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二狗
我承認我有點文藝青年情結,這情結好像從小就一直有。今年我已經28歲,根據某個不成文的規定,我很快就不算是青年了。即使不是青年了,我也必須文藝下去。
在我的小說中,有一個比較經典的人物,叫黃老破鞋。這個人物身上應該有點我的影子。我總是看到草木枯榮就感慨生命,發現季節變換就思考人性。生命和人性,是我一直以來思考的兩大主題。當然了,我還有點淡淡的懷舊情結,經常會寫些上世紀80年代的事兒。這就更文藝了。
我的文藝青年之路是崎嶇而坎坷的,過程的苦楚沒人知道。我這么說固然是參考一些獲獎感言,但的確也是我心中所想。我曾經寫過朦朧詩,得到的評價是:“雖然全是中文,但是我們一句都讀不懂。”我還寫過七言絕句,得到的評價是:“這順口溜挺好的,真的挺好的。”后來,我一氣之下改寫散文。這次,得到專家的評價:“散文的要求是‘一散一不散,你倒是做到了,但好的散文要‘形散而神不散,而你的散文是‘神散而形不散。”
試想,當年我那顆年輕而又羸弱的心臟,如何頂得住如此多的口誅筆伐?我痛啊我。所以,22歲大學畢業后,我毅然投筆從商,穿上西裝,打上領帶,成了一名職業商業咨詢顧問。
在長達六年的咨詢顧問生涯中,我的文藝青年情結總是呼之欲出。但是我忍著,必須忍著。要是一不小心迸發出來,嚇到客戶可怎么辦?
我的職場之路雖然不算成功,但似乎也不算失敗。我每天應酬多多,閑暇寥寥。
就當我那顆曾經滿懷文藝夢想的心靈被酒精侵蝕得差不多時,我忽然迎來職業生涯中最空閑的一段日子。在這段日子里,飯局、酒局、茶局都少了很多,我閑得渾身疼,恨不得撓墻根去。那時,我天天上網看書,《鬼吹燈》、《明朝那些事兒》都是那幾個月看的。看到他們在網上自由揮灑地寫文章,我也想試試。考慮到自己過去文藝青年的失敗之路,我還是拿不定主意。
2007年圣誕節那天,無聊了好幾個月的我,獨自去淮海路時代廣場看電影。那場電影叫什么名字已經忘了,我卻記住了時代廣場門口那棵碩大的紫色圣誕樹。那棵圣誕樹,讓我回憶起一個早早離開人世的初中同學。我又開始怨嘆生命與人性了。
看完電影,我回家寫下第一行字,發在“天涯雜談”上。歲月流轉,我的文藝青年情結依舊。壓抑了四年多的文藝青年夢想在那一刻洶涌磅礴地爆發,施耐庵、蘭陵笑笑生、金庸在我身上靈魂附體。雖然附得有些多,但相互之間根本不影響。從此,我一發而不可收拾,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寫了四部《東北往事——黑道風云20年》、一部職場小說《別樣的江湖》、一部江湖小說《江湖1982》。時至今日,我仍文思泉涌。
有了網上累計上億的點擊量,也有了實體書幾十萬冊的銷量,我就很不厚道地把我當年寫的朦朧詩、律詩、散文都加了進去。因為我覺得,這樣干很文藝。
(李佳煦摘自《商界·時尚》付業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