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鋒
【摘要】科學學科包涵了生物、化學、物理、地理內容,課堂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著耗時多,收效少的問題,部分課堂教學效率明顯低下的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合理設計教學環節、注重科學實驗教學、創設探究教學情境等方面闡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關鍵詞】初中科學 課堂教學 有效性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085-02
在新課程科學課堂教學實施中,表現出了一些誤區,教師盲目追求課堂表面的熱鬧,對教材處理隨意性較大,盲目提高難度,不能用很好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解決思維屏障,課堂仍停在教師口述,學生聽的原始狀況。以課件代替實驗,注重活動設計,忽視實踐活動到底要學生干什么,觀察什么,分析什么。忽視雙基落實,所有這些表現都集中反映出課堂教學針對性不強,勢必影響教學的效果,長此以往,危害是顯而易見,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一、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一味追求學生的積極參與,淡化教師的點撥引導
場景 這是七年級上第六章第一節《動物的主要類群》的新課。教師的引言:我布置以小組為單位查資料,研究一類動物,今天每一組同學都帶來了他們準備的材料,與大家共同分享。隨后學生一組一組派人匯報自己組的學習成果,他們有的展示精美的圖片,有的播放錄像,還有的把他們研究的動物編排成小品,其間,其它組的成員可以就該小組研究的動物提問。在學生自選菜單式的學習中,教師一直微笑著,傾聽著,眉宇間寫滿了自豪。
分析“形似”:學生經歷了分析、選擇資料的過程,他們把自己的成果與同學共享,使教學成為整個群體的集體活動。教師給了學生更多的自由時空,自己則退到了幕后。“非神似”:課堂上,學習內容由學生自己選,問題由學生自己提,學生參與積極,但參與的有效性不夠。教師沒有及時把握火候,進行智慧啟迪、思維點撥。新課程既要真正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又要充分發揮好教師的引領作用,二者不可偏廢。否則,容易滋長學生隨心所欲、混水摸魚的學習傾向,使教學出現隨意性和盲目性。
2.過分依賴“漂亮”的課件教學,輕視本真的實驗教學
場景這節公開課上的是八年級下第四章第一節《磁現象》,教師用多媒體課件一一展示各種形狀的磁體、磁感線分布、磁體間的相互作用等等,僅幻燈片就達三十幾張。在頻繁的切換中,學生倍感新奇、刺激。展示結束后,電腦關閉,黑板空白。
分析“形似”: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這一先進的教學手段,在瞬間展示大量突破時空局限的生動資料,把學生引入到一個嶄新的教學情境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非神似”:現在的課堂教學,似乎沒有了現代化手段就是一節低品位的課。在時尚、熱鬧的背后,教師、學生成了多媒體課件這一先進教學手段的“奴隸”。上述場景中,學生被動地跟著屏幕畫面,沒有時間思考,導致學生對知識“消化不良”,更談不上知識的內化與能力的培養。
3.過多注重形式的激勵性評價,削弱課堂的評價功能
場景這是九年級上第三章第三節《杠桿》的展示課。教師提問:“生活中常見的杠桿有哪些?”一位學生站起來回答后,教師說:“講得太好了!”緊跟著另一個學生又回答了一個問題,也得到了同樣的“殊榮”,一節課下來,表揚不斷。
分析“形似”:課堂教學中,教師開始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情感體驗,采用鼓勵性語言,激勵學生的學習,讓學生享受成功,從而使他們樹立學好科學的信心。“非神似”:不管是否值得表揚,一概都給予“激勵”。回答好的學生得到表揚,回答不好的學生也能得到老師翹起的大拇指,這樣做的結果很容易使學生形成模糊的概念。試想一想,經常處于被表揚環境中的人,“表揚”還能帶來多少激動?還能夠激發學生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潛能的發展嗎?
面對以上種種“形似而非神似”的現象,我們開始思索,這些熱鬧場景的背后缺少了什么?如何讓我們的課堂真正出彩?我們唯有加強自身學習,理解內涵,理清關系。處理好學生參與的關系,我認為是問題解決的關鍵。
二、初中科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對策探討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高效的教學就是讓學生獲得充分發展,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統一發展,這是從新課程基本理念來規定的“發展”。
1.合理設計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活動有效性
以問題為導向,驅動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講授九年級上第一章《重要的酸》這節內容時,根據反應規律多、必須記憶的多、實際運用的多、題型變化多的特點,我設計了漸進式的教學,分散難點,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首先通過實驗和圖片講授鹽酸的性質,針對氯離子的檢驗這個難點,開始一系列的實驗,當我做某無色溶液(碳酸鈉)與硝酸銀反應變渾濁時,故意問學生這無色未知溶液里有沒有氯離子,這時會有些同學答有,有個別的反應快的答沒有,這也說明學生還沒真得弄清楚,我先不回答,讓實驗來說明問題。學生發現加入稀硝酸渾濁消失,這時學生才有點清楚為什么要加稀硝酸的目的。接著再做一個無色未知溶液(氯化鈉溶液),再在加入稀硝酸前問學生有沒有氯離子,大多數學生會回答不一定了。最后加提一個問題如何檢驗自來水中是否有氯離子,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讓學生來操作,進一步讓學生加深印象,使這個難點能在課堂上就被消化掉、被掌握。
2.注重科學實驗教學、合理利用多媒體輔助
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核心,它確立了“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的教學思想,以獨特的直觀性、形象性及新穎的多變性,能深深地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實驗教學對激發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重要意義。離開了實驗教學,科學教學只是“空中樓閣”,也會把原本生動豐富的知識,變成一堆枯燥難懂的材料。多媒體是輔助教學,它在課堂教學中應始終處于從屬地位,起輔助和促進作用。使用多媒體教學不能用多媒體制作代替學生分組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因為實驗的結果是實實在在客觀存在的,而課件制作可隨意改變實驗條件或結果,運用課件實驗的可信度會大大降低。因此,能實驗的決不能用課件代替,不然就失去了實驗的作用。但內容中的虛擬、假設、想象和空間思維,既看不見又摸不著,這時就必須借助電教多媒體的優勢來輔助教學內容的進一步深化。
3.創設探究教學情境,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有效教學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而科學的核心是探究,所以科學課程應當體現這兩者結合,突出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在七年級下第二章《空氣的成分》這一節的教學中,我增加了一個活動:“探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存在及含量”。學生按照我的要求,用大針筒把空氣壓入石灰水中,觀察石灰水是否變渾濁及變渾濁的快慢,分小組進行探究。結果各小組匯報探究情況時,均回答石灰水和未通入時一樣沒有什么變化。教室里頓時顯得有些亂,他們議論紛紛。我不慌不忙地走上講臺,說:“請安靜下來,現在我們來探究一下,澄清石灰水為什么沒有變渾濁?”先讓學生思考、討論并提出猜想。學生提出了“瓶中盛的可能不是澄清石灰水!”“可能空氣中沒有二氧化碳!”“可能我們通入的空氣太少!”等三種猜測。前兩種猜測,學生很快就用事實和實驗推翻了。對第三種猜測,我先提出問題“有什么辦法可以多通入空氣呢?”有學生提出用打氣筒,于是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打氣筒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實驗。不一會兒,澄清石灰水就變渾濁了,水到渠成地達到了教學目的。
上述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觀點和對策,加強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確立一個有效的觀念,學生做作業的效果和效率怎么樣,取決于聽課的效果,而聽課效果的好壞取決于課堂教學是否真正體現了“學生需要什么,學生學會什么,學生還要什么”,也即是課堂教學是否真正圍繞學生來展開的。只有課堂教學針對性明確了,我們才能針對教材內容的不同,教學對象的不同,教學要求等的不同,采取方式和方法,才能真正發揮好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最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耀村 初中科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鄭長龍 化學新課程的教學素材開發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項紅專《中學科學探究教學的策略與藝術》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