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中聲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海原縣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存在的問題,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為海原今后組織實施生態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土地利用 生態建設 問題 對策
海原縣除南部半干旱山地丘陵區外,中北部絕大部分屬寧夏中部干旱帶,該地區是我區自然災害頻繁,水資源極度短缺,土地荒漠化嚴重,社會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帶,也是國家環保局、中科院確定的我區沙塵暴源區之一。惡劣的生態環境是制約該區乃至全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加快當地生態環境治理,改善生態環境及生態條件,事關全區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全局,也關系到整個西部乃至全國生態環境改善的全局。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海原縣一項迫切而艱巨的任務。
一、海原縣概況
海原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南部六盤山余脈(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等)以北,東經105°09′41″~106°10′00″、北緯36°06′40″~37°04′45″,東連同心縣、原州區,南接西吉縣、甘肅會寧縣,西鄰甘肅靖遠縣、平川區,北靠中衛市城區。土地總面積4989.44平方公里。海原縣地跨中部干旱臺地丘陵區和南部黃土丘陵山地區兩大地貌單元,全縣屬于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春暖遲,夏熱短,秋涼早,冬寒長。年平均年降水量389.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2,142.8毫米。農業資源相對豐富,屬綠色農業,產品無污染、無毒害。盛產馬鈴薯、油料、玉米、蔬菜、瓜果、紫花苜蓿、小茴香、蔥韭蒜、牛羊肉、羊絨等。全縣總人口46.5萬人。非農人口4.58萬人,占9.8%,農業人口41.92萬人,占90.2%。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16億元。
二、海原縣生態環境建設狀況
(一)生態環境現狀
海原縣絕大部分地處中部干旱帶,農業生產條件差,長期以來靠天吃飯,植被稀疏,加上人為亂墾濫挖,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漠化和草原退化現象嚴重,因此加大治理難度,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迫切而艱巨的任務。西部大開發以來,全縣人民在國家和自治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幫助下,充分利用生態退耕、以工代賑、國債、“三西”扶貧資金、支援不發達資金等建設資金,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為改善全縣生態環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先后組織實施了以園河流域綜合治理、高崖李旺揚黃灌區基地開發,莧麻河流域綜合治理、水源涵養林工程、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旱作基本農田建設、病險水庫加固改造、人工種草、草原圍欄、退耕還林、封山禁牧等為主要內容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通過一系列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和生物治理措施,使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有了一定改善,對全縣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產生了積極影響。為海原今后組織實施生態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二)土地生態建設狀況
1.土地生態建設的政策基礎。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作為生態建設核心內容之一的土地生態建設也開始被社會重視,并被列入優先發展領域,這為土地生態建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除了各種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外,自治區人大和政府還先后頒布了《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寧夏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寧夏回族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寧夏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管理辦法》、《寧夏征收排污費暫行實施辦法》等地方法規;同時《海原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總體規劃》、《海原縣林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海原縣生態建設規劃》、《海原縣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等都為海原縣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工作明確了目標和措施、奠定了法律和政策基礎,使海原縣土地生態建設有了法律保證。
2.土地生態建設的組織基礎。跨部門、跨行業的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將環境保護工作納入發展計劃,各部門分工負責,各司其職。海原縣在土地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得到了發改、農、林、牧、水利、城環、國土等各相關部門的重視,并進行了大量的土地生態建設的實踐。
3.土地生態建設的經濟措施。從財力有限、勞力資源豐富的縣情出發,海原土地生態建設在資金投入上,堅持國家撥一點,銀行貸一點,財政擠一點,單位拿一點,群眾集一點的政策;堅持群眾投工投勞、地方投入、國家補助三種方式并重的辦法,在農村廣泛推行義務工制度,使土地生態工程建設有一定經濟保障。
三、生態建設存在問題
由于受歷史、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當地人口素質以及人為等因素的制約,全縣生態環境仍未得到全面恢復,與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然災害頻繁,嚴重地威脅著農業生產。以干旱為主,洪澇、晚霜、冰雹、風暴沙塵等五害頻頻發生,尤其旱害,據40年來的氣象資料,大的干旱發生過10多次,每次都造成受災面積少則三、四十萬畝,多則百萬畝以上,有時連年發生;另外風沙危害也十分嚴重,雹災年年發生,霜凍頻繁,制約了生態環境的改善。
(二)水土流失嚴重,改造利用困難大。海原縣屬黃土丘陵溝壑第五副區,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水土流失面積4,006.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80.31%,水土流失一方面沖走表土,將土壤中有機質、全鉀、全磷大量帶走,導致土地肥力下降,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產量,破壞土地資源,劣化土質。另一方面惡化了環境。使生態平衡失調,也使洪澇災害加劇,影響工農業生產和經濟建設。不少水庫受到了淤積災害。
(三)草場質量不高,載畜量低。海原縣地處寧夏南部山區干旱、半干旱過渡地帶,現有天然草原187,216.85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37.52%。草原類型以干旱為主,由于長期過度放牧等掠奪式經營利用,97%的草原已不同程度地退化,生產力逐年下降,牧草品質差。
(四)土地沙化形勢嚴峻。海原縣沙漠化嚴重區域主要為西安鎮和關橋鄉。農業區劃為北部風沙干旱丘陵農牧林區,該區以丘陵地貌為主,溝、壑、梁、塬明顯,地形破碎復雜,土壤因侵蝕嚴重,大多為潮黃土和侵蝕灰鈣土、瘠薄,自然植被差,主要以荒漠、旱生群落為主,川區僅有少量人工林分布,林業生產主要以楊樹、白榆、沙棗、刺槐為主的農田防護林帶,荒山以檸條為主的灌木林和庫井灌區小面積庭經果林種植等。通過實施退耕還林、荒地造林、防風固沙、村鎮綠化、生態經濟林、封山育林等項目,全縣沙漠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但土地沙化形勢嚴峻。
(五)防洪安全保障程度低。海原縣雖降雨稀少,但每年70%的雨量以暴雨洪水形式集中在7—9月,山洪歷時短、來勢猛、易成災,加之庫壩淤積嚴重,功能衰退,安全隱患嚴重,一些村莊仍未擺脫洪水威脅。固海揚水、庫井灌區等傍山渠道及交通等公共設施經常受到洪水襲擊。隨著農村經濟發展進程的加快,現有防洪體系不能保障。
四、土地利用與生態建設協調發展戰略的對策措施
(一)樹立土地生態經濟思想,促進生態建設與土地利用協調發展。
土地生態建設是牽涉到自然、經濟和社會多方面的系統工程,以純生態觀點指導這些重大的生態工程建設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海原縣只有從生態經濟系統的綜合性、整體性和協調性出發,追求綜合效益最佳,才能既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又能在生態環境的改善中促進經濟的發展,達到生態經濟的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既要考慮土地生態經濟系統內部的協調,又要考慮有利于區域生態經濟系統的整體效益。
(二)科學規劃土地生態建設工程。
土地生態建設的總目標是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國土綜合整治,促進持續發展,參與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各區域土地生態建設必須服從全國的總體利益,在總體宏觀規劃調節下,區域間相互協作,既有分工,又密切聯系。實現總體利益最大化、長遠化。土地生態建設的布局和規劃必須建立在對區域有關生態和經濟方面眾多因素進行綜合生態經濟評價的基礎上。在具體工作中,首先要依據區域的實際情況,確定建設的總體規模、具體類型和空間格局,其次根據各地區的條件,因地制宜,從而形成區域最佳用地結構格局。
(三)加強制度建設,重視宣傳教育,確保土地利用與生態建設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要積極搞好宣傳,提高全社會對土地生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土地利用方針、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完善。完善土地產權制度,做到“地有主、主有權、權有責、責有利”;堅持和完善“誰造誰有、合造共有,實行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政策,完善各種形式的責任制,通過聯營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興辦綠色企業。充分調動各行業各部門的積極因素,按統一規劃,協同共建的原則,實行“各負其責,各付其費,各受其益,限期完成”的政策,做到責、權、利相結合;實行護、造、育、用相結合,堅持多品種多功能的經營方向,給經營承包者以真正實惠。堅持和完善各級領導干部任期目標責任制,簽訂責任書,堅持領導包點,以點帶面;嚴格執行檢查評比和通報制度,強化政府職能,堅持依法用地,確保土地利用生態協調發展。
(四)積極爭取項目,拓寬投資渠道。
動員社會力量,廣開渠道,建立土地生態建設基金制度,分級管理,專項使用,確保工程建設的資金投入:一是增加國家對土地生態建設的投資比例,同時在工程建設區進行的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農田和水利建設、環境保護項目中規定土地生態建設資金所占份額;二是實行配套投資,在國家專項資金基礎上各級財政應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工程建設;三是堅持以地方集資和群眾投工投勞為主,國家補助為輔的方針,堅持和健全農村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制度;四是實行長期無息貸款,鼓勵群眾投勞造林,對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等,要合理確定有償投入比例;六是實行減緩免稅的政策。
(五)加大科技支撐力度。
科技興縣,也是搞好土地生態建設的基本保證。在工程投入上增加科技含量,把實用技術推廣納入工程建設計劃。要建立健全科技推廣體系,穩定科技推廣隊伍,采取多種形式,認真抓好各層次的技術培訓、科技信息傳遞和應用,建立一支技術過硬的科技隊伍。采取優惠政策,鼓勵科技人員投身生產第一線,努力提高科技興林水平;組織多學科綜合研究,組織實施土地生態建設技術研究的國家攻關項目,堅持技術標準,強化技術管理;利用生態經濟技術指標指導、驗收、考評工程建設成果。
(六)加快退耕還林步伐,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堅持坡耕地的綜合治理。
要制定科學和切實可行的退耕還林規劃,繼續堅持封山禁牧,堅持25度以上的陡坡地要退耕還林,25度以下的坡耕地必須綜合治理,從整體和全局的利益出發,盡量爭取早退快退。以市場為導向,在保證不減少農民收入的情況下,退耕還林。堅持因地制宜,科技興林,高效利用退耕土地,盡量保證退耕土地的利用效果,以減少返耕現象。同時建立有效的退耕還林組織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