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亞俊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049-01
江蘇省溧水縣東廬中學在全國率先使用并推廣以講學稿為載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取得明顯的成效。東廬中學將“講學稿”界定為集教案、學案、筆記、作業、測試和復習資料于一體的師生共用的教學文本,是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充分整合后的校本課程,是“教學合一”的載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產物。我校從去年暑假以來在全校推廣使用以“講學稿”為載體的課堂教學模式,現將一年來的實踐與思考總結如下:
一、以“講學稿”為載體的政治課教學模式的實踐
1.政治課“講學稿”的編寫
我們政治課的“講學稿”的編寫大致采取四個步驟:即寒暑假備課——主備教師備課——集體備課集體研討——課前二次備課。
(1)寒暑假備課:去年暑假學校要求開學前每個學科組編寫第一學期使用的“講學稿”的大致框架。寒假的時候學校又組織教師編寫第二學期的“講學稿”的大致框架。我們學校在操作的時候都是先把每個學期的“講學稿”編印成冊開學時發給每個學生。
(2)主備教師備課:我校以每個備課組為單位組織教師備課,具體為:各備課組長根據本學期教學內容先分好備課任務,按照學校備課常規及教研組制訂的政治課備課要求進行備課,每個老師負責一個單元或一個章節的備課任務。主備教師提前一周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程序,將“講學稿”草稿交備課組長審核。
(3)集體備課集體研討:備課組長初審“教學案”后至少提前一輪課將“講學稿”備課草稿發給全體組員在集體備課時共同討論,提出修改意見。
(4)課前二次備課:將“講學稿”發至學生,任課教師在上課前教師批改每個班級部分“講學稿”,根據學生“講學稿”中預習的情況和備課組其他老師進行交流和討論,再對原有備課資料修改和完善的基礎上進行課前二次備課作為最后的備課資料。
2.政治課“講學稿”的使用
(1)學生使用“講學稿”:閱讀教材內容→完成“講學稿”上課前預習部分或基礎知識部分→上交“講學稿”→學習“講學稿”。學生拿到講學稿后(我們學校因為編印成冊,所以要求學生在上新課的前兩天完成,容量小的講學稿可當堂發當堂解決。)先根據講學稿內容認真進行課本的預習,所有的同學要自主解決講學稿中預習部分,碰到生疏和難解決的問題要做好標記。教師在授課時,要做好“講學稿”中重點和難點知識的記錄以便課后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課本知識。
(2)教師使用“講學稿”:批改學生上交的“講學稿” →整理學生預習過程中共性問題→修改備課教案→講授“講學稿”。教師采用抽查或學習自查后總結的方式了解學生在“講學稿”預習過程中的情況,教師對預習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要加以研討,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教案的修改與完善。同時在授課時要能把握住教學重點和難點,真正發揮“講學稿”的作用。
(3)教師在使用“講學稿”時應做到:新知識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課本放手讓學生閱讀;重點、難點和疑點放手讓學生議論;提出的問題放手讓學生思考解答;結論等放手讓學生概括;規律放手讓學生尋找;知識結構體系放手讓學生構建。最后教師加以規范性的歸納和總結。
二、以“講學稿”為載體的政治課教學模式的思考
1.以“講學稿”為載體的政治課教學模式帶來的積極成效
(1)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記得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但在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對于很多學生而言,“上學讀書”已被“上學聽講、做題”所取代,而“講學稿”的使用,把學習的主動性還給了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主動閱讀書本,學會自學,更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得到了培養,學習品質得到了鍛煉,學習過程和方法得到了優化,學生自我探究的問題意識得到了強化。
(2)優化了教學過程,實現了教學合一。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把思維空間留給學生,把自學方法教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自主實踐還給學生。運用“講學稿”的教學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突出學生自學能力,注重了學法指導和教學策略研究。
(3)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改革的實踐使教師的教學理念發生了轉變,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老師要積極搜集信息、查閱資料、讀書學習、交流研討,提高了教師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講學稿”的編寫和使用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充實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素質,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
2.以“講學稿”為載體的政治課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
“講學稿”的實施,把課堂教學的主體還給了學生,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但在實踐過程中,也還有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講學稿”的實施,所有的內容都已安排到“講學稿”上,老師的主要精力集中到“講學稿”的設計、安排上。在上課時,老師的主要任務是設疑、解疑,有些老師覺得一節課下來感覺就像是上了節試卷評講課,而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的運用往往被忽視了。
(2)雖然“講學稿”在設計上已充分考慮到了全體同學的情況,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一個同學的情況都不盡相同,預習能力不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同。在“講學稿”的實施中,難以既照顧全體又顧及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
3.以“講學稿”為載體的政治課教學模式需要改進的幾個問題
(1)我校政治課“講學稿”主要采用提前編寫一次性發給學生,這樣就會導致在編寫時難以吸收最新的時政和熱點,這對于政治課這一門課來說尤為重要。政治課“講學稿”的編寫最好要采取一課一編寫的原則,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政治課的實效性。
(2)教師在課堂上做“導師”,適當穿針引線,點撥引導。教師用講學稿教,而不是教講學稿,使用講學稿,但不能完全被講學稿套死、套牢,“帶著鐐銬跳舞”,否則師生的視野、思維都被束縛死了。
(3)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學生課前提出的問題要經過篩選、整合成幾個有價值的問題,拋出來組織學生探究。如果預設的問題過難,則要適當降低坡度;問題研討的順序也可根據課堂實情適當調整,借助多媒體擴大課堂教學容量。
(4)在備課要求上:“講學稿”的編寫與備課對教師要求高、工作量大、勞動強度高。所以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通過教師集體備課,分工協作,發揮集體的智慧和能力才能既節省時間又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