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坤



策劃本期選題,我們是有壓力的。盡管現在,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必將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但在人們內心深處,該行業卻始終未能登堂入室。可以理解,行業的輕資產屬性,用戶體驗短板等,并不能給人帶來踏實、安全感,但因充斥著大量的盲目、泡沫和投機而飽受詬病,其甚至被人們極端地貼上“資本游戲”的標簽。
始作俑者當屬扭曲與功利的價值取向。國外(特別是美國)互聯網創造出一個新的模式或應用,經披露已迅速積累用戶,獲得大額融資,收到高價收購邀約,或已啟動上市程序后,中國市場馬上就會出現不計其數的類似應用,接著是風險投資的跟進支持,通過鋪天蓋地的炒作廣告,實現用戶數量的驟增,以此吸引下一輪融資、謀求被并購或上市退出,以期暴富。
承認這是事實吧。細數中國互聯網行業十余年來的發展史很容易發現,即便是門戶、搜索、即時通訊等模式相對成熟的行業,都恐難辭其咎。盡管多數附著在國外成功(或即將成功)案例影子下的中國互聯網企業,正在真切地為用戶創造價值,也能夠滿足市場需求;而眾多格局尚不清晰的行業,如社交網站、團購、電子商務、視頻等的表現更加明顯。
現在,這種奇怪的現象還在繼續發生。以至于,當社交問答網站Quora B輪融資5000萬美元,估值4億;Facebook以10億美元股票加現金的形式收購Instagram;Pinterest的新一輪融資1億美元,估值15億美元;只有200萬用戶的Path剛剛獲得4000萬美元的投資;Groupon超出預期由虧轉盈;Facebook上市創下了史上最大規模的科技公司IPO記錄等消息甫出便在中國引起騷動——對新模式的追隨者來說,這些都是超級利好、勵志故事。
如此,中國互聯網領域能夠新熱點不斷涌現,模仿潮層出不窮,情形堪比100年前的洋務運動。可以說,只要不觸犯法律,模仿國外模式本身無可厚非,而創業者通過哪種方式來創富也難輕易褒貶。因為模式本身無罪,而企業的第一責任就是創造財富。但他們顯然忽略了另一個問題:在國外模式本身的水土不服、新鮮感的保質期短、行業內競爭對手排擠、抑或市場空間本身有限等諸多因素的困擾下,熱潮中定然波瀾不斷;而洗牌沉淀后,行業必然走向分化,最終生者寥寥——這又類似興衰治亂,周而復始,循環不已的歷史周期定律。
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黃炎培總結的“歷史周期律”之一便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在互聯網領域同樣適應。眼下,行業也正上演合并與分拆的愛恨故事。前者如優酷與土豆的視頻合并、高朋與F團、QQ團等的團購抱團以及當當與國美的“失意電商聯盟”,后者近如騰訊重組,重新劃分現有業務,將電商分拆出來謀求獨立上市。
而周期定律的特點之一: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在行業內也得到了普遍印證。比如,在電商行業最火時,有上千家垂直電商,六千家團購,但短短一年時間,死傷大半;比如紅極一時的社交網站,依靠社交游戲聚攏了大量用戶,而當游戲的生命周期結束,流量降低、用戶流失成為必然;而微博也在微信等產品的激烈競爭和人們的喜新厭舊中漸漸下行。
其實,中國互聯網潮起潮落的周期,正是舊模式優勝劣汰的周期,也是新模式呱呱墜地的周期。恰逢Facebook近期上市,資深互聯網觀察者謝文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1996年雅虎上市,8年后的2004年Google上市,再過8年后的2012年Facebook上市。他據此推斷,“下一個霸主應該是2020年上市。這個公司現在應該還沒成立或者剛剛創業。”
或許,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能夠催生這樣的企業。現在,它正在給眾多在PC互聯網時代失意的公司提供走進第二春的機會。“十年前,互聯網剛出現時,肯定想象不到現在的格局。因為傳統互聯網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形成了一些法則,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些法則并不能完全適用,而且很多并不適用。”開心網副總裁郭巍說,“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開發者機會均等,這也是很多企業改變現有格局(BAT,即百度、阿里、騰訊;也有觀點說是TABLES)的機會。如果你已經錯過了互聯網,請不要再錯過移動互聯網。”
模式的力量
不可否認,中國互聯網技術創新能力稍弱,但商業模式創新能力很強。其實,與傳統企業不同,互聯網的核心競爭力就在模式。對互聯網行業來說,商業模式創新比技術創新更加重要,因為,現在技術已經不能構成互聯網創新創業的門檻與障礙,而商業模式創新更能帶來分化,在獲得資本的青睞助力后,又能實現規模的快速擴張,進而形成互聯網的優勢。
有人難免疑惑,商業模式出發點,是帶來價值還是通過迅速包裝出品牌后尋找接盤者?中國互聯網企業信奉商業模式,它們更多注重商業模式的創新,而忽略了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以及服務理念的創新——這并不可怕。更令人擔心的卻是,因為投機心理、造富誘惑,國外同行的技術創新或商業模式創新,到了中國往往就變成了通過模仿跟風來圈錢。
對此,有人認為不必太過擔心,因為接盤者也并不傻,而風投本身就是在做風險游戲。在國外資本市場,多數的機構投資者,能夠為自己的沖動之舉承擔責任。而在中國資本市場,僅靠靚麗的模式,而無實質盈利,就壓根不能叩開資本市場的大門,又談何傷害投資者?
然而,商業模式有多重要?在互聯網行業有一個默認觀點:行業的第一個時代是門戶時代,以yahoo、新浪、搜狐、網易等為代表。這一時期的典型特點是信息缺乏,而門戶恰解決了信息不足的問題,使信息從匱乏到極大豐富。第二個時代是搜索引擎時代,以Google、百度為代表。這一時代,搜索引擎則解決了從眾多網站、內容中精準定位的問題。
在人們的印象中,社交網絡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在沒有社交網站之前,有人就認為“互聯網時代基本就結束了,因為搜索引擎太強大,幾乎無所不能。在門戶、搜索時代,核心是信息,而社交網站關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是極大的變化。通過一張照片,轉發一條微博,就能再在特別低的成本下,實現溝通,了解更多信息。”
最早的社交網站是美國的Friendster,后來出現了Myspace,最典型的則是Facebook,而開心網、人人網、51.com可以說是其中國的模仿者。“最近幾年無論小事、大事都是通過Facebook傳播,其更發揮了渠道的作用,這些是以前電視臺,電臺,報紙等做的事。在某種程度上,在大眾傳播時代,社交網站進行人際傳播,擁有大眾傳播效果。”郭巍說。
可以說,從門戶到搜索、社交,就是商業模式演進的過程,也是用戶需求的演進過程。門戶時代特別像傳統媒體,主要靠廣告。搜索時代,廣告還是主要商業模式,但廣告形式已經出現變化。那么在社交時代,至少廣告形式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未來還會發生更大的變化。
其實,不只互聯網行業,中國經濟很多都存在C2C(Copy to China)的現象,但與其他行業相比,中國的互聯網與全球領先水平的差距是最小的。郭巍印象最深刻的是,“2009年阿凡達上映時,有人采訪馮小剛,‘為什么您拍不出來這樣的電影?馮小剛急了:‘不光我拍不出,全世界也就卡梅隆拍出來。為什么不說中國其他行業與美國的差距?”
盡管有“閉關”的因素,但這足以讓中國互聯網行業可以暫時小人得志:國外互聯網企業(哪怕是巨頭)進入中國,并不能占任何優勢。碰壁者,yahoo、Google如是,Groupon、樂天等亦然。“對比其它行業顯而易見,許多外商進入的領域,民族企業都失敗了,但在中國互聯網領域,情況倒了過來。總體來說,中國互聯網行業與國際差距算是小的。”郭巍說。
據媒體報道,“騰訊早期雖然脫胎于ICQ,但后來與移動通信的結合以及虛擬物品交易卻是ICQ沒有走過的;聚合大量傳統媒體的內容創立“新聞門戶”屬于新浪的獨創,新聞在早期的Yahoo時代并沒有如此突出的地位;淘寶的創新之處在于以免費模式吸引了海量的商戶進場開店,之后又以售賣淘寶內部廣告位的方式獲取業務收入,并開發了第三方支付工具來支持其電子商務……”因為商業模式的創新,它們樹立了在行業的地位。
在團購行業,國內首創了團購導航,而美團網CEO王興甚至能一口氣列出幾條中國團購的不同。“比如,在支付方面,Groupon上消費者用信用卡付錢,而中國團購更習慣用第三方支付;在團購券的使用方面,Groupon發券是用郵件或PDF、JPG圖片,需要打印,但多數中國人在家里不方便打印,使用手機短信顯然更符合中國國情;在消費者保障方面,Groupon至今沒有推出“過期退款”服務。在美國,消費者很強勢,Groupon作為商家的營銷平臺,把商家放在第一位。但在國內,消費者比商家弱勢,更需要防范風險,我們首先保護消費者。此外,在消費者評價、搜集用戶消費評價上,我們都比Groupon做得更好。”
在視頻行業,至少在時間上,激動網比Hulu等成立時間更早;在模式上,其更比YouTube更早專注正版。激動網董事長呂文生則表示,“任何創新都是基于當地市場環境、用戶使用習慣以及企業自身所擁有資源的基礎上。大家可以相互學習、借鑒,單在此基礎上也必須有創新與微創新。”他舉例說,“Hulu模式與國內的臺網聯動比較相似卻各有不同,Hulu擁有其新聞集團的媒體背景,而國內上千家大小電視臺,無法形成壟斷的臺網聯動資源。再比如,Netflix的付費模式與國內的高清付費點播也十分相似,但國內無法做全站的付費點播,而是將付費點播作為有貼片廣告的免費點播之外的高品質體驗的補充業務。”
在最新火爆的私密社交領域,創新也無處不在。比如開心網的美刻,但與其它Path類應用不同,通過“主副賬號”的獨特設置,兼顧了開放社交與私密社交的用戶需求。“通過這種方式,用戶既可以在私密小圈子里分享更多生活瞬間,也可以滿足與普通朋友日常社交的需求。”郭巍告訴記者,美刻還獨有“私信”功能,用戶之間可以選擇和某位密友進行一對一聊天,聊天的內容只有彼此能夠看到,這樣進一步強化了“私密社交”的定位。
價值的回歸
毋庸置疑,優秀的商業模式應該是企業創造價值的核心邏輯。如果沒有價值的支撐,商業模式則不可持續。“然而尷尬的是,在對商業模式的迷戀中,對于價值創造能力的不足,使諸多企業片面地注重邏輯,而人為地忽視了價值。”如果這是事實,我們還信商業模式嗎?
如果說,在門戶網站時代,人們還不能來得及醒悟,覺得互聯網并不靠譜,創造價值更不可思議,那么在搜索引擎、社交網絡時代,趕快接受這個現實吧。盡管Facebook年輕的創始人在給全球股民的信中,不靠譜地聲稱要買下希臘,但這并不影響Facebook成為千億美元級別的上市公司。如果不能創造價值,互聯網領域不可能成就如此之多偉大的公司。
新浪總編陳彤曾經說過,互聯網1年等于傳統行業7年。出身傳統媒體的郭巍對此也深有體會:“互聯網只有十幾年的歷史,十幾年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他認為,即便在Facebook上市前夕,通用汽車取消在Facebook上1000萬美元的廣告投放活動,但難以掩蓋互聯網(社交網站)的價值——這已使傳統行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郭巍認為,互聯網的價值還沒被完全理解。“通用汽車取消廣告投放,可能因為效果沒有想象中那么好,這很正常。為什么說社交網絡與之前的門戶、搜索引擎有革命性的變化,因為門戶和搜索都是以信息為核心的,而社交網絡是以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為核心。如果用原來的廣告投放方式,廣告評估標準到社交網站,肯定會有很多不適應、不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相對成熟模式的互聯網,價值已經得到體現。遇到疑難問題,尋求百度的幫助,而在茶余飯后,QQ、微博等又成為人們普遍的話題。此外,電商O2O模式更為傳統服務業提供了互聯網化的機遇,使網絡變成傳統服務業企業線下交易的前臺,通過實現消費信息的可追蹤性幫助本地服務業企業精準營銷。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O2O市場交易規模達到562億元人民幣。有人斷定,這必將成為新的流量洼地與價值洼地。
3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電子商務“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電子商務交易額翻兩番,突破18萬億元。其中,企業間電子商務交易規模超過15萬億元。同時,企業網上采購和網上銷售占采購和銷售總額的比重分別超過50%和20%。經常性應用電子商務的中小企業達到中小企業總數的60%以上。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3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超過9%。移動電子商務交易額和用戶數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在團購最火爆的時期,有人就提出,團購的商業模式是一種掠奪性而非創造性的利益分配方案,并且在運用中不斷加深掠奪的力度——即所謂的“龐氏騙局”,但這并不是事情的真相。在往期的特別報道《團購進化論》一文中,針對團購網站模式、價值的爭議,美團網CEO王興已經給出答案,“對于消費者,團購能提供消費信息推薦和適度的折扣;對于商戶,團購能夠帶來客流,把線上流量變成線下流量,并只需按效果付費。”此次,Groupon的超預期表現,再次用實踐證明,團購能夠給消費者和商家持續帶來價值的健康商業模式。
王興認為,互聯網的真諦就是用科技改變生活。據了解,2010年美團網創業時,初始團隊的20名員工幾乎全是技術人員。在美團網,技術部是最受尊重、待遇最優的部門。“很多傳統行業IT化程度比較低,我們需要做很多系統與它對接,一方面提高我們本身的效率,一方面幫它提升效率。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通過技術系統,美團網在業內首家實現了自動化的商家結款,成為了商家結款最快的團購網站。”王興說,“美團專注技術驅動,而非人海戰術。團購最大的價值在于,激活了很多傳統服務業,而技術是其中的關鍵要素。”
為何一些互聯網創新商業模式總是先在美國出現。王興認為,有需求才有創新。“這要看你怎樣定義創新。創新是為了更好地解決一個問題,不管是新創業企業還是成熟企業,都是圍繞客戶需求,幫助解決問題。創新就是發現一個新問題,更好地解決一個老問題。那么,社會是不是有新需求,是本質問題,所以互聯網的發展一定是網民數量足夠多,網民的需求足夠豐富,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應用,各種各樣的創新。”他告訴記者。
的確,是時候改變觀念了。在信息高速更迭的時代,互聯網新創意、熱點不斷涌現。中國互聯網行業是順應新潮流,還是堅守原來的模式?其實,這正是美國產業游牧模式與日本產業深耕模式的區別。前者攻城略地,只希望獲得利潤最豐厚的部分,后者,通過產業的深耕,最大程度地挖掘產業的深入價值。而中國經濟需要的是兩者的結合,互聯網亦如是。
王興認為,美國網民比中國網民更先產生需求。“產品是為了滿足用戶需求,只有需求出現,創新產品才會出現,如果沒有需求出現就不會有一個產品來滿足。上網看新聞的人很多,就出現新聞門戶,但網頁越來越多,不知如何挑選,就需要搜索引擎。從這個角度,我們相信,過去十幾年美國網民的需求領先于中國網民的需求,因為美國人上網多,美國人上網水平高,當然他們的人也夠多,所以一類需求通常是在美國先出現,在中國后出現。”
他堅信,中國人、美國人沒有智商差異。“當美國網民先有需求時,美國的創業者、工程師、產品經理等會不會先發現這個需求,同時設計一個好的方案來滿足。如果中國網民的需求通常是后出現時,中國的創業者、工程師和產品經理,是閉門造車還是看類似的問題是不是在別的地方已經解決,這些方法好不好?”
創新失樂園
既然互聯網的周期定律難以逆轉,我們怎么辦?開心網就曾受到社交游戲周期性的困擾,而它給出的惟一辦法,就是去不斷推出新產品:加強自身團隊的研發能力或是開放平臺,讓更多的第三方開發者加入到開心網的平臺。而事實上,整個社交網絡都是這么做的。
然而,創新談何容易?我們也曾試圖懷疑,是不是太過武斷,但在中國確實很難找到迎合用戶需求的內生式的互聯網創新。這與環境(包括輿論環境、法治環境、資本環境等)有關,與核心技術人才的缺失、網民的學習接受能力有關,也受到中國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制約。
王興承認,“在相等的情況下,可能美國人想象力、創新精神比中國人更高,這可能與中國的文化、制度、教育等有關。”在郭巍看來,中國互聯網在創新方面的落后是全方面的、系統性的。“我們要縮小差距,首先應該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鼓勵創新,否則權力和資源越來越往有權力和資源的企業集中。真正有創新能力的人一定是個人小企業,而不是騰訊阿里開心之類。這才是不斷創新的源泉。”郭巍說這番話時,中國的法治環境曾讓包括郭巍在內的開心網人痛心疾首。“盡管現在的情況比十年前已有很大改進,并在不斷向好。”
郭巍告訴記者,“2008年,開心網成立后,很快千橡做了一個山寨開心網。我們打了兩年官司,最后法院判下來,千橡敗訴,判決它們不允許使用開心網的名稱,賠償我們40萬人民幣。我覺得這不是一個特別好的判例。最后大家的價值取向是,陳一舟多么牛,只花了40萬,分流了這么多用戶,這招高,布局很厲害。”郭巍有些激動,“他是違法者,違法者被抬到這么高的位置,還怎么鼓勵創新?這就是違法成本太低。他們如果不用開心網這個名字,或改名歡樂網,我們也無話可說。這要發生在美國,他們早就完蛋了。”
同時,輿論沒有給創新足夠的空間。“嘗試有失敗、有挫折,互聯網公司就得嘗試。”郭巍說,“中國創新太少,老是說創新不夠,就是因為害怕失敗。創新一定會有失敗,可能99%的嘗試都會失敗,但這沒關系。現在,包括媒體在內,沒有給企業試錯的空間。”
的確,這正是中國現狀:“如果中國真是鼓勵創新的,一定要寬容失敗。不能太功利,創新才能出來,而我們又太功利,所以創新很難。既要特別實用,又要鼓勵創新,這兩者融合很難,做好確實需要很高的智慧,需要環境的變化,只能自己默默做事。”郭巍說。
在技術方面,中國互聯網也相對落后,這與人才有關。盡管在高科技人才方面總體差距已經縮小,但如比爾蓋茨、扎克伯克、喬布斯等最核心的人才的缺失還是不言而喻的。“為什么Facebook還有很好的未來,就是因為扎克伯格太年輕。Facebook也有很多Copy 別人(比如Friendster、myspace等)的地方,但他整體上做了很多創新。中國呼喚喬布斯,但中國這樣的環境很難出現這樣的人,不可能有這樣的環境讓你發揮,成長起來。”郭巍說。
很多的商業模式都先發源于美國,為什么?郭巍認為,“不僅僅是Facebook有多強大,蘋果有多強大的問題,因為它們更鼓勵創新。比如在美國,某類網站出來后,其他人就不會再去做,而是創造新的產品。在中國,一種應用出來后,大家就紛紛去做。這里有投機的成分,而從制度環境上,更反映了中國沒有太多信用機制。”
此外,中國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比如寬帶)的落后,不太穩定的網絡環境,也制約了行業的創新。這對移動互聯網的影響尤甚,現在才開始普及光纖通信。在如此環境下,互聯網企業還要求提供好的用戶體驗,真有些為難。值得欣慰的是,隨著我們的法治環境、資本環境、人才資源等漸入佳境,我們還有廣大的用戶基礎,這是我們創新的先天優勢。
大公司是否阻礙創新?本刊難以理解的是,既然整個中國互聯網行業所有人都是C2C的模式,為何偏偏只有騰訊是“狗日”的?僅僅因為騰訊有實力,能做起來,所以就該挨罵嗎?郭巍說,“騰訊是當初6個人靠自己的能力做到現在的規模,不是國家給什么資源,沒任何壟斷。它成立兩三年沒有收入,想賣給新浪、搜狐,人家都不搭理它,張朝陽還見了馬化騰一面,新浪就沒人見他。不能你做不到它那樣,就要罵它。”
“很多人罵騰訊是因為在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受到騰訊的威脅。判斷騰訊好壞,該看它是不是利用行業壟斷地位,去做一些違法的事,這很重要。我們討論一件事,看是不是能夠促進創新,覺得更應該從環境,尤其是法治環境,而不是道德環境來看。法治都不能健全的情況下,就不要去討論道德,說別人道德有問題,問題就沒法討論了。”郭巍說道。
有人認為,小企業有個創新的火苗,如果大公司也來做,那么小企業注定不如大企業做得好,這就把創新的門檻提高了。郭巍認為,“是不是你做這個東西一定比大公司好,如果好,早晚能出來。比如開心網如果做一個站內的即時通訊,我們做得足夠好,騰訊就弄不死我們。我們不具備這樣能力,就沒辦法跟它競爭。事實上,小公司快跑同樣可以創新。開心網在騰訊朋友,51.com等的包圍下不是也曾經做起來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