目前,韓國日均訪問量超過10萬人次的100多個主要網站都要實行實名制,網民個人的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等信息進行記錄和驗證后,才能在這些網站留言、發布照片和視頻。但實名制在實踐中也有其弊端,容易造成個人用戶信息的泄露。
政府對于微博的管理,應該像微博的特點一樣,持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任何管理措施,如對網絡信息的監控和實行實名制,應本著防止負面影響擴散的目的,而不應成為監控和限制公民言論自由的一種變形手段。政府部門要積極主動地去接納、學習并好好利用社交網絡,使其發揮“揚聲器”作用,成為政府與公民有效、有利的溝通工具。
培育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的公共精神,促使他們選擇與公共利益相一致的網絡行為
盡管導致公眾現實與網絡上行為表現不一的原因是復雜而多方面的,且各國情況不一,這其中既有體制、社會以及由此引起的參與渠道不暢的原因,也有網民自身的原因,但當前對于任何國家來講,引導網絡都是關系一個國家命運的問題,不可小視。
網絡傳播具有低門檻、速度快、受約束少等特點,但公眾在微博上的過分熱情正反映了現實世界中政治參與途徑狹窄、限制較多等不足。2005年、2006年,俄羅斯為防范“顏色革命”,一度敦促政府制定政策恢復政治思想教育,普京則親自接見“并肩前進”等青年政治組織代表,并與他們座談,或由專人定期與這些組織的領導人會面,指導他們的行動。這為其他國家為公眾營造更廣闊的空間提供了借鑒。
“話語場”相當于傳統說法的議程設置,每一個突發的熱點事件都會形成一個“話語場”。在社交網絡中,會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話語場”供網民參與討論。俗話說“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無序雜亂是社交網絡話語場的最大特點。如果一直聒噪地無休止地爭論,就會變得如蒼蠅一般“嚶嚶嗡嗡”,讓人討厭,也達不到很好的政治參與。因此這就需要引導無序雜亂的“話語場”擺脫“嚶嚶嗡嗡”的無病呻吟,走向“百家爭鳴”具有公共精神的有效參與。
在網民構成中,絕大多數是青年人。青年人是社會的未來,未來社會靠他們來打造。一個社會,沒有青年一代的認同和支持,就不會有活力。美國有研究中心調查顯示,相比1972年,18到24歲的美國青年在2000年大選時投票率下降了16個百分點;英國政府授權出版的《英國生活常識手冊》中寫著:“在英國,通常很少有適齡的年輕人會在大選當天積極參與投票,最近幾年,年輕選民的投票率只有20%。”但同時,通過網絡進行政治參與、表達政治訴求卻受到了年輕人的喜愛和廣泛使用。微博等新媒體工具成了他們通過網絡進行溝通和政治參與的重要手段。
不同社會、不同制度的國家都會有各種矛盾,有一點頗為相似的是,青年人追求自由,樂于表達自我,敢于發出自我的聲音。在當下的中國,在微博等網絡社交空間中,可以看到很多對社會熱點和政治事件的討論。因為在這些言論中,他們看到了不同的聲音,而不是單一的主流聲音。他們更崇尚自由、多元化,而不愿局限在一種思維之下。社交網絡給青年們提供了這種表達的自由,即使在現實中遠離權力和利益的表達中心,也可以通過網絡來表達自己的聲音。
用意見表達來改變社會現實是青年人的義務,因此對于社交網絡的言論應有一顆包容之心,不能一味地通過技術手段控制言論,而應該深入言論其中進行有效的引導。面對網絡時代的青年,應引導青年對政治含義的正確理解,增強他們的政治判斷力,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塑造他們的政治責任感。要培育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的公共精神,促使他們選擇與公共利益相一致的網絡行為。
(作者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責編/杜鳳嬌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