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超君
教學研究是一種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以教材為文本,以教和學為核心內容而進行的遵循教育規律的專業性研究。
教研像是教學工作的雷達,可以迅速捕捉教學改革的動態信息,為教學工作深入、持續發展導航;教研又像是教學工作的前哨,可以敏銳察覺教學工作的先進經驗,以榜樣作用帶動全局的整體發展;教研還像是教學工作的參謀,可以及時提供教學工作的最新成果,為提高教學質量出謀劃策;教研更像是教師成長的催化劑,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強大促進力。
從“人”這一根源看教研,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教師,因為在諸多與教研活動有關的“人”中,教師才是教研活動的真正主體。他們既是教研活動的參與者,又是教研活動的受益者;既是教學研究的主體,又是教學研究的對象。只有全體教師都成為教學活動的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學活動才會真正具有生成、創造和不斷發展的活力。
教研活動的主體是教師。雖然領導是否重視、組織得力與否、領頭人水平高低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教研活動的水平,影響著教研活動的成效,但教師才是教研活動健康發展取得成效的內因和動力。我們常說要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在教研活動的地位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地位同樣重要。離開了教師的主動參與和全身心投入,一切外因都顯得蒼白無力。
教研活動的主體是教師。只有勤于思考、善于研究的教師,才能在教學中時時出新、不斷進取、有所作為;也只有精誠為教、勤于教研的教師,才能真切感受“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孤寂,深刻體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辛勞,才能真正享受“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愉悅。
教研活動的主體是教師。無數教師參加過各種級別的培訓或教研活動,有人學習了、領悟了、得法了、思考了,因而提高了;但也有人參加了、聽過了、看到了,但卻忘記了。何以產生如此反差?主體性和參與度,職業責任和職業認同的差異,即教研主體——教師的個體內部差異,當是形成反差的主要原因。
教研活動的主體是教師。因為教研既不神秘也不高深,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充滿創造性、生成性和研究性的活動。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事事留心皆學問,時時反思即文章。教研理應成為教學工作的有機構成,與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個人成長相伴而行。
教研活動的主體是教師。教研的途徑及方法本就悄無聲息地“潛伏”在我們身邊,伴隨著教師的成長。如:備課恰似一種“教材教法研究”的過程,吃透教材,選好方法,方能有備而教,教之有效;說課猶如一種“設計研究”的展示,說者有意,聽者留心,方能切磋互動,共同成長;上課好像一種“應用研究”的實驗,用心上課,常教常新,方能日益進步,精益求精;反思更像一種“經驗研究”的途徑,點點滴滴,集腋成裘,方能思有所獲,不斷提升;看課無異一種“比較研究”的手段,分析鑒別,取長補短,方能受益匪淺,不虛此行;評課宛如一種“診斷研究”的反饋,發現問題,找出癥結,方能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教師成為教研活動的真正主體是一種美好的愿景,也是必須努力追求的目標。當下中國有幾十萬中小學體育教師,然而經常在“體育教學論壇”或“中國學校體育博客圈”中瀏覽、發帖、評論的參與者卻比例甚微。如此方便自由的教研平臺,如此具體深入的教研主題,如此多高水平的專家學者在等待、在引領甚至在召喚,然而,積極參與、思維活躍的教師卻總是那幾個熟悉的名字。多希望有更多的體育教師參與其中,勇于發表言論甚至針鋒相對,因為碰撞中總會有火花生出,火花中或許就有新思想閃爍。
當教師真正成為教研活動的主體,成為教學活動的反思者和研究者,一切關于培訓和教研活動的管理、規定、考核等都顯得多余并失去意義。因為教學研究已經融入教師的生活,成為他們職業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一種職業習慣甚至一種職業嗜好。那時,反思型教師或學者型教師將比比皆是,成為教師隊伍的主流。