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巨龍 應志剛

2012年1月,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在北京發布了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指標體系。
“我們有信心在年底完成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各項指標要求,力爭成為蘇南現代化建設的先導區”。12月15日,今年7月履新的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王翔侃侃而談。
“讓百姓共享發展與改革的成果”,這是王翔對于蘇州工業園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終極目標的解讀。
18年來,蘇州工業園區以占全市3.4%土地、5.2%人口創造了15%左右的經濟總量,并連續兩年名列“中國城市最具競爭力開發區”排序榜首,綜合發展指數位居國家級開發區第二位。
發展經濟為民生!這是年初蘇州工業園區發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體系”的落腳點,也是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指引。而落到實處,則是王翔口中 “優質的教育機會、更好的就業崗位、寬松的創業環境、優良的社會保障體制”。
在“家門口”就能上學
園區開發到哪里,學校就會建到哪里。這是很多前來參觀學習的外地官員眼中的“園區特色”。
園區教育行政部門每隔幾年就會根據園區的開發進度,對某一區域的人口增長和分布情況進行調研預測,據此對該區域學校的數量、地點、規模、層次、功能等進行規劃設計,超前謀劃,提早建設,力求做到對教育要素資源的科學配置。
至今,園區已經基本構建起涵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社會教育、國際教育、特殊教育在內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
教育要發展,投入是關鍵。3年來,全區累計投入教育經費43.31億元,其中建設資金達14.92億元,教育經費保障水平處在蘇州市乃至江蘇省的最前列。
教育投入沒有終點。這是對園區 “立足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戰略地位,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財政資金優先投入”發展戰略的生動注解。
依托“大家業”輕松就業
今年9月4日,由蘇州工業園區婁葑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所與蓮花四社區共同創建的“蘇州工業園區婁葑鎮蓮花四社區就業便民服務站”正式對外開放。
“就業服務站辦到家門口”,這是蘇州工業園區為百姓提供更好更多就業機會的實質體現。而良好的就業環境來源于強大經濟基礎和企業環境的支撐。
近年來,在“轉型升級”理念的引導下,園區主導產業質量不斷提升,86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145個項目,歐美項目約占一半;全區投資上億美元項目128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7個,在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首期投資30億美元的三星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已經開工建設。
新興產業迅速壯大,以納米技術為引領的光電新能源、融合通信、生物醫藥、軟件及創意、生態環保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2011年實現新興產業產值2006.4億元,增長36.3%,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3.2%,成為全國唯一“國家納米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園區服務產業倍增發展,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集聚金融和準金融機構443家,其中外資金融機構26家,集聚度全省最高;2011年實現服務外包合同額17.8億美元、離岸外包執行金額12億美元,占全市60%左右,成為“中國服務外包十強園區”;綜合保稅區2011年實現監管貨值1002億美元。
在這里創業“不差錢”
蘇州工業園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3樓,一場“領軍秀”路演活動正在這里舉行,4家剛剛起步的網絡科技企業以及20幾家投資機構、銀行代表齊聚一堂。
每周三下午定期舉行的“領軍秀”路演活動,已經成為蘇州工業園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一個平臺和品牌。這項活動面向創業團隊、投融資機構、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及協會、行業龍頭企業等單位,每期圍繞1個主題,推出4家左右企業進行項目展示和需求發布。在這個“微秀場”,技術、資本、市場、人才、信息等諸多資源高度集聚,每一位參與者都將獲得發掘價值合作伙伴的機會。
中小企業是當今市場經濟體系中最具創新活力的“經濟細胞”。但是,融資難同時也成為了中小企業成長道路上的“攔路虎”,很多企業在“化蝶”過程中不幸被淘汰。
蘇州工業園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沈曉明告訴記者,針對企業需求,他們與銀行、創投、擔保、保險、券商等110多家金融機構以及10多家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金融服務機構建立了聯系,為銀企雙方牽線搭橋,共同破解融資難。
“可以說,只要你有好項目,具有足夠強大的市場前景,我們都可以幫助這個項目得到產業孵化”,沈曉明坦言,“在逐漸完善的融資平臺下,錢不是問題。”
和諧社保讓生活不掉隊
從2013年1月1日起,蘇州工業園區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就將開始施行,首次將自費醫療費用納入賠付范圍,使參保人員在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基礎上,通過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對大額自付醫療費用(自負和自費醫療費用)進行再次賠付,從而降低因病致貧風險。商業補充醫療保險保費由個人繳費與醫保統籌基金劃撥相結合,個人每年繳納15元,保險賠付實行累進分段賠付,費用越高,賠付比例越大,上不封頂。
據工業園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劉澄偉介紹,園區醫療保險共有70萬參保職工、1.5萬退休職工、18萬余參保居民(含學生),按照目前園區的醫保政策,這些參保人員除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外,主要是通過年度醫療救助制度和低收入家庭人員年度專項醫療救助制度,分別對參保職工和參保居民在醫保范圍內個人負擔的自負費用進行救助。
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把人人享有社會保障作為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舉措,積極探索社保城鄉一體化,在保障層次上倡導均等與可及,在管理服務上覆蓋各類人群,為百姓穿針引線,努力建設讓百姓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和諧幸福的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