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石峙蒙
摘要:地基在開挖深度范圍內存在大范圍的厚度不大的軟弱地基土,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時,而對地基上進行的整體換填過程。提出土層置換的幾種方法。
關鍵詞:軟弱地基土 換土墊層
概述
通過驗槽及分析釬探資料,發現槽底異常,需要進行處理。應根據地基上的土質情況、工程性質和施工條件分別對待,但均應符合使建筑物的各部位沉降量趨于一致,以減少地基不均勻沉降為原則。
1.地基的整體處理
地基在開挖深度范圍內存在大范圍的厚度不大的軟弱地基土,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時,而對地基上進行的整體換填過程,采取挖除柔弱地基土至老土層,處理方法一般為降低基礎埋深,將基礎坐落在好土層上;但對開挖深度較大的,則采取換上墊層法進行淺層地基換土處理,可根據當地材料分別采用3∶7層土墊層處理,或采用2∶8級砂石回填。本地區經常采用級配砂石、級配碎石或采用石料廠的廢氣材料石粉作為回填材料,由于石粉材料造價低、材料易選、施工方便且承載力可以根據壓實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壓實系數不小于0.95時,承載力一般在150—400kpa之間,通常可以在160—250kpa之間。
2.地基的局部處理
松軟土坑(如填土、墓穴、淤泥等)的處理:此坑一般不大,處理時將松軟土層清理掉,至老土為止,然后采用和周邊壓縮性相近的材料進行回填,可視周邊土的物理性質而定。如周邊為較硬的黏性土量,可以采用30%的土夾層材料分層夯實;如周邊土為可塑狀的黏性土時,由采用1∶9或2∶8灰土層夯實回填;如周邊土為砂性土時,則可以根據砂土地基的承載力情況,分別選擇級配砂石、級配碎石、石粉等材料分層夯實回填。當坑的范圍較大且標高不一致時,基坑底土面應挖成階梯或斜坡搭接并按先深后淺的順序進行墊層施工,搭接處應夯壓密實,同時應適當加強基礎和上部結構的剛度。古井或深井的處理:對井內回填進行釬探,評價其密實程度,將古井的砌磚(石)或井周1m范圍內的土層,分別拆除或挖至槽底1m以下,視周邊土土質條件采用相近材料進行分層回填處理至槽底;若古井直徑較大時,則在分層回填的同時應考慮加強上部結構的強度或做地梁跨越古井;如某小區住宅樓基坑開挖后,從土層的分別情況來看此井具有一定的歷史年限,井中的填土較密實,處理時針對建筑物基礎的位置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方法:對直徑較小的、基礎底面涉及不多的采用加強上部結構并加強基礎強度跨越古井處理;對古井直徑較大且涉及基礎范圍較大的古井,則采取將井內雜填土深2m后采用級配砂石分層回填夯實至槽底1m處,將古井周邊外緣1m、深1m的土層清除,做300mm的厚鋼筋混凝土蓋板,為調整回填土與周邊土層的均勻性,在蓋板上部做級配碎石墊層并分層夯實至槽底,使其起到軟墊層的作用,同時對處理范圍內的上部結構進行加強設計。地基中局部軟土的地基處理:在地基土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響(如管道滲水)、地層的差異或含水量的變化,造成地基局部土質軟硬差異較大。如軟土厚度不大時,通常采用清除軟土的換土墊層法處理,一般采用級配砂石墊層處理,實壓系數不小于0.94,其承載力一般在150—200kpa之間;當厚度較大時,一般采用人工洛陽鏟成孔的灰土樁或砂石樁進行局部的基處理。
3.結束語
就地基處理而言,每一種方法都有其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其自己的適用范圍,也有其局限性,應根據土質及上部建筑物情況會同設計部門具體分析,選擇合理的處理方案,萬不可私自處理。各專業密切配合,明確處理目的,掌握處理原則,結合上部結構,選擇安全、經濟的最佳處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