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祿青


復雜的鋼架結構快速交叉堆疊,一棟建筑瞬間拔地而起……
這種生長動畫的首創者,是點石數碼創始人、全球動畫大師鄧博弘。雖然現在不少人學會了這種表現手法,但它的出現曾是全世界公認的里程碑事件。
當人們仰望《泰坦尼克號》、《變形金剛》、《侏羅紀公園》、《黑客帝國》、《星球大戰》、《指環王》、《蜘蛛俠》、《加勒比海盜》等經典大片的時候,一次次被震撼的視覺效果所征服,他們把贊許的目光和掌聲更多投向了導演,實際上每一部作品后面都得益于動畫大師們的視效創意和超凡技術。
更令人驚嘆的是,2009全球動畫大師的光環戴在了中國的鄧博弘頭上,成為亞洲惟一當選者。他創作的以三維動畫詮釋中國工筆畫的《金地·芙蓉世家》,與《功夫熊貓》、《阿凡達》、《寓言2》、《星際迷航—修復版》同列為AUTODESK全球客戶成功案例,并被永久收藏。
鄧博弘名聲大震,只有40人的點石數碼也聲名鵲起。是偶然嗎?那其他幾十項國際大獎又如何解釋呢?截至2012年3月,點石在影視廣告、數字視效、動畫短片等領域榮獲13項國際大獎,其中10項金獎,另獲26項國際入圍及提名,并有10部作品在國際賽事中公映。中國在廣告、影視、動畫領域所獲的國際性大獎,80%以上都花落點石。
有人說,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環境還相當貧瘠,鄧博弘和點石好比沙漠中的綠洲。那么如何使綠洲擴散到整個沙漠呢?面對記者的提問,鄧博弘頗有感慨,“國內和國外對‘大師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國外的大師就是MASTER,指有高度專業的稱謂,資深專家,國內對‘大師就過于神化了。如果說是綠洲,有一點這樣的意思,但擴散到整個沙漠,我沒有那個能力,而且通過直接的手段去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這個任務也非常艱巨。我的責任主要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樣對社會將有正面的影響。”
無心插柳
不管是當選為全球動畫大師,還是踏入動漫這個行業,即入不惑之年的鄧博弘總以“機緣巧合”來回應。
鄧博弘總結了四條所謂的機緣:第一,他30歲改行,當時已經不再為糊口而奔波了;第二,他的價值觀和理論體系已經形成了,是抱著好玩的心態踏入被別人忽視的動漫行業的;第三,與他的工作經歷和家庭環境有一定關系;第四,文化不像其他自然科學領域,要求專、精、深,文化是一個很泛的東西,吃穿住行都有文化。這些特征決定了有匹夫用武之地。
鄧博弘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就受到“仁義禮智信”的傳統教育,1985年全家到了深圳。他的祖籍是山東,為了生計,他的曾祖父闖關東到東北,甚至闖到了俄羅斯。他家解放后去支邊,改革開放到了深圳,又從深圳轉戰包頭辦工廠。
在包頭,鄧博弘幫父親辦廠度過了兩年。他父親只懂技術,工廠里涉外、生產管理等業務,都由他負責。回到深圳,給了他一個重新認識世界和選擇工作的契機。當時建好的賽格大廈對他觸動很大,對明星Twins也全然不知。因為在包頭只能收到三個電視臺:中央一臺、內蒙臺、包頭臺。
恍如隔世的他通過與朋友聊天,偶然發現了動漫這個行業。雖然那時很少有人關注動漫,但鄧博弘對它產生了興趣。再者,他也有一定經濟基礎,可以做一些看起來任性的事。
“后來,這個工作確實也給我帶來很多樂趣,是一種享受,獲得的榮譽也讓我很自豪。”鄧博弘回憶說。
他是一個特別獨立的人,2003年創業沒有跟家里要一分錢,固執和榮譽感讓他不愿意使他的成功蒙上任何污點。實際上按他在工廠里的地位和所做的貢獻講,他應該有屬于自己的那一份財產,但他沒有要。他一直認為,工廠是父親的,他只是在幫忙。不過他還是跟父親開口了,“創業初期我不要你的錢,如果我的公司辦砸了,所欠的房租、水電和人工費用,希望你給我償還了。”
鄧博弘創辦點石的資金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大學畢業后,工作收入的積攢;二是通過社會關系籌集資金。有一個熟悉的領導,是個私企老板,也有執著的需求。鄧給他做項目,并跟他直說,現在啥都沒有,明年公司才能注冊下來,你若信得過,就簽個合同。沒想到,這個老板二話不說就同意了。鄧的點石開張了。
干了幾年之后,鄧博弘和點石在行業里漸漸有了名氣,好評也越來越多。但他始終不敢相信,“我沒有受過任何專業訓練,沒有學過美術、音樂、廣告、電影,我一直沒有覺得自己是內行。”
即使榮獲全球動畫大師稱號后,鄧博弘依然不愿意做這種抽離出來的判斷。難怪《人民日報》記者這樣寫道:“一個人,如果已經被冠名‘全球動畫大師卻還口口聲聲稱‘我一直堅信自己是外行,除非是矯情,否則就是太自信了。”
小時候,鄧博弘經常處于一種情境之中,很深入。有一段時間,他特別喜歡篆刻,研究篆字,一共刻了30到40枚印章,內容有“天下為公”、“道法自然”等。現在還能把《道德經》、《紅樓夢》里的詩詞背誦下來。
他剛認識太太的時候,有一次逛書店,太太在看《讀者》一類的刊物,他看到一本非常精裝的《唐詩三百首》。恰巧太太走了過來,以一種不信任的口吻說,“吆,還看這種書啊!”這一下激發了他獅子座的“斗志”,十年寒窗苦,就為這一剎那。他把書合上,遞給太太說,“隨便問。”恰好,他太太翻到了一首篇幅較長的《將進酒》,他完整地背誦了出來。
精心呵護
與傳統行業相比,只有40人的點石太小了,可全世界頂尖的十佳視效創意公司,點石的規模是最大的。這就是視效創意行業的形態,也是文化創意企業的特點。
“人們總是強調規模,認為要做大做強,這是個誤區。蘋果肯定沒有富士康大,但富士康有蘋果的利潤和市值高嗎?”其實,強和大未必有直接的關聯,尤其是在新經濟時代。4月份,Facebook宣布以10億美元收購在線照片共享服務商Instagram,被收購的這家公司只有13個人,成立才551天。
毫無疑問,文化創意產業是典型的新經濟,沒有倉儲、運輸,幾乎沒有原材料,但文化創意產品的溢價空間卻很大。“巴爾扎克的手稿價值不可估量,可他使用的紙張和墨水才花了多少錢?好多企業在做大的過程中,忽略了人性化。實際上管理是最大的瓶頸,如果只是采用數字化管理,而忽略了某些人性的變量因素,那就很危險。”鄧博弘心有不甘。
業內沒有不知道點石的牛氣沖天,因為點石在經營上有特立獨行的“四不做”:講價不做、工期不夠不做、創意方案不是我出不做、看你不順眼不做。“不是我多么有個性,凡是具有長遠發展眼光的人都應該去遵守這‘四不做。”鄧博弘說。
點石的盈利模式很簡單,采取客戶委托創意制作的傳統模式,但營銷模式在行業里很少見。點石的團隊具有很強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追求,也有明確的市場定位。2004年元旦的早晨,鄧博弘宣布,“從今天開始,不再主動去上門拜訪任何客戶,等客戶來找我們。”到現在,點石也沒有違背過這一條。點石沒有市場部,只有一個總經理助理,負責客戶的溝通工作。點石的主要任務是把“酒”做好、做香,不去公關,不請客戶吃飯、去夜總會、泡桑拿。
作為點石的創始人和核心人物,鄧博弘對企業有著精心的設計,“如果我選擇離開,或者有個人的其他追求,點石肯定會照常運作,我們一直在解決創意機制問題。幾年來,我們從沙漠中創造了一小塊綠地,現在長出了一棵比較高的樹,我希望離開那一天,點石這塊土地能自我生存和繁衍。”
為了讓點石茁壯成長,鄧博弘一直在培育土壤和環境。首先解決公司員工的立場問題,這是發展根本,立場的解決會形成價值觀的趨同。其次解決收入分配方式,點石40個人里有12個股東。第三,在解決了前兩點以后,進行授權。
點石創作的作品,90%源自于算計(分析),10%源自于專業的靈感和手法。鄧博弘說,“我完全不介意員工有創意超過我,經過必要的梳理和改編后,我會毫不猶豫地采用他的創意方案。正在構建的創意機制里有個很重要的符號,就是把我從總經理的位置上淘汰掉。因為個性化的人不適合管理企業,很多企業的締造者,某些時候會成為企業高速前進的剎車片。”
點石是全行業人均GDP最高的,從業人員也是行業里最舒服的,他們活得很有尊嚴。鄧博弘說,“我希望他們五年、十年之后,都可以不必因為體力上的不支,而放棄他積累多年的工作。現在中國有太多的拼青春、拼體力。許多行業的薪酬制度都是底薪+提成。當他們沒有了青春和體力怎么辦?我覺得一個企業應該具有責任和道德,而不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每個人和每個企業都要講良心,而不是只以法律來要求自己,一個社會最怕的是無底線的社會。”
“我不敢說要為13億中國人負責,但起碼對公司這40人負責。我要讓他們更幸福、更快樂、更進步。”這是一個動畫大師的心聲,更是一個有良知的企業家的胸懷。
隨心所欲
誰也想不到鄧博弘的微博在兩個月前才注冊開通,以前許多人讓他開,都不為所動。他看見太太每天被微博逗得哈哈大笑,也不屑一顧。后來發現,他的名字被人盜用了,沒辦法,只好通過交涉,注冊了一個。現在,上網看微博成為他的家常便飯。
30歲之前,他是一個嚴肅的人,現在變得很放松,有時還看韓劇。他曾經花了兩個晚上,把《中國達人秀》全部看完,雖然場景有人工雕琢的痕跡,但還是讓他忍俊不禁。他覺得,這些對他創作是有幫助的。“中國人一向重視道,蔑視術,而西方文明恰恰相反,道不如中國,術很強大。術可以理解為執行力,忽視這點是不行的。”鄧博弘說。
朋友對他說,“你在專業上固執、堅持甚至矯情,生活中是出奇的淡定,不受外物所擾。”確實如此,他舍棄了很多唾手可得的、但與專業無關的賺錢機會。在他看來,這些無法與專業上的成就和榮譽感相提并論。目前,他只炒了半次股票,金融危機時候買的,到現在還放著。他對兒子也沒有望子成龍的想法,希望兒子平安、健康、快樂就行了。
“我沒有什么大的追求目標,希望在自己價值觀的主導之下,過得很充實,信奉追尋的東西,并為之而努力。任何專業做到極致,其實就成了藝術。”鄧博弘說。
他在公司經常講,龜兔賽跑再賽一百次,還是烏龜贏。烏龜雖然慢,但很踏實,而且走的是直線。這樣就不會受外物所動,自己控制喜怒,一個一個去實現自己的目標。目標不單單指金錢和企業的規模,其實,完成人生的蛻變也是目標。淡定、坦然和充實,這是他所追求的。在不想做本職工作的時候,他希望寫本自傳體小說。
鄧博弘說,“人生要有充分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本性之一。我做動漫就是好奇心的主導,我的團隊不停地尋找創意,就是要滿足人的好奇心。即使沒有好奇心,也要抱著玩的心態去嘗試一下。”
點石的每一部影品,都有克隆版,甚至對方把點石的LOGO裁掉,換成自己方的LOGO。面對這種情況,鄧博弘的態度是豁達。他認為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與盜版的糾纏上,是一種浪費,而且這是一個土壤的問題。
鄧博弘表示,縱觀歷史,文化的大發展都是建立在社會高度繁榮和高度文明基礎上的,中國只要保持經濟的持續發展,就會為文化的繁榮提供堅實的土壤。人是有不同層次需求的,當滿足了生存需求以后,就會產生精神層面的需求。政府單方面刺激某個方面,收效可以有一些加速,但它離不開整體需求所主導的。
“美國、日本、韓國和港臺影視劇的流行和文化輸出,都是在經濟騰飛、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之后奠定了文化強者地位。這是第一規律,是自然需求產生的規律。我們不需要刻意擺弄它,反而欲速則不達,有拔苗助長之嫌。”
他指出,對文化創意產業,采取一種誘導的、刺激其欲望的方法是更好的。政府應該把重點放在土壤的改良和培育上,通過政策法律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產業環境和發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