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慶樓主
在我國北方的春天,桃花是笑得最早的樹花之一。所以戲劇中的漂亮姑娘往往名叫春桃。
桃樹,一種喬木果樹,古人視為具有神性并可以避邪的儺物,象征吉祥。
《史記·五帝本紀》載,顓頊“東至于蟠木”。裴骃《集解》引《海外經》曰:“東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樹,屈蟠三千里。東北有門,名曰鬼門,萬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一名郁壘,主閱領萬鬼。若害人之鬼,以葦索縛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桃樹為逐日的夸父手杖化成。《山海經·海外北經》載:“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鄧林就是桃樹林。而《春秋運斗樞》說:“玉衡星散為桃。”兩說不一,但都指出桃樹之生性不凡,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桃成為最具文化特征的樹木,其木、花、果都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在民俗觀念、宗教觀念、審美觀念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桃木。《太平御覽》引《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故壓伏邪氣者也。桃木之精生在鬼門,制百鬼。”故有桃制百鬼、鬼畏桃木之說。桃木制鬼避邪的特點最集中體現于桃符。桃符由桃人、桃印、桃梗發展而來,是在桃木板上畫神荼、郁壘二神像,立于門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貼畫雞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一般認為,是五代后蜀時,開始在桃符板上書寫聯語,后來改為在紙上書寫,形成了后代的春聯。
吳谷人《新年雜詠·小序》認為,說春聯即古桃符是不對的。春聯不是桃符,亦猶炮仗不是爆竹。明人有則笑話是說桃符的,“釘地桃符仰視艾人,不平而罵曰:‘汝何等草芥,輒居吾上?艾人俯曰:‘汝已半截入土,猶爭高下乎?”可見桃符是釘在地上,而非掛貼在門旁的。
桃人即桃梗。為桃木所制之木偶,用以袚除惡鬼。《戰國策·齊策》:“今者臣來,過于淄上,有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注:梗,木梗也,用桃木造)
桃弧為桃木做的弓,古代舉行儺祭時用以射殺鬼蜮的工具。《左氏傳》:“桃弧棘矢,以除其災。”
二、桃花。桃分為食用桃和觀賞桃兩大類。觀賞桃有碧桃、花桃之稱,專為看桃花。其極品有碧桃、寸桃、紫葉桃、撒金碧桃、日服桃、瑞仙桃、鴛鴦桃等。其中以撒金碧桃為舉世珍品,同時可開出紅、白、粉三色花,被譽為“三學士”。桃花在民間的欣賞意義有:
其一,桃花開二三月間,有“紅、白、粉紅、深紅之殊……爛漫芳菲,其色甚媚。”(《群芳譜》)。古人常用桃花來比喻美女的嬌容。因此與婦女有關之事物也都冠以“桃”字。胭脂叫“桃花粉”,化妝叫“桃花妝”。女人的月經,名為桃花癸水。男女易涉曖昧之行者,為走桃花運。
其二,桃花盛開,云蒸霞蔚,如火如荼,讓人感到欣欣向榮,常將桃花比喻美好的事物,如將理想的生活環境稱為“世外桃源”。唐代劉禹錫有詩云:“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成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則是以桃花為喻說有真才實學的人,即使不露才揚己也終究會受到的大家的重視與喜愛。“桃園結義”為結拜兄弟的代詞。
其三,“桃李”比喻先生所教學生多,“桃李滿門”意即門下學生無數,“桃李爭芳”意為人材濟濟。
其四,白族有桃花節的祭祀習俗,象征祈求五谷豐登。農歷三月,白族支系勒墨人以氏族為單位,擇屬豬日,帶上桃花數枝和祭品,到田邊、山地、箐谷間,祭奠白王鬼、山鬼、地鬼、五谷鬼。祭后飲酒,男女老幼歡歌狂舞。節日過后,開始緊張的農業勞動。戶外設桃茢,表示鬼已被拒之門外。至今,洱源、劍川等農村播谷種時,都要在谷種上插一排桃花,以示對鬼的威懾。
在現代,桃花的花語是,宏圖大展、桃李滿天下、春天、艷麗、愛情的奴隸。向戀人贈送桃花,表示深切相愛。將桃花送給老師,寓意桃李滿天下,表示對老師的慰問及不忘教誨之恩。將桃花贈與少女,寓意贊其美麗。將桃花贈與同仁,寓意好運將至。我國南方在春節期間喜歡互贈桃花,祝福新的一年興旺發達,宏圖大展。
桃花味苦,性平,無毒。具有利尿、通便、消積、鎮咳等功效。《本草綱目》載:“桃花能悅澤人面,令人好顏色。除水氣,破石淋,利大小二便,下三蟲,消腫滿、下惡氣,治心腹痛及禿瘡,利宿水痰飲積滯,治風狂。研末敷頭上肥瘡、手足瘡。”現代研究表明,桃花含山柰酚、香豆精,花蕾含柚皮素,有藥用價值,并可食用。市場上有桃花熘火腿、桃花燴牛肉、桃花炒羊肉、桃花大蝦等菜肴。
三、桃果。桃樹果實,傳說為仙桃、壽桃,言食之可以長壽延年。《神農本草經》云:“玉桃服之長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臨死日服之,其尸畢天地不朽。”桃實以西王母瑤池所植蟠桃為上。傳說此桃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實,食一枚可增壽六百年。漢代的滑稽大師東方朔曾三次偷食此桃。漢武帝則得西王母贈此蟠桃四顆。后世人常以桃祝人壽誕,或用鮮果,或蒸面桃。以桃為題材的吉祥圖案也很多,祝壽的主題大多離不了桃。如蝙蝠、桃和兩枚古錢紋圖寓意“福壽雙全”,桂花和桃子的紋圖為“富貴無極”等。
桃原產于中國,栽培歷史悠久,是薔薇科中最重要的果樹之一。以前有人認為桃原產于波斯。但實際上桃是在西漢之前從中國北部和西北山區的原產地,經甘肅、新疆傳至波斯的。百年之后又從波斯傳往歐洲,在羅馬和地中海國家中大量普及。此外,桃還南傳越南,東傳日本。
中國曾從殷商至秦漢時代的墓葬中發現過桃核。《詩經》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詩句。由此可以斷定桃的栽培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此外,《爾雅》、《左傳》、《韓非子》等古籍中都有美桃的記載。北魏《齊民要術》詳細介紹了桃的栽培方法。桃按生態條件和特征可分為北方桃、南方桃、黃肉桃、蟠桃、油桃等五個品種。重點產區有山東、河北、甘肅、陜西、江蘇、浙江等地。著名的品種有河北深州蜜桃、浙江奉化玉露桃、山東肥城桃、湖北四月白、江蘇五月紅、南京八月壽、江西九月蜜、陜西十月蜜以及湖北棗陽的冬桃、油桃和雪桃等。
據測,每百克桃子可食部分中,能量為117.2~217.7千焦,約含蛋白質0.8克,脂肪0.1克。中醫認為,桃子性熱而味甘酸,有補益、補心、生津、解渴、消積、潤腸、解勞熱之功效,被稱為“肺之果”,適宜于低血糖、肺病、虛勞喘嗽之人作為輔助食療之物。桃仁是一味中藥(不能生食),有祛淤血、潤燥滑腸、鎮咳之功,可治療淤血停滯、閉經腹痛、高血壓和便秘等。
吃桃子的禁忌有:1.吃未成熟的桃子會引起腹脹;2.多食桃令人上火;3.爛桃不可食;4.糖尿病患者、血糖過高者不宜食;5.傳統經驗認為,桃子忌與甲魚同食。
食文化學者熊四智先生對筆者說,他吃過重慶的“桃油果羹”。方法是將治凈了的桃油,先入籠蒸至粑軟,再入鍋中加糖水略燒。燒好后倒入盛有橘瓣、蜜櫻桃、果脯丁等果料的碗中即可。桃油也叫桃膠,是桃樹皮中分泌出的樹脂,亦是一味中藥,李時珍說是用來“和血益氣”的。《草藥驗方交流集》說,桃膠可用作治糖尿病。
李為薔薇科李屬落葉小喬木,株高可達10余米。有郁李、嘉慶子、玉梅、米李等別稱。
李與桃一樣,是中國各地普遍栽培的古老果樹,可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在古籍《詩經》中就有“丘中有李”之類的描述。《爾雅》、《管子》等文獻中已有關于李的記載。在西漢墓葬中曾發現過李子的核。歷史文獻中提到的李品種有:木李(趙李)、南居李、御黃李、均亭李、擎李等。
李作為儺食的人文意義有:
其一,與歷史人物有關,在我國傳流著許多關于李花的傳說。據傳,春秋時代的哲學家、思想家、道教的始祖老子就誕生與李樹之下。他一出生就會說話,指著那顆李樹說:“此樹為我姓”,因此,老子就姓李。又傳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是以李花之白色為名的。在中國姓氏中,最多的姓就是“李”和“張”。在成語“張冠李戴”、“張三李四”中,“張”、“李”已成為中國姓氏的代名詞。
其二,李樹開花,繁花滿樹,寓意老師“桃李滿天下”,有尊師之意。民間也有相贈送李果之習俗,并有投桃報李之說。
其三,李花色白,喻示冰清玉潔。詩人形容其為“風揉雨練雪羞比”、“白花倒燭天夜明,群雞驚鳴官吏起。”楊萬里《李花》詩說:“李花宜遠更宜繁,惟遠惟繁始足看。莫學江梅作疏影,家風各自一般般。”
其四,成語有“李下不整冠”,意即經過李樹下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以免被人懷疑偷李,告誡人們不要干招惹嫌疑的事情。
李花不僅能觀賞,還可美容。將李花、梨花、櫻桃花等曬干研末,洗臉百日,可使皮膚光潔如玉。
李果為圓形,果皮呈紫紅、青綠或黃綠色,名品有遼寧錦西的秋李、河南濟源的黃甘李、江蘇徐州的桂花李、浙江桐鄉的醉李、定海的金塘李、福建永安的芙蓉李、廣東曲江的南華李等。
據測,每百克李子中含能量117.2~221.9千焦,糖8.8克,蛋白質0.7克,脂肪0.25克,含有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多種氨基酸,天門冬素和纖維素等。
中醫認為,李子有清熱、生津、瀉肝、利水、活血之功效,適宜肝腹水、發熱病人和聲音嘶啞者食用。李子性寒,未成熟不可食,熟果也不能多食,否則會致病。
李除了生食外,還可鹽曝、糖妝、蜜漬為蜜餞做成果脯;果仁、果樹根可供藥用。
桃李既是報春的樹木,又是會說話的美食。成語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誰說她們不會說話?這就是中國美食的特色。
(下期預告:辣妹子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