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亢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背景下最流行的教學方法之一,有人甚至認為在公開教學中沒有安排合作學習就是敗筆。另一種聲音卻認為,當下中小學體育課堂上開展的合作學習多流于形式、浮于淺表:有的教師把學生分幾個小組,讓他們自己完成一些練習就當成合作性學習,似乎這樣就能體現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這樣的課堂上,合作變成了短暫的“合做”,教師不理解,學生難接受。筆者認為要開展好合作性學習,教師首先要清楚合作的本源,重視學生的精神成長,依據合作原理設計課堂教學,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
一、合作的目的是共同發展,而非為少數優秀學生服務
合作是人類社會屬性的突出體現,是崇高的人類精神之一。之所以要合作是因為個人無法單獨完成任務,需與他人聯合起來,個人能從合作中獲得更大利益,因此,合作的目的是共同獲益。在教學中合作活動一旦只突出個人的作用,其他參與者只是“陪襯”,把“分組練習”等同于“小組合作學習”,缺乏責任分工和評價,這樣的合作只能是“準合作”或“偽合作”。
合作包含任務、目的、人員分工、實施過程、成效五個要義,在合作中每個成員都要為小組貢獻智慧與力量,每個成員都可以從小組中分享各種收獲及情感體驗,個人與合作團隊之間的作用是雙向的。根據合作的要義,本人在設計合作學習時形成“WHA” 模式,對應合作的過程,即“what”——合作學習的內容和目的是什么,“how”——學生怎樣合作,“all”——全體學生是否獲益。每個環節對應3塊內容(如圖1)。按照“WHA” 模式設計合作就會避免合作內涵缺失、形式大于本質的現象。
案例一:水平三 跳人體“山羊”
和大多數教師一樣,在跳山羊單元教學時,由于器材數量有限,在第一、二課時我安排學生做人體“山羊”練習跳躍。在常規的教學結束后我根據合作的模式設計小組合作學習。
1.合作任務
合作內容:勇敢的偵查兵——跳躍山羊。
合作目標:“四會”,即小組每個成員會當山羊,會跳山羊,會保護同伴,會評價動作。
合作方式:4人一組,輪崗制。
2.實施過程
人員分工:1人當山羊,1人當保護者,2人依次跳躍,每人跳兩次;輪換崗位和角色。
開展活動:學生分組,由矮到高,先由最矮的一名學生當“山羊”,一人在旁邊保護,其他兩人輪流跳躍。每次跳躍后由保護者簡短評價動作好壞。跳完后交換角色。老師巡回指導,提醒雙腳并步起跳、個別示范保護動作、糾正錯誤動作、指導學生的評價等。
展示評價:一輪練習后,學生集中、展示。此時的評價分兩部分,主要對小組的合作狀況進行評價。如:這個小組的保護者非常負責,每次都能主動抓住同學的大臂過山羊,而且對同伴的點評也很準確;他們練習的秩序很好,而且每個人的動作都是正確的;這個小組做山羊的同學很認真負責,他的認真確保了我們練習的安全……其次是對小組的技能掌握情況作簡短的點評,如:這4位同學真的像偵察兵那樣勇敢,起跳非常果斷,而且腿分得很直,落地也及時曲膝下蹲,輕巧而安全,其他小組要向他們學習。一句話點出跳山羊的關鍵點:果斷、雙腳并步起跳、分腿要直、落地緩沖。
3.合作的成效
技能發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確保了一定的練習密度,每個小組在練習時有同伴互評、個人自評、能對自己或他人的動作做出評價,能有效促進對動作概念和動作技能的掌握。學生能做到“四會”,跳山羊的技能就基本掌握了。
情意發展:在這個合作體系中,每個人都為小組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通過幫助、點評、交換角色,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得到提高,他們真正感受到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體驗到合作帶來的樂趣。
教學質量:本案例的合作學習方法解決了器材少、練習次數少、保護與幫助不到位、技術評價不能涉及每個人等諸多傳統問題,學生練習熱情高漲,課堂參與度高,學習效果顯著,課后同伴之間還可以互相練習,確保了技術動作的鞏固。
二、合作要與學情匹配,過易或過難的合作都是雞肋
合作的內驅力是成員都發揮各自的作用,得到一個對大家都有好處的結果。打一個比方,樹上有一些蘋果,一個人夠不著,兩個人合作就能摘蘋果——身高力大的托起小個子同伴摘到蘋果,兩人一起分享,這樣的合作是有價值的。如果蘋果長得低矮,不需要合作就能摘到,或者長得太高,兩個人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夠到,那么合作便失去意義。
教學中的合作學習也是如此,如果合作的任務過易或過難,學生都會失去興趣,合作學習的價值也就沒有體現。在公開教學中最常見的是合作過易,學生能快速完成合作,但是學生的技能和情意都沒有發展。因此,設計合作學習時要充分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能力安排適度的挑戰性的合作任務,從而讓學生在合作活動中感受合作帶來的成就感。
案例二:創編體育游戲
由于我校的場地比較小,學校倡導開展小型多樣的體育游戲。我在水平二的教學中設計了“游戲創編”課,課題是:用一個呼啦圈和軟式排球創編游戲。要求全班分8個小組,6個人一組,小組內再2人結合成小隊,每小隊必須創編一個游戲,并且盡量不與他人雷同,小隊公布游戲方案后,其他4個組員按照他們的游戲規則玩游戲,最后各小組展示,評選“十佳游戲方案”和“最佳合作小組”。課前我先把游戲創編的要素告訴學生,如場地大小、參加人數、勝負方法、裁判方法等。學生可以先商量考慮,設計方案,在體育課上用更多的時間實踐和調整方案。經過兩節課的練習、展示、評選,最終評出了“底線籃球”“攔截導彈”“滾球入圈”“套球”等學生最喜歡玩的游戲,同時也評選了若干“最佳創意小隊”和“最佳合作小組”,評選出來的游戲在大課間推廣。學生熱情高漲,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合作也形成了“課前合作—課中合作—課外合作”的良性循環。
但是,這個創編游戲的方法在高年級嘗試時,學生的反應平淡,參與度明顯不高,學生認為很幼稚。同樣,放在低年級更沒有效果,大多數低年級學生還沒有基本的游戲規則的意識。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情況完全不同,即使是同一年級,不同的班級學生情況也會不同。由上述案例可見,合作學習的設計不能隨意為之,教師在走進課堂之前就應該提前分析學生情況,根據學生的情意、技能、社會適應基礎等設計合作學習,避免出現有形式無內涵的合作。
三、合作的評價要突出合作過程,不以單一指標評判全體學生
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評價:在托球合作跑中,教師以“哪一組快”作為評價指標,結果很多小組“耍賴”,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托球,只顧快跑。跑的慢的小組還互相埋怨,或者小組之間互相指責,偏離了合作學習的本來目的,也偏離了公平競賽的體育準則。更危險的是綁腿合作跑,為了“快”,有的小組出現摔跤等傷害事故。類似以“快”或“多”的單一評價誤導了學生,學生若沒有掌握正確的合作方法,同伴之間若沒有來得及取得默契,此時的合作學習形同虛設。我在開展合作學習活動時,評價出發點仍是“合作”,看小組分工是否合理,小組骨干和其他成員是否合作愉快,合作的實效性是否能體現等。很少使用“快”“多”等單一指標評價合作,對合作的評價也少用“很好”“真行”等不具體的詞匯,而是針對合作具體評價,如:A組甲同學的提醒對小組成功起了關鍵作用,他的口令正確響亮,其他同學能按照他的口令行動,取得的成功屬于每個人……
案例三:水平三 “抗震救災運傷員”游戲
“抗震救災運傷員”游戲需要8人完成,1位學生手執呼啦圈形成一個立面的“墻洞”,一人在“墻洞”外接應并指揮,其他小組成員要將“傷員”安全地抬送過墻洞,要確保傷員保持平直狀態而且不能碰到呼啦圈。我是這樣設計的:(1)講解游戲方法,明確評價標準是“安全、平穩”,即傷員不能碰到呼啦圈;合作任務是按個子大小,由小到大,每人扮演一次傷員,其他人按照身高、力量分工站位、接應、指揮,大家齊力將傷員送過墻洞。(2)請一個小組先嘗試,老師幫助、保護,并指導如何運送最合理。(3)分組練習,教師巡回指導。(4)評價與展示,集體評價哪些小組合作最有默契。在評價時我沒有比哪一組最快完成,而是對不同的崗位分工進行評價,比如這位做“墻洞”的同學恪盡職守,不但保持呼啦圈不移動,還幫助指揮同學如何運送;這位“傷員”很會配合,始終繃直身體,保持平躺姿勢,方便同學運送;這位指揮員口令正確,而且精確到厘米,在他的指揮下他們小組運送又穩又快。
評價是最復雜也是最難把握的環節,正確的評價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不斷提高合作學習的品位,提高體育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對合作的評價尤其不能以點蓋面、以偏概全。學生的合作技能需要培養,學生參與合作時引起的心理感受更需要悉心呵護,教師要通過恰當而準確的評價鼓勵、引導學生帶著目標去動手、探尋合作的喜悅。
體育憑借其學科特性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起到獨特的引導作用,作為體育教師不僅要有新的理念做指導,更要對合作的本源進行不斷探索,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設計出符合學生精神成長的合作學習活動,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我一直追求和一貫堅持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